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会提问》
网上疯传的谣言,总有大量的人被骗,一窝蜂的转发点评,让骗局变得更大,比如16年春节的“上海女&江西男”事件就是典型。发现被骗了以后,反应往往是这个社会怎么这么多骗子,还能不能一起玩耍了!对自己的审视定位却只是“受害者”,或者“我是老实人才会被骗”等等这样的自我安慰。读这本书的时候在想,号召社会诚信的同时,也要先学会独立思考吧。
《学会提问》书中总结了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方式,也许“慎思明辨”这个说法更好,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批判,而是自己更成熟思考和判断的方式。整本书系统列举了许多关键问题,非常具体。我将个人所得与感触归纳为:独立思考所要避免的四个陷阱。
模糊的陷阱
曾在学习外语写作时,有外教指点正式文稿中大忌没有证据支持的随意判断。我们都摇头表示自己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可是,难道我们从没有说过,“日本人个子都不高”、“HR当然站在老板这边”、“办签证一直就是要排长队的”,类似这些Judgement么?如果平时口语中就爱说这类话,写作时也许不经意就会写下来。细思极恐!
这就是模糊陷阱的一个例子。如果遇到模棱两可、无理判断或证据不足等情况,就快快给自己拉响警报。好好想想,无论自己或他人得出的这个观点或结果,理由是否真实充分呢?切忌先入为主,因为认同该观点或结果,就自己倒推和脑补理由。
歧义的陷阱
中文语境是相当复杂的,因为往往一字多意,许多时候,正确理解一句话必须将其放入上下文中。缺乏语境和抽象描述等情况下,就会容易产生歧义。而通常人们又喜欢结合自身情况和经历去做出理解。
举一个也许不那么恰当的例子,我曾在知乎上看到有人问,“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作何解?下面真是各种解答:有说“人未曾有过自己的思想”,马上就有反驳“你又不是上帝,凭什么抹杀人类思考的努力”,有说“上帝在监视我们”,还有说“上帝会为我们的成长而露出笑容”……我最喜欢的一条回答是“我想先弄明白上帝的笑是嘲笑?微笑?冷笑?窃笑?苦笑?”有趣!如果抛却其哲学层面的思考和意义,这句话本身是充满歧义的、需要语境来理解的——人类指全体?思考什么?发生在哪个时间年代?哪种笑?还有,到底谁看见了?
煽情的陷阱
有一类电视节目,比如寻人节目和调停节目,节目内容形式往往大同小异,与观众产生共鸣的通常是弱者逻辑和情绪,滋生出的判断风险极大。
煽情的陷阱就是让你因情绪激动而预设立场、忽略事实,受情绪影响而得出不理性的结论。前文中提到的外教还曾建议过,正式写作(指论文、公函等,不是指文学创作)少用惊叹号和包含感情色彩的词语,让读者赞同文章的论证,别让惊叹号把文章变得戏剧化和充满个人色彩,也别让感情用语淹没文章的主题和逻辑。
逻辑的陷阱
书中提及推理的谬误有三种诡计:一、错误假设;二、无关信息;三、证据成立的前提在于结论已经成立。现实中,如果自己逻辑不清晰,常常会被这些诡计绕晕。
比如,大家也许都知道且当笑话听的一则:某人去买水果要求称一斤苹果,老板称了给他,他却要换成一斤橙,老板拿回苹果、重新称橙递给某人,结果他拿了就走,老板问其收费,他说,“这橙不是我用苹果换的么?”老板有点晕,说“苹果钱你也没给啊!”他答,“苹果不是还给你了么?”大家都笑老板傻,但是当我们遇到一个故事更复杂、信息更错综的逻辑陷阱,谁能保证自己不变成那个傻老板?
三思而后行,说易行难。遇事不要急于得出结论,先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前提条件是否牢靠?理由论据是否充分?逻辑推理是否严谨?让我们自我告诫不要轻信、不做“乌合之众”、别无意中成为他人手中之枪。从训练思维开始,做一个会独立思考的人。
读书的时候从来不大会提问,因为觉得都听懂了呀,还常常自得聪明。完全“天真”的相信说话的人所说的一切,按别人的思路去理解和记忆,其过程中没有自己的思考啊。多么危险!“学会提问”不仅对解读他人观点、文章有用,对自身写作和日常生活也是相当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