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西厢记》
很早的时候就听说《西厢记》是中国古代经典的爱情小说,它是许多研究者口中的古代冲破封建礼教,勇敢追求爱情的典范之作,也是曹雪芹《红楼梦》中林黛玉默默记诵的名篇佳作。
最近在古代文学老师的要求下读了元稹的《莺莺传》、董谢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的《西厢记》。三篇讲述的其实都是同一个故事: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不同的不过是结局,前者为悲剧结局,张生始乱终弃抛弃了崔莺莺,而后两者是大团圆结局,张生与崔莺莺冲破了重重阻碍,终于在一起了。董谢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在元稹的《莺莺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又是在董谢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一论人物:说起《西厢记》中的张生,我其实并不是很喜欢他。在我心中他并不是我心目中完美的男主形象。首先我觉得他太过轻浮浪荡,在见到崔莺莺之后,对她一见钟情,便开始了他的死缠烂打之旅,无论是央求主持让他也参与崔家为崔相国举办的法事,还是在接到崔莺莺写给他的诗后,他夜半翻墙看见女主后第一件事竟然是冲上去抱住了女主,在当时的社会,这样的举动对于女性是极大的不尊重,即使是情人关系也不应这样,何况此时崔莺莺还并没有答应与他如何,他就能做出如此的举动,与之相比,崔莺莺的表兄郑恒的行为就显得有分寸多了,虽然他是崔莺莺名正言顺的未婚夫,但是当他赶到普济寺的时候,他也是十分地恪守规矩,没有直接冲去见崔莺莺,而是先唤来崔莺莺的贴身侍女红娘。只此一点,我就认为郑恒好过张生;其次,我认为他有些没担当,崔莺莺自荐枕席,他扛不住诱惑,没能制止,这也可以理解,但是事后被崔母发现后,唤红娘叫他见面,可是他竟然十分胆怯,不敢去见崔母,反而叫红娘替他去崔母面前解释解释。正如红娘腹诽的“既然你都敢做出这种事,你又为何不敢”这张生真是缺了些担当。
二论人物:崔莺莺虽然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古代女子中勇敢追求爱情的代表,但我认为她对于爱情的追求的方法着实有点太过委婉!本来通过红娘,张生与她已相互用诗表达了爱情。可是当张生按照约定前来相会时,她却又“端服严容",正言厉色地数落了张生的“非礼之动”。数日后,当张生已陷于绝望时,她忽然又采取大胆的叛逆行动,主动夜奔张生住所幽会,而对于红娘更是如此,她一面依靠着红娘为她与张生搭桥牵线,而一面她又提防着红娘,真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物。
三论人物:红娘是《西厢记》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她愿意冒着风险为崔莺莺与张生搭桥牵线,也愿意为他们仗义执言,颇具侠气。曾改编过《西厢记》的槃薖硕人说:“看《西厢》者,人但知观生、莺,而不知观红娘。红固女中之侠也。生、莺开合难易之机,实掺于红手,而生、莺不知也。倘红而带冠佩剑之士,则不为荆、诸,即为仪、秦
。”他将红娘定格为“侠”。而红娘也的确是颇具侠气。
论结局:相较于董谢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和王实甫《西厢记》的大团圆结局来说,我想我更喜欢元稹《莺莺传》那个略显遗憾的结局。其实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人,无论是看言情小说,还是看文学作品,无论故事中的主角经历了多少磨难,但我总是希望他们能够在经历了重重困难之后最后能够拥有一个好的结局。但另一方面我又是一个极其现实的人,我知道有些事注定是无法完满的,就像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生活在唐代的张生即便对莺鸾感情很深,最终还是无情地抛弃了她。始乱终弃的现象在唐代士子阶层较为普遍。在面对功名利禄和美酒隹人的时候,士子们更多的是选择了对政治前程的强烈追求。唐代门阀制度较为兴盛,士子们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就必须要成为贵族门阀中的一员。社会背景并不强大的读书人自然会选择求娶贵族女子为妻,用这一捷径来贏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在这种风气盛行的时代,再坚贞的爱情面对考验也会动摇。元代即使在婚恋思想方面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是又能好多少呢?崔莺莺在元代就能顺利地与张生一生一世一双人了吗?我看未必。在我看来,在当时的现实情况下,两个人分手的几率还是非常大的,这才是现实。我认为《莺莺传》中的莺莺更贴近现实人生,更具有生活的真实。我更愿意相信现实的残酷与不完美,愿意接受基于现实的略带遗憾的结局,也不愿意接受王实甫和董谢元写出的为了鼓舞人民勇敢冲破束缚、追求爱情的虚假完美爱情。
有些东西,就是这样,宁缺毋滥!
更何况这世上哪有那么多美好,多数事都是略带遗憾的,这才是真实!有时遗憾也挺美好!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