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镇魂》大结局后,很多粉丝都非常痛心和愤怒,而且这种心情一直持续到现在。每次想起,总是心酸欲哭,想揪出主使者却无能为力,种种悲伤与恼怒哽在喉咙里,不知怎么宣泄,更不知怎么让影视从业者正视我们的心声。
所以我决定整理出相关内容和分析,系统地说说“强行BE”以及它的危害。
BE :bad ending,即悲剧。在影视剧中通常表现为主角或正义之人之间的生离或死别,与喜剧相对。悲剧主要是根据剧情,为升华主旨、引起观众感性思考而作出的合理的结局安排。
下面就从四个方面,分别用例子来详细分析。
一、“强行BE”是情节突兀、不合理
示例:《镇魂》
在剧版《镇魂》的结局中,沈巍先烟灭,但在此之前有他与夜尊兄弟和好的长段感人情节,而与本剧灵魂CP的赵云澜之间居然只有一块糖纸和一句台词,这种处理等于将两人本来深刻的感情轻飘飘地一笔带过。紧接着,赵云澜化成灯芯而亡,也就是说,双男主为了不同目的分别死亡,这就更加重了主角二人不该有的“疏离感”。然后介绍完其他配角人物的美好结局后,沈巍与赵云澜在虫洞相“赌”再见,本剧终。且不说理论上他们根本没有在虫洞相见的机会,即使有,这样的剧末三分钟交代更像是抚慰客人荷包的烂甜点,实在是太敷衍。双男主双BE的处理并不是不可以,但要先保证刻画到位。
正确的示例:《天龙八部》
在《天龙八部》的结局中,乔峰解决了主角一行人以及宋辽之间的危机后,接下来的剧情本应是美好的尾声了。但辽国皇帝突然来了一句责难,乔峰恍悟自己已成为契丹族的罪人,自刎而死。这个转折十分突然,前后时长非常短,但却没有令观众感到“勉强”。首先是因为主角一行人最后逃离辽国的过程本就十分艰难,以牺牲为代价更为合理。同时也因为这种举动符合乔峰的人物个性,乔峰坚守原则、大仁大义,无法以罪人的面目存于世上,在自尽谢罪的选择上,他毫不犹豫。
二、“强行BE”是无隐约的铺垫
示例:《少年四大名捕》
《少年四大名捕》里,一直以破案与兄弟情为主线、男女感情为副线的四位男主角,在临近剧末时突然间全部与女方分手。无情与康芷妍一线还算有铺垫渐进的痕迹,但其余三位的姻缘仿佛被写着剧本发现有点饿的编剧一口吃了一样,剪得干脆利落,生硬无比。
正确的示例:《伪装者》
《伪装者》里,明家四人最后牺牲的是大姐一人。大姐的危机看似最后才浮现,实际上在整部剧中,红色资本家的身份一直给她的生存埋藏着不安的种子。直到最后一集,这种不安和沉重达到顶峰。日本人的强势、姐弟的告别、明楼的沉思,都在为大姐最终的悲剧作了情绪上的铺垫。
三、“强行BE”是不能渲染气氛
示例:《新萧十一郎》
《新萧十一郎》的结局是沈璧君失忆,与连城璧成亲,最后为萧十一郎挡刀而死;连城璧走火入魔,萧十一郎浪迹江湖……真不知古龙先生作何感想。有原著为基础的情况下,强行悲化的缺点更易放大。主角三人的感情线和女主之死都莫名其妙,三人的结局(也就是剧中高潮部分)全都无法达至渲染的效果。这样的结局不是悲,而是乱。
正确的示例:《步步惊心》
《步步惊心》的悲剧气氛渲染得十分强烈。特别是主角若曦香消玉殒的过程,剧中花了长达两集的幅度来表现。从临终到火化、从到四爷的迟到到若曦挫骨扬灰,悲剧的效果在这种反复描绘下显得更有感染力。同时这种描绘是适当的、具有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才能避免了繁缛累赘之嫌,使悲剧达到最好的效果。
四、“强行BE”是主题没有升华
示例:灵境传奇(《水月洞天》)
《灵境传奇》里关于童战和天雪的结局我一直无法理解。前99%的剧情是天雪无法和童战相认,最后1%是天雪草率地死去。全剧战雪二人真正交谈过的是天雪的遗言。最可怕的是,童战居然真的和天雪的一个伪替身在一起了……这种处理不仅彻底颠覆了战雪二人的感情,还有三观不正的嫌疑。换言之,不是虎头蛇尾,而是直接拉下了神坛。
正确的示例:《仙剑奇侠传一》
《仙剑奇侠传一》中,灵儿的死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在于它达到了“三步”的戏剧张力。第一步是逍遥和观众都以为她与水兽战亡,大家都沉浸在悲伤情绪中;第二步是她复活出现,观众也认为她平安归来,到此处是惊喜;第三步是她突然流血倒下,情势急转直下,所有人都震惊至极。三个步骤衔接自然又紧张,直到灵儿闭上眼睛,从屏幕传来的,已经是“大悲”的境界了。灵儿之死也为逍遥最终成长划下沉重的句点,他最后一句台词(也是全剧最后一句台词):“你明白吗?”到如今还引发着无数观众思考其意义和内涵。
总的来说,强行BE是不合情理、对人物、剧情、主题的发展没有作用的情节,也是编剧等一众相关人员不负责任的体现。他们多数求噱头、要爆点,为了讨论度,编造“新奇”的结局,导致悲剧不成悲剧而成畸形。一部电视剧,可以由于市场的压力、经费的限制而在场景服装甚至演员等方面有缺陷,但结局必须慎重考虑。因为结局是对作品最关键的尊重,一个影视作品的结局废了,相当于整一个作品都扭曲了。这样的作品,怎么尊重和感动观众?这样的作品,怎么擦去如此大的污点?
其实很多强行BE的影视剧被观众们吐槽和痛恨的根源,是观众本来给予了它期待和喜爱,但却狠狠被辜负。观众心痛,甚至气哭,都是想告诉影视人员们、编剧们:不要再随意强行BE了,即使是普普通通的结局,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大的幸福,更是你们传达出来的诚意。创新不是为了观众的猎奇心理,而是对待作品本身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