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本文3315字,建议阅读12分钟
毋庸置疑,无论是哪种关系里,沟通都很重要。尤其是在亲子关系里,有助于建立联结的沟通是教育的开始。内心有爱却家庭矛盾重重的家庭,往往是由于沟通不畅导致。
第四讲:适时沟通是联结的开始
(一)
适时沟通及其重要性
▼
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倾听和沟通,是育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细致耐心的沟通有助于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形成,这对相互信任的亲子关系尤为重要。针对跨文化领域的研究表明,所有的健康的依恋关系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父母和孩子都具有向对方发出信号并接收对方信号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为“适时沟通”。适时沟通需要双方的协调配合,如果双方能够彼此尊重 ,积极回应对方,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就会很融洽。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婴儿从出生时起,就需要父母和他们进行积极的沟通,这样他们才能健康成长。父母与孩子的对话应该是这样开始:“我明白你的意思,我一直在听你说呢,我会回答你的,这对你很重要,因为这能使你了解自己、在乎自己。我很喜欢你现在的样子。”通过简单的对话,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通过相互发送和接收对方的信号,可以感受到彼此融为一体,孩子的心理健康就此建立。
为什么适时沟通如此重要?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际沟通方式对大脑神经结构有一定影响,通过这种影响,人的自我意识才能产生。如果他人及时回应,我们就会有良好的感觉。我们会感到被理解,因为我们的内在和外界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这可以使我们超越自身的局限。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不断运用这种沟通模式,从而形成一种连贯的亲历式自我,这种自我联结着我们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因此,此时此刻的意识以及不断反省的亲历式意识都会影响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婴儿尿布湿了开始哭起来,父母听到哭声后,马上弄明白了孩子发出了不快乐信号的原因,然后通过给孩子换尿布做出回应。这一过程能给孩子如下感受,让他获得内在自我的连贯性:
▶湿尿布使他感到不适,于是用哭喊的方式发出信号;
▶父母给他换尿布,他因此得到安慰;
▶他的自我意识在与父母这种连贯顺畅的交流中得到改变。
如果父母没有感受到或者不明白孩子的信号,就会产生另一种情况。父母可能会做出不恰当的反应,比如,父母可能会和孩子玩耍,或者给食物来逗孩子高兴,或者摇着他哄睡,这时孩子会产生下列的感受:
▶心理不舒服
▶他仍然不高兴,没有和父母建立情感联结,他的反应就会出现问题,并且表现出不高兴;
▶“自我随着与父母的沟通发生改变”时就不能感受到连贯性。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虽然外在世界没有给他安慰,但他的自我意识孩子在这种没有发生实际联结的沟通中产生了,当然这种自我意识是有问题的。这种感受上的不连贯,让孩子不知道该期望什么或者依靠什么。适时沟通有时会产生连贯的自我意识,有时则由于沟通中缺乏连贯性,使孩子陷入孤立。孩子因此会形成一种认识:世界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地方。
如果孩子因为生命中重要之人的冷漠回应而联结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感到疏离和孤独。孩子的情绪机制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与他人进行联结的需求。在孩子需要联结的时候,他对其他人的冷漠回应也最为敏感。
(二)
适时沟通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
适时沟通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适时沟通呢?
