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儿时的地摊一角
地摊一词似乎从小就伴随着我,小学那会,外祖母每天都会挎着一个竹篮到学校问口去卖零食。汽水、瓜子、辣条,基本都是一两毛钱一样;下课的时候,外婆在铁门外,孩子们在铁门内,竹篮子摆在地上。我想,那么多孩子大概就属我最开心,因为不用愁没钱,想吃啥直接拿。外婆的地摊,快乐了我的整个小学时期。
二 年少时地摊的繁华
六年级我就住校了,那时父母对我也不大管制了。于是便经常和哥哥姐姐,甚至是同学一起去逛街;21世纪的初期,贫富差距似乎还没有如此之大,满大街的都是地摊。
小吃一条街,日货一条街,服装一条街;早市夜市也是热闹非凡,休假日地摊更是从早摆到晚;节气日,四面八方来赶集的农人数不胜数,买货卖货,吆喝声此起彼伏,人群熙熙攘攘;若有什么能形容这番热闹的景象,大概只有《清明上河图》了。
三 初入社会,地摊的魔力
高中毕业,由于考得不好,家里条件也有限,我毅然放弃复读,选择了外出打工。人一旦走出校园,就意味着要面对生活的残酷。彼时我运气还不错,遇到了工作上的伯乐,发展还不错,年轻,最不缺少的就是激情和动力。
那时,我有一位同学,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但由于家境不好,面临着随时停学的风险。后来,他就摆起了地摊,卖小饰品;他很有头脑,那些年,很多明星走红,尤其是韩国欧巴。同学嫩是白天读书,晚上摆夜摊,一直到大学毕业,如愿的找了一份心仪的工作。
如今,在同学群里,我们时常会感慨一番各自的人生境遇。同学自己也会感慨,当初若是没有勇气去摆地摊,也许后来就进了工厂,或者去了工地,有很多也许的可能,但却唯独没有实现自己梦想的可能。
四 职场转折,初涉地摊
由于很多原因,我放弃了第一份工作,之后辗转了好几份不同的工作,一直到遇见先生。先生破产后,我们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了青海,开始了摆地摊。卖口罩、帽子、围巾、暖宝宝等日用品;西宁六月都可能下冰雹,所以我们的生意很不错,然而,没多久,我却因为高原反应不得不离开那座可爱的城市,先生也随我离去。我人生的第一次摆摊就这样草草收场。
在这短短的一段时间里,我看到了不少的摆摊传奇。租房隔壁的五金建材店老板,从摆地摊卖小五金开始,到最后有了这三合一的店铺,车子房子不在话下;他告诉我和老公:摆地摊,价格越低越好,贵了没人买。在批发市场拿货时,认识了一位30多的姐姐,那时她正为自己的精品店拿货,她告诉我:摆地摊,只要东西卖相好,质量不要太差,不愁卖。批发店的老板也热心的鼓励我和老公,那种不欺少年穷的态度让我和老公很是感动,后来才知道老板也是摆地摊起家。
他们每个人的成功经验都不一样,传授给我的方法也不一样,但是,都离不开一样东西——坚持。
五 几经波折,依旧热爱地摊
前几年,我到了成都,找了一份卖糕点的工作,边学边卖。糕点铺位于一处大市场,除了正规店铺,还有很多固定地摊和流动商贩。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20多岁的女人,每天早上8点多都会推着一辆三层的手推车从门前经过,上面两层摆着手工蛋糕,底下一层躺着她不到3岁的女儿,10块钱一袋的蛋糕,每天上午11点多收工回去。 每次看到她,我都很是感动和钦佩。老板说:人,只要自己走出家门,总会有办法赚钱。
后来,我和哥哥一起学了小吃手艺,在学校旁边开了一家专门卖学生的小吃店,生意很不错。不过,因为疫情,今年学生都不准在外面觅食,所以生意很是惨淡;哥哥选择了去工地摆摊,早起傍晚两摊,挣得不少,但也辛苦。不过,在这特殊时期,有一份养家又能支撑租金的工作是多么的欣慰。
当然,摆地摊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吃苦耐劳必不可少,尤其是早市夜市,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猫晚,还要脸皮厚。
凭着摆地摊,多少人养活了一个家庭,多少人度过了人生最困难的时刻,又有多少人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
回看我这人生二十多年,似乎和地摊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先生的工作很出色,我只负责照顾孩子;但,或许某一天,我还会去摆地摊;也许是为了自己的创业梦,也许只是为了不让自己变成危险的全职家庭妇女。但不论何时何地,我都尊重这一份职业,更尊重从事这份职业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