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是武志红2014年的作品。本文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故事,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仅仅是说教/自我控制,收效甚微?为什么坏习惯改起来那么难?又为什么有的人会做的很好?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本文是拆解的第三篇。其它文章见 《从减肥聊起,拥抱自己的不完美》 、《可怕的完美妈妈》。 希望你有收获。
另外,文末有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343字】,请注意查收。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传统观念太low,告诉你最省力的自控力方法》中,共同学习了耶鲁和麻省理工大学,关于自控力的最新研究。
这个研究成果在心理学界早有定论,两所大学只是从科学的角度做了进一步的验证。
先给出心理学的结论:
不同于传统理念,心理学认为,改变恶习最好的办法接受它,而不是击败它。因为积习(注意我们这里并没有说它是“恶习”)是你的本性,它和所谓的好习惯,同样代表着你内心的真实需要。所谓的击败不过是压抑,它并没有因此消失,只是从意识状态进入到潜意识状态中,如同弹簧一样,过渡的压力反而会促成以后更大的反弹,而不是彻底的消灭。
最好的办法是,揭露事情的本质而不是掩盖其真相,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明白真相后,釜底抽薪,彻底解决问题。
心理学能帮你走出这一步。
/ 01 /你所痛恨的恶习,曾经让你受益良多
无论你如何痛恨坏习惯,它一定曾让你获益,认识坏习惯才是改变的第一步。
譬如,一直拖着不干活,直到最后不得不加班完成工作。这样做的隐形好处是:这个人很辛苦,总是加班干活。这不光是同事的感官,也是领导的判断。因此,即使干的不好,别人也无话可说。
习惯的养成必然经历这样的过程:行为发生——得到奖励——强化。
多次强化后,这个习惯就养成了,强化包括奖励和惩罚,奖励会正向激励这个习惯,惩罚会反向阻止这个习惯。
举例,一个小伙子25岁了,却从来没有谈过女朋友。最后发现了问题的根源,原来在他5岁的时候去邻居家里摘花,却被邻居的小媳妇指责为小贼,并且和他的父母大闹了一场,这给他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年轻的女人太可怕了。所以,他选择不和她们打交道,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人就是非理性的,会根据自己过去的有限人生经验,总结出自己的人生信条。这些信条发展出的自动思维,左右了我们现在的行动。这听起来很荒诞,但却是事实。
仔细想想,有哪些坏习惯是我们所痛恨的?它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
/ 02 /如果习惯那么容易改变,我们不都成了圣人
积习在大脑中都对应着一个神经回路。轻微的习惯,对应的神经回路刻痕比较浅,反之则比较深。因此越是长年累月的积习,改起来越是难,比如老烟民戒烟。
这就提醒我们,要改变坏习惯,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准备打持久战。
另外,想改变恶习的人总是有这样的想法:我必须控制自己。在出现问题时,总是会提醒自己:不要太紧张了,不要脸红,说话不要结巴……这反而是在不断的提醒自己:要紧张,要脸红,要结巴……
为什么会这样?
一个经典的心理学试验:假如一个人对你说,“在接下来的60秒里,不要想着大象在飞”。那么“大象在飞”的画面在接下来的60秒内,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在你的脑海里。
具体的解释是这样的:“不要”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暗示性很低;“紧张、脸红、结巴”是一些具体的概念,它的暗示性很强。大脑会自动选择暗示性强的命令去执行,这是大脑自有的“偷懒”机制。
明白了这些后,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努力总是无法得偿所愿。
但,并不是代表“自我提醒”就不管用了。
“自我提醒”之所以能够管用,是因为它必须建立在深层次的提醒中。所谓深层次,就是你的内心要处于情绪和身体的体验状态,而非思维层面的接受。所以,我们总是会做一个动作:深呼吸。目的就是要你打开自己,降低自己的预防界限。
/ 03 /拥抱“恶习”的正确姿势
任何人都做不到“随便做出一个决定,然后就能百分百的执行”。要想坚持下去,就要赋予这件事情足够多的意义,让事情本身推动着你前行,而不是依靠自己的意志前行,否则,为了克服困难只会磨损自己的意志。
如何应对自己的恶习,我们有两大法宝:
一是形成一个好习惯,用好习惯来替代坏习惯。
好的习惯有这样的作用,它会像一股惯性力一样推动着你前行,让看似困难的事情成为一种自然发生的事情。
譬如,学英语很累,但我们可以把它放在每天固定的时间里去学习。我现在是在地铁里看英文原版书(电子版),习惯养成后,一上地铁就去自觉的看英文书,从不会纠结于或者把时间浪费在做什么的选择上。
而为什么学英语,我们又要赋予它极大的意义。我学习的意义在于: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均来自国外,学好英语是获取这些东西的重要手段,而好的译本实在又太少。
应对恶习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接受它,将坏的能量转化为好的能量:
譬如,我容易紧张,在对心理学的不断学习中,我发现自己容易紧张的根源,在于不知道如何发泄自己的愤怒。于是,再遇到紧张的情况时,我就会提醒自己:我有这样的问题、我接受你、我全然的包容你、如果我连自己都不接受谁还能帮我、我会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接受自己的缺点。
全然的暗示,会让自己好很多,当然,最好的办法是闭目冥想,慢慢体悟。
心灵的事情需要慢慢来,愿你、我都能成为真实的自己!
#心理学知识54#
动力10│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如同之前提到的白色生命力和黑色生命力,前者指向生长和滋养,后者指向攻击和破坏,两者的关系在于是否被看到。之所以采用生、死这么激烈的词语来描述,是因为任何人都会在一瞬间产生全能自恋,总会有一种体验,我的能量没有被接住,反而是被反弹了回来,那么就会有一种死亡的焦虑产生。于是,便产生了破坏的力量,要么表现出向外的破坏,要么表现出向内的压抑。
心理学故事:在成人眼里,孩子的饼干碎了怎么会哭成那个样子,但在孩子的眼里,饼干碎了就意味着整个世界都破坏了,大人的不理解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恐惧感,认为这个世界真的破碎了(因为孩子小的时候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客体),如果家长此时能够抱持孩子的焦虑,便能将他们的死本能转化为生本能。
——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