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元旦回家,最最兴奋的莫过于见了两个闺蜜。
一个毕业后一直留在家乡工作,这里暂且称为薇薇;另一个从毕业后便陪着外籍老公辗转北京,新加坡,后续可能还会陪老公到东京工作,这里暂且称为思思。
而我,之所以兴奋,是因为这一年在外地工作,都没怎么回过家,而春节也会继续在外地度过,所以特意趁着这个元旦小长假回去见见她们,叙叙旧。
12月31日晚上先见到的是薇薇,我们约好一起报名了罗友跨年演讲家乡分会的线下活动,活动时间为当晚八点到次日凌晨。
当天下午我就曾微信薇薇,问我们要不要一同前往,大概几点钟约在哪里碰面,因为一直没得到回复,五点半一过,我便开始收拾起来,准备一会出门。
大概过了一个小时,薇薇电话过来,问我在哪,怎么还没出发。我疑惑地答道,“不是八点才开始吗?”“八点开始啊?哦,我以为是六点,那我知道了。我家离那边比较近,一会你先来我家吧。”
我应允着便挂了电话。七点一过,我便出门向薇薇家走去,到了她家楼下的路口,我便打给她邀她出发。可左等右等等了20分钟都不见人,我只好再次催促她,可手机也好微信也罢,通通没得到回复。
眼看活动时间越发临近了,无奈我却没收到任何回复信息,查过路线后简直都有了要独自前往的冲动了,还好这时电话进来了,“我手机静音了,没看到电话和信息。马上出来了,我们怎么过去啊?”
“坐公交吧,1路车就可以到。”我赶紧回答,生怕一会又和她“失联”。“坐公交能到吗?你查过了?”
我实在忍不住了,不仅吐槽起她来,“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你报名了都不看的吗?六点多给我打电话说六点就开始让赶紧出发,现在等了你这么久又不出来…“
老实说,这抱怨一说出口便后悔了,害怕自己逞一时之快伤害了她,可对于这样对自己的事丝豪不上心的态度又很气,索性很快就到目的地了,我便岔开话题和她签到进去了…
列席入座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扫桌上的二维码签到,然后便可以进入到后续的抽奖环节。这时薇薇的问题又来了,先是手机网络有问题一直无法扫描成功,再次我发现她在预报名过后忘记把我邀请进活动的微信群了。
所以在台上正分享自媒体的种种趋势时,我却在忙着给她建热点帮她签到…
可能在外工作太久,所以早已养成了事事早做准备,自己动手的习惯,所以经历了今晚这一系列我火急火燎对方却不紧不慢的遭遇后,我突然开始质疑起来---我们是否还算同类人。
我固然不想要硬生生地划清自己和闺蜜的界限,却也在反思每每相聚时,如若思维早已不同步,那刻意维系的关系是否真的会固若金汤,永远都会不出差错地继续下去。
现在想想,自己可能太天真。当曾经的同路人渐渐停下脚步,任你怎么苦口婆心地劝说都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时,或许挥手道别才是对彼此最好的选择。
因为我们早已在时间的打磨里对付出和收获的联系笃信不疑,也在日益向前的道路上不断督促着自己快一点,再快一点。
所以,即使我们在弯道加速时遇见了彼此,也只会由于选择和做事方式的迥异而越来越远。
既然如此,不如互道珍重,各自安好,方不枉曾经的相伴岁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