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一个比赛,把这本书的第三章吃了个透!现在就来谈谈个人的浅见,如有不对之处还请赐教。
第三章分为九个小章节,分别从南京的文化繁荣、成语典故、唐诗宋词、书法绘画、文学宝库、佛教之都、百戏之母、科教文枢、文化遗产等九个方便来概述。
以前只知道南京城是一个文化大城,历代出了不少名句金言,但是仔细读完这章,感叹自己知道的还是很少很少。先来说说成语,成语是中国文化的语言结晶,而具有南京地方特色或者与南京有着密切关系的成语典故,达到100的多条。像是“入木三分”、“变本加厉”、“画龙点睛”、“东山再起”等等,这些成语典故以六朝文化为主体,集文化、艺术、哲理、历史等等于一身,千锤百炼,意藴深刻,脍炙人口。
“唐诗宋词”是我学习的主要章节,大家所熟知的古代诗人,几乎都跟金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中有的出生在金陵,有的在金陵为官,有的则千里迢迢来到金陵,一睹“帝王州”的风采,并为南京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些诗人写的是景,抒发的是情,有的赞美世间美好,有的谈情说案,有的感叹家国不负,有的哀叹伤感……
说到书法绘画,可以说:“一部南京书画史,就是半部中国美术史”。在书法史上,南京的书法大家继先秦大、小篆和汉代隶书之后,创造了承汉启唐的第三个高峰,东晋的晋书,堪称书法艺术的最高峰,南京就是代表之地。
南京的文学宝库更是百舸争流,百花齐放,不说别的,就说中国的四大名著,都和我们南京有关。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描述了魏蜀吴三国争霸的故事中,吴国的首都就在南京,书中不少对南京的描述。《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的进士施耐庵所写,施耐庵是江苏兴化人,写完《水浒传》之后在社会上辗转相抄,当时朱元璋初登皇位,害怕人民反抗,看到此书,认为是犯上作乱,就将施耐庵关进南京天牢。之后施的好友刘基向朱元璋进言,施耐庵才得救。《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曾多次在南京请国子监里读书的太学生们抄录《西游记》,历时月余。晚年时,吴承恩又来到南京,一住就是十年,除了读书,剩余时间就是用来写《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南京关系更是密切,《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和《金陵十二钗》,而“金陵”和“石头”都是南京的别称。其次,作者曹雪芹出生在南京江宁制造府,书中很多重要的情节、人物、景观、习俗等等都是以南京为原型的。
南京更是佛教之都,拥有1780多年的佛教文化发展史。南京也是中国戏曲之都,著名的昆区发源于昆山,行程传播在南京……
这些文化史上的辉煌,这些南京人物、南京的现象,都滋养着这座古城。南京已不止是一座千年古都,更是永筑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折射着我们文化里最优雅、最气质、最高贵品德、最聪敏才华的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