❤ 1 首先,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要认识到自己与他人进行沟通的过程和内容,对连贯的自我认知的形成很重要。生活不仅反映了我们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也反映了我们过去的生活内容。如果父母有遗留的或者悬而未决的心理问题,他们常常会把这种包袱带到与自己孩子的相处中。在沟通中,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息会因为自身僵化的认识而带有偏见,也会因为他们封闭的内心而扭曲孩子的意思。如果父母把他们的个人观点作为对世界观的唯一认识,他们就堵上了融洽沟通的通道。
❤ 2 倾听和理解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倾听孩子有利于我们更好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想法。这种内在的处理过程也需要我们考虑自己的内心感受。真正的协调需要双方心理上的融合,这需要我们尊重和理解自己及孩子的心理感受。
当孩子告诉我们他们的想法或者感受时,不管我们是否有同样的感受,我们都应该尊重孩子的感受,父母应该倾听和理解孩子,而不是告诉孩子自己的想法,或者一味地说孩子不对。设想一下,你的孩子正骑着自行车,突然摔倒了。你可能会觉得只是受到了惊吓,没有受伤,但是孩子哭了,你回应说:“你没有摔伤,你不应该哭,你是一个坚强的男孩。”而不管是身体上还是自尊心,孩子都感受到了伤害,你却告诉孩子他这样是不对。如果你对孩子说:“你骑过那个土堆时摔在了草坪上,这可能吓到你了。你摔伤了吗?“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需要强调的是,协调沟通包括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我们避免非适时沟通,要考虑孩子的感受;另一方面,我们这种内在的处理过程也需要我们考虑自己的内心感受。健康良好的关系需要满足孩子对爱的需求,也要满足父母的需求,使我们与孩子之间复杂且呈动态变化的亲子关系形成一种合理的结构。
❤ 3 一致性沟通(横跨左右脑的沟通)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与孩子进行沟通时,最重要的是一致性沟通,作者称为“横跨左右脑的沟通”。
沟通包括了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两种形式。非语言沟通能让我们感受到与他人在心理上的联结,主要由右脑完成。另一方面,左脑擅长发送和接收语言信息,与非语言感受有着明显的区别。只有他人发出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一致的,我们的沟通才有意义。
如果在沟通过程中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不相符,整体信息就会含混不清,令人费解。比如一位妈妈很伤心,女儿感受到了这种非语言信息,问道;“妈妈,你怎么了?是不是我做了什么让你不高兴的事了?“妈妈勉强笑了一下,说:“不,亲爱的,我没有不高兴,一切都很好。” 女儿就会因为妈妈的互相矛盾的信息感到困惑。妈妈的内心明明告诉她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妈妈说的话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信息。如果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不相符,孩子对理解交流中出现的不一致信息比较困难。
相互协调配合的沟通需要我们在与他人沟通语言与非语言信息时,我们的左右脑与他人的左右脑自发地建立起联结。这种一致性沟通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与他人的亲密和心理上的联结,也能让我们的内心感受到连贯顺畅,觉得我们的交流进入了一种平衡状态。
❤ 4 适时沟通注意事项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与孩子沟通过程中,我们可能经常会询问、评价,然后试着去改变某种状况。
询问往往带有一定的目的,并且希望得到预期的答案。例如,如果你十岁的女儿比较害羞,来到新学校后不善于交朋友,你会对她的社交关系感到担忧。她一回家,你可能会立即问她与朋友相处怎么样,比如“今天你和同学一起玩了吗”或者“吃午饭时你有没有和其他女孩说话”。尽管你的目的在于帮助女儿,但是问已经对社交生活感到紧张的人这样敏感的问题,可能会使得她感到更加不适。
评价是指对对方经历中“对或者错”的方面做出判断。即使在沟通中我们会努力地接收对方的信息,我们还是会对其异于常人的处事方式感到不满。例如,假如你希望女儿变得外向活泼一些,但是她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所以你可能会在问她的问题或者其他行为中流露出对她的失望。“为什么你不能像你表妹苏西一样,她一直对人很友好”,这种论断式的陈述不会让孩子感到父母理解她或支持她,更不会使她自信。
如果你回应孩子的目的在于急切地改变某种状况,你就会失去融入孩子,与他进行协调沟通的机会。当然,帮助孩子学习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了解孩子的内心之前就贸然改变他们的问题,可能会让孩子关上沟通之门,适得其反。所以,不要试图改变孩子的性格,而是要试着融入孩子。当你努力理解孩子的内心时,一定要保持思维开阔。
【结语】
听与说,是沟通中永恒的关键要素。而现实中,所谓的沟通往往是自己说自己的,也许是因为误解了对方发出的信息,也许是因为没有倾听对方信息含义的意识,也许就是为了说服对方服从自己的意愿。无论是什么原因,只要一方有了“不是这样的”的感受的时候,沟通就出现了障碍。尤其是在情感关系里,更要注重非语言信息表达的含义。全心倾听,了解到对方言语背后的需求,清晰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需求,然后共同确认是否有误解的部分,接下来才是行动,以防南辕北辙。家庭关系里,因为沟通导致爱无法流动,甚至被委屈、抱怨和仇恨等负面情绪包裹的例子屡见不鲜。学会爱,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能力,而沟通能力是爱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微课堂开播了,关注直播间“八点微课堂”,有好课会第一时间通知您。
本周“亲子阅读到独立阅读,就差这些方法”将在周五8:00开讲!
关注订阅号“陶小艾阅读”,回复“独立”即可获得邀请码免费听课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