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简书签约作者弘丹老师新一期的写作训练营就要开课了。我算是这期学员群里报名比较早的学生。
报名之前,我就从简书上看到了弘丹老师一些关于写作的文章。看了之后,有启发,也正是我这次报名的原因吧。
一、认可弘丹老师的写作理念。
从弘丹的文章里看出,她是倡导心灵自由,从自我出发,真实写作。
今年八月,自己也在简书上断断续续地写作,也看到简书首页上的很多文章,热文、干货、诗、散文什么类型都有。仔细看看,很多用心写作的散文、诗即使上了首页也阅读量平平。而干货、推荐之类的文章的确很受欢迎。
阅读干货的确节省了读者很多学习的时间,但写干货不是写作的全部。
干货文章其实写好不难,主要是条理清楚,逻辑清晰,词句表达清楚,容易理解,基本就满足了干货文章的基本要求。写干货,重在内容,不在文字的锻造。
我不否认干货类文章,自己也喜欢看,有时候也会写。只是觉得,文字除了是内容的载体,或许还有别的美感没有被挖掘,我想去尝试。
而自己,可能因为本身比较感性,更喜欢文学的写作方向。我始终认为,在写作中,一定有那种辞藻不华丽,但仍然可以有强烈美感,有力道,有温度的文字,一定有一种既可以在逻辑之上,内容之外的文字表达或可能性。
我认为中国的文字和书法一样,在表面的文字组合外,有一种意象存在。
我想找到逻辑、内容与文字美感、文字趣味的契合点。
看弘丹老师的课程设置,我觉得自己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二、喜欢写东西,但还没有爱上写作。
写作对我而言,就像随叫随到的一个老朋友,或者像是个工具,承载着我的喜怒哀乐。情绪无处宣泄时,就和老朋友聊一聊,不功利,很随意,没要求,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写东西也就只是随着自己的意愿,也就少了很多打磨,很少深入探寻。可能是太缺乏功利心,也就缺乏了对文字打磨的动力,没有成长,自然也就缺乏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现在自己写出来的文章,总感觉这个题材特别好,如果是其他优秀的作者,他会表现得如何丰富。而自己写出来,总有种浪费了好题材的感觉,内心隐隐地不满,却不知道还可以在哪方面,有哪些成长空间。
我知道所有技能的掌握都离不开自己本身大量的练习,但当不清楚方向的时候,练习就容易盲目,成长速度缓慢。
没有真正和写作之间有互动,因为没有真正爱上他,因为,我对他不够了解,没有深入其中,没学会欣赏写作的魅力。
三、缺乏刻意练习。
这些年,也在企业做内宣工作,写些新闻类文章,只能说有些文字功底。但新闻专业科班出身,干的也是这一行,时间久了,思维开始僵化,甚至连组词写句都开始教条模式化。感觉写一篇消息,就是把手指放在键盘上,自动就会写好一篇文章。自己的岗位除了内宣还负责其他方面业务,杂七杂八,分心事情较多,也就没有什么强烈的提升自己的欲望。加之企业的工作不断重复,程序化的内容,逐渐消磨掉了好奇心和发现的敏感。
而这恰恰是写作的大敌。
现在,自己当了四年的全职妈妈。当了母亲,出于本能,内心更加柔软,对日常的感知也敏锐了些。可是,当面对不断长大的儿子,感觉自己内心实在匮乏,不足以滋养自己的孩子成长。此外,在家庭和职场之间的选择焦虑,让自己无法静下心来和家人和自己愉快相处。
而这些,都不是我希望的。
我开始改变,开始学习,再次让文字帮自己理清思路,让文字帮助自己坚定方向,让文字帮助自己成长,让文字记录下当下的美好。
于是在简书上写些东西。开始向外看了,才发现自己成长的空间还很大。我看到了彭小六,弘丹,他们的努力和坚持,发现自己是多么懒惰。
原以为,写作只是为自己,现在才发现,刻意的练习和量的积累是我们绕不过的一段路。
有人说,彭小六、弘丹这样的人物经历太鸡汤。我倒是觉得,鸡汤的好处就是让我发现,原本自己也可以的啊。但起码得俯下身子,去试试才知道是不是可以。
如果文字在自己始终坚持的“忠于自我的理念”之上,顺便可以获得他人的点赞认可,也算是两全其美啊!
四、向外看,才有成长。
俗话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没有觉得自己写的多好,只是觉得,向外看,才能开阔眼界,才知道要做成一件事,别人是什么样的方式达成目的的。不见得非要复制,但却为我打开了思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我明白自己是容易放弃的人,很多事都只能维持三天热度,没有坚持的动力。参加训练营也是想通过外力让自己持续坚持一段时间,希望真正能从中体会写作的乐趣所在。
看见优秀的人,才知道自己学习不足;看到勤奋的人,才知道自己多懒惰;看到内心丰富的人,才知道自己多么愚钝麻木。
现在,当我真正把写作看作一项技能,想掌握,就必须有成长,有进步。
所以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