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活得严阵以待:要用抗菌洗手液洗手;要用专用的果蔬净洗菜;要用消毒水洗衣服……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提防着细菌,总想着把这个世界打扫得干干净净,好远离各种疾病,然而有时候却适得其反。
马丁•布莱泽(Martin J. Blaser)——一位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的微生物菌群及耐药细菌研究者,却在他写的《消失的微生物》一书中提出:微生物是与人类协同演化了数千年之久的朋友,滥用抗生素及剖宫产等行为,扰乱了人体内微生物的稳定,打破了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已经危害到了人们的代谢、免疫和认知能力。
开什么玩笑?我们这么多年轰轰烈烈且颇为成功的“消灭细菌”行动,居然增加了自己和后代的患病几率?如今越发低龄化、高耐药性的细菌性疾病,居然是因为我们自以为是地规避了对一些细菌的接触?
而作为微生物学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抗击耐药细菌国家战略》的关键人物,马丁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他还斩钉截铁地指出:正是因为“抗生素”、“剖宫产”、“奶瓶喂养”斩断了家族世代延续的“菌脉”,才使得无数孩子暴露在了过敏、风湿、自闭症、糖尿病、癌症等多种疾病的高风险之下。
微生物到底是什么?细菌跟微生物是什么关系?微生物跟人体又有什么样的关联呢?《消失的微生物》中陈述得极为详细。
正在消失的微生物群落
马丁将微生物群视为人体的一个“器官”,因为人身体内70%-90%的细胞都不是人类细胞,而是微生物细胞。这些微生物对于人体免疫力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人体内存在着一个规模相当庞大的微生物群系,这个群系中的微生物相互支持、彼此竞争协作,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保障着人们的健康。然而,在一个群系中,一旦某个关键物种消失或灭绝,整个生态系统都将受害,甚至可能崩溃。但不幸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正在消失。
那么,这个与我们身体健康如此密切相关的微生物,到底是啥呢?
“微生物”包含细菌、病毒、真菌等多种生物体。《消失的微生物》一书中主要探讨的是细菌,以及当我们用强效药物杀灭它们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为什么是细菌?
因为,人体内99%的基因是细菌的,属于人类的只有1%。而且,细菌是这个地球上真正的主宰者,在近30亿年的时间里,细菌是地球上唯一的生命形式,它们占据了陆地、天空、水体的每一个角落,推动着化学反应,创造了生物圈,并为多细胞生命的演化创造了条件。
你可别小瞧了这些没有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
细菌细胞不仅能够自给自足(他们可以呼吸、运动、进食、清除废物、抵御天敌、繁衍生息),而且发育出了各种大小与形状,来天衣无缝的适应他们在人体内的生活方式与繁衍方式。
人与细菌的分分合合
人们总是害怕老虎、狮子这样的大怪兽,因为他们可以吞噬掉他的猎物;后来,人们才发现能够从内部蚕食掉猎物的病原体(细菌),才是真正的恶魔。有时候甚至还没看清对手,就已经倒在了血泊里。
本书的主角——“幽门螺杆菌”,对很多肠胃不好的人来说并不陌生。而专家们对“幽门螺杆菌”认识的转变,却经历了一个漫长且颇具戏剧性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专家们对细菌的认识不断转变的过程。
准确的说,虽然胃炎和胃溃疡早就存在,但其诱因——“幽门螺杆菌”直到1989年才得到正式认可。在此之前,人们认为胃炎和胃溃疡是由于压力过大和胃酸分泌过多而导致的。
这种微生物曝光后,世界各地的医护人员对其发动了名为“幽门螺杆菌没一个好东西”的全面战争:但凡患者有肠胃方面的不适,统统使用抗生素对其进行治疗,不遗余力地企图消灭幽门罗杆菌。
然而,到了90年代中期,马丁开始逐渐意识到:幽门螺杆菌其实是人体内正常肠道菌群的一员,对维护我们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无数患者案例证实,清除幽门螺杆菌不仅导致了食管反流的增加,而且提升了人们患哮喘、花粉症、皮肤过敏的概率。
如此,微生物群系的概念第一次被赤裸裸地推到了人们面前。大面积使用抗生素对人体究竟好还是不好?消灭人体内的某种细菌究竟好还是不好……就在人们开始发问的过程中,人体内的某些微生物却正在不断消失。
抗生素真的只杀死了病菌?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超级细菌”等耐药菌感染,到2050年,这一数字有可能突破千万,超过目前死于癌症的人数。
