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5日中国两艘货船在湄公河遭劫,13民船员惨遭杀害。2013年3月1日,主犯糯康等人被执行死刑,案件告终。
初看《湄公河大案》,心中感动之余,还是不免有些失望。全剧以震惊中外的“湄公河105惨案”为背景,讲述了中老缅泰四国缉毒民警与毒贩斗智斗勇,抽丝剥茧,层层揭秘,最终成功破案。客观的说,在这个烂片泛滥,好剧难求的年代,《湄公河大案》确实算得上一部好剧,不过当中有些硬伤,确实让全局跌分不少。
为了凸显主角的性格而置主角的职业身份于不顾,这本身就不可取。影视作品与实际之间存在合理化的差别,这无可厚非,不过剧情设置也不能毫无底线的为角色特性让步。
高野是一位父亲——女儿被毒贩杀害的父亲,但他也是个警察,而且还是缉毒支队支队长。无论背负着多大的压力,服从纪律这是一个警察最基本的职业准则。高野却被塑造成一个偏执狂,仗着江海峰的偏爱,无视纪律,在被阻止调查的过程,居然跳窗逃跑,……而最后,这样一个无视纪律的人,却成了英雄。恐怕许多人都会觉得匪夷所思。莫非是在告诉观众,英雄都是不守纪律的人。
《孟子·告天下》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英雄之所以是英雄,完全取决于英雄的稀缺性,这就要求他必须承受着常人所不能承受之苦,在压力面前还能忍辱负重、不乱方寸。照此逻辑,高支队显然不符合英雄的本质特征,当让高野作为最早做出正确判断,也算得上是剧情瑕疵的补救。
儿女情长当然是影视作品的一部分,毕竟这是从观众角度考虑的,毫无感情的警匪斗争不免让人觉得枯燥。高野和于慧的感情纠葛上,显然与剧情的契合度不够高。
通常的影视逻辑,应该是男主角与女主角各自忙于工作,感情逐渐疏远,最后因为办案当中的生死与共,各自发现对方的珍贵与不可替代,最终冰释前嫌,成全一段美好的因缘。比如多年前的电视剧《天不藏奸》中的周雄和沈芳冰,就实现了感情与剧情的契合,虽然谈不上完美,但也符合逻辑。
《湄公河大案》在感情问题的处理上,确实有不妥之处。表面上,看高野和于慧疏离的原因是高野对圆圆车祸事件耿耿于怀。而高野和于慧,一个在昆明,一个在北京,圆圆的车祸又发生在版纳,本身在空间逻辑上的跳跃就很大,而在故事上却少了一个联系两个人的线索,多少会让人觉得生硬。
什么样的食材,决定厨师的发挥。以禁毒作为主要题材,决定了这部电视剧不会有天马行空的剧情,因而,剧情的设计与主线逻辑之间的关系,一定是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影视剧自然离不开固有的民族情怀,如何将情怀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这无疑是对主创人员最大考验。作为剧作核心的高野和于慧承担着生化情怀的使命,遗憾的是情节设定,细节的不完美,让两个人无法将大情怀升华到最佳状态。
当然,尽管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在这个靠燃烧粉丝残值支撑的烂剧时代,《湄公河大案》也算得上是一部好作品。
不管是主旋律的影视剧,还是商业片,我们都应该从影视的角度审视。尽管还有瑕疵,通过这部剧作,确实让我们了解了缉毒民警的艰辛。虽然湄公河105惨案已经过去五年,但这是每一个中国人不能忘记,也不应当忘记的记忆。
因为,铭记是最好的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