10000小时法则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它究竟可以应用于什么领域?本书作者列举出了几个代表人物来解答这些问题。
音乐神童莫扎特享年35岁,从6岁开始作曲,直到离世,共写出了600多部作品。这样的天才,20岁以前的作品平庸至极,多为父亲及其他音乐家帮忙创作,他20岁以后的作品才开始成熟,后又逐渐修改了前期的作品。有人统计过他的创作,经历了至少10年,大约10000小时。
Sun公司创始人比尔·乔伊,也是享誉全球的计算机科学家,unix的核心代码到现在还有他编写的程序。在他16岁上大学的第二年,就用上了计算机,而后每天编程8至10小时,到他获得成功时,正好经历了10000小时。
此外,还有多年蝉联世界首富的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摇滚乐队甲壳虫乐队,他们无不经历了多年的艰苦训练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完美掌握某项复杂技能,就要一遍又一遍艰苦练习,而练习的时长必须达到一个最小临界量,也就是10000小时。
书中指出,作曲家、篮球运动员、作家、滑冰运动员、钢琴家、棋手,甚至江洋大盗……无论你是什么,10000小时这个神奇数字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目前还未发现任何一位世界级的专家在其专业领域中的训练时长少于这个数字。人的大脑好像必须花费那么长的时间消化理解,才能达到极其精通的水平。
那么,训练10000小时就能取得非凡成就吗?编程10年你会成为比尔·盖茨吗?或者你会成为莫扎特这样的天才?答案是否定的。
作者分析世界众多富豪数据发现,他们的成功是有一定机缘的。比如,大部分富翁都生活在1954至1956年。那是因为他们在20岁左右正赶上1975年个人计算机的科技浪潮。每个人的成功也都是优势积累的结果,比如比尔·盖茨,凑巧转学到拥有分时技术的计算机中心的学校,凑巧家长会基金可以支付电脑维护费,凑巧同学家长公司可以免费提供编程,凑巧ISI公司需要编程人员……
所以,要想获得大的成功首先要持续训练10000小时,其次需要机缘的推动,时势造英雄。不过机缘什么时候来到呢?如果达不到一定的训练,即便机缘来到,你也抓不住。所以从现在开始,你就应该在你希望有所进步的领域持续练习,这样在机缘真正来到时,抓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