听起来很恐怖是不是?而所谓的“超级细菌”,正是对全部或几乎全部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
自从150多年前发现了病菌,人们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消灭他们。70余年前,青霉素开启了医学的黄金时代,抗生素开始成为灵丹妙药并被广泛应用。然而,随着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抗生素的副作用也逐渐表露:肚子疼、过敏性皮疹以及听觉损伤等报告案例越来越多。但是,抗生素太有效了,相比之下这些副作用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于是抗生素很快就发展到了滥用的地步:但凡有个头疼脑热、上呼吸道感染就上抗生素,连拔牙都用。与此同时,有数据显示,两岁以前的孩子是抗生素的最大消费者,每人每年平均使用了1.4例。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使用的抗生素多为广谱抗生素,能杀灭许多种细菌。于是,一些我们身体中的微生物躺枪,而且数量非常之多。更不幸的是,当易感菌被清除,耐药菌株的群体便逐步扩大。
一方面,这导致了病菌耐药性的提升,需要使用更大剂量、更强效果的抗生素来进行治疗。另一方面,抗生素在杀死有害菌的同时,也一并杀死了一些人体内其他的微生物,打破了原有的生物群平衡,引发了后续的副作用。
抗生素的体外循环
事实上,即便你发誓今后除非万不得已绝不再碰抗生素,你也逃不过它们的“魔爪”。你仍然可能从每天吃的肉中获得它们。
牧场主在动物的饲料和饮水中国添加低于临床剂量的抗生素,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不论是出于治疗感染还是增重(低剂量的抗生素有促进生长的效果)的目的,这些抗生素所筛选出来的耐药细菌,都会残留在动物肉中,进入人的体内。而有一天,当你需要抗生素治疗时,则需要更大的计量与浓度。
而问题远不止于肉类让我们染上耐药细菌,因为抗生素本来就是通过食物——特别是肉类、牛奶、奶酪、蛋类等进入我们体内的。抗生素还分布在生活用水中、现代农业大规模生产出来的果品中。
是的,每天,我们中有数百万的人都在接触抗生素。就连尚还生活在母体中的胎儿亦如此。
顺产和母乳真的不可替代
母亲传给孩子的不仅是“血脉”,还有“菌脉”。在整个动物界,母体在分娩时都会将微生物传递给后代。
在怀孕期间,孕妇体内的乳酸杆菌生长旺盛,羊水一旦破裂,这股饱含着乳酸杆菌的激流迅速漫过母亲的皮肤。这样,胎儿一出生马上就接触到乳酸杆菌,这成为进入婴儿无菌肠道的第一批住户,为随后到来的微生物种群奠定了基础。
自然分娩出生的婴儿,其口腔、皮肤、胎粪里充满了母亲体内的细菌,如乳酸杆菌、普雷沃斯菌、纤毛菌属等。而剖宫产出生的婴儿身上的细菌群则以葡萄球菌,白喉棒状杆菌、丙酸杆菌为主。“换句话说,后者身上的奠基微生物更像是护士及医生皮肤上、医院床单上或者外科手术室的空气里的细菌,他们没能获得来自母亲的乳酸杆菌。
当婴儿出生,婴儿嘴上大量的乳酸杆菌就混着第一口母乳进入了体内。不仅如此,母乳中所含的寡糖类物质、尿素等看似不能被新生儿直接利用,却可以经过新生儿体内特定的细菌合称为对婴儿有益的细菌。
而看似可以减少痛苦的剖宫产和便捷的奶瓶喂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上述母婴间的菌脉传递。
保卫微生物
如此看来,细菌既可恶又不可或缺,它们与我们的身体“双面共生”。那么,我们究竟要怎样才能维护好身体内的生物系统平衡呢?
从政策层面保证抗生素不被滥用是一个重要方面。2016年8月2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4部门联合制定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旨在从源头控制抗生素进入人体。
另一方面,在马丁看来,医生必须利用他们的专业技能,对病人进行更准确的检查和评估,分辨出什么是轻微病症,什么是严重病症,以减少抗生素处方。
同时,准妈妈以及新妈妈们,除了在怀孕期间要注意避免抗生素的摄入外,还应在生产时要优先选择顺产,在产后尽量母乳喂养,给孩子充足的细菌传递。这样有助于孩子们建立起坚强的微生物免疫防线,为今后的身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丁的这本书,从医生的专业角度讲故事,将医学界对微生物的认识过程、微生物对人体的亦敌亦友、如何维持体内微生物群的平衡,在故事中诠释的淋漓尽致。
你甚至不用准备好纸笔,做好攻读艰涩教科书的准备,就能在不断的震惊与恍然大悟中轻松地理解这些微生物知识。虽然这些知识不能让你长命百岁,至少可以让你有效规避风险、遇到疾病时能不因陌生惊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