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上街的日子,晴空万里、碧蓝如洗。这样的好天气在南方这座小城里很是难得。
人对光明有着本能的向往,天空晴好,心情也欢畅。因衣服破了条口子,我特地在周末约上朋友去买件衣裳。
朋友的口袋里提着一条休闲裤,他说裤子开线了需要补补。在这个小城里专门做裁缝活计的人并不多,很难在大街上找到他们的影子。这个原本热门的活计随着时代的发展终究走向了下坡路。
还好,离我们住所不远的地方便有一家,已经开了十几年。
走进这间十几平米的裁缝铺,缝纫机前的女人正在紧张的工作。我们去时正逢下班时间,来裁缝铺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眼前的中年女人体型偏胖,头发染成了黄色,脸上长了些雀斑,她对来人并不十分热情,除了工作以外,似乎一切都不在她的关心范围内。
在缝补朋友的裤子时,她熟练地寻找着可以挣钱的地方,浑浊的眼神变得有些光亮,随之又变得暗淡。
“你这裤子没什么可补的了,里面都补过几次了,这裤子又不贵,买条新的就行了嘛。”中年女人指着手中的裤子,脸上写满了不悦。
女人的声音不大,但这十几平米的裁缝铺里的还是听得很清楚。他们把眼光投向了那条“伤痕累累”的裤子,继而又转向了我的朋友。
我才注意到这条外面光鲜的裤子臀部已经打了几个补丁,开线的部位也很难补好了。
能够想象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听到中年女人“真诚的建议”,被大家“热情”的眼神注视是一种什么感觉。毕竟,我的脸上也有一种火辣辣的不适感。我明显看到了朋友额头上的汗珠多了些,变红的耳朵也不适时宜地出卖了他故作的镇定。
朋友拿着裤子快速出了裁缝铺,然后对我尴尬地笑了笑,他本准备扔掉,在我强烈的建议下,最终还是一致决定找一家补补。经过仔细地寻找,寻到了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她缝补得很用心,一针一线都注入了自己的感情。价钱不贵,只花了五块钱。
看着老人缝补的神色,那些和补丁的故事也在我的脑海中升腾。
儿时,因父母外出,我随祖父祖母一起生活。那时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全村只有一部电话,每次父母打电话来都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接。新衣服也只有父母回来的时候才能穿上,平时很难找到几件没有补丁的衣物,就连袜子也会打上补丁。
小时候男孩子都调皮,一件新衣服穿不了多久便会“伤痕累累”。每到此时,心灵手巧的祖母便会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针一针替我们补好衣物。
衣物里缝进了祖母的深情,穿在身上会觉得异常舒适和温暖。祖母在常常会在缝补衣物时教育我们: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祖父祖母是吃过草根、树皮的人,勤俭持家是一生坚守的信条,现在他们盖的床单依然打着补丁,床单的样式是最近网上炒得很火的“国民床单”。
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身上的补丁越来越少了。无论是衣服、袜子,只要破了便扔,旧了便换,补丁渐渐在脑海中远去。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也很难再见到那些补铁锅、修沙发、磨菜刀的人,人们都习惯了坏了就换。
记得有一次在街上碰到了一个磨刀匠,身边的朋友很惊讶居然会有这个职业的存在。现在社会上节俭的意识日趋淡薄,修修补补的概念只是在那些老人心中存在,胀鼓鼓的钱包让我们忘记了“勤以持家,俭以养德”这些美好的品质。东西坏了随时可以换,人关系坏了也可以换,近几年居高不下的离婚率便是有力的佐证。
那天,出了裁缝铺,我没去买新衣服,衣服已让老人缝补了一番,现在我依然穿在身上。每每回想起那五块钱的补丁,才发现,其实我们心里要打的补丁其实还有很多。
(转载请联系作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