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亲戚”这个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其实体现了一个非常现代的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过年走亲戚,传统上是小辈到长辈家里磕头拜年,以示尊重。小辈一般要准备礼品,蒸馍、点心、炸果、水果等等,大包小包,拖家带口的去。
长辈也不是坐在太师椅上等着拜见,他们早早地备好糖果瓜子小吃、烟酒小菜和丰盛的午饭招待小辈,完了还要给红包和回礼。
我父亲和母亲都有很多侄子侄女和外甥外甥女,所以一到过年,都得准备很多人吃的东西,从正月初二到初八初十,每天家里来很多客人。父亲一整天地应酬男客,陪抽烟陪喝酒陪聊天。母亲则奔忙于厨房内外,跟女客聊天,照顾她们的小孩子,端出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
所以过年的时候,常年不见的亲戚之所以感觉血浓于水、其乐融融,都是因为小的尊长,长的爱幼,各尽其责,各司其职,和谐共处。
我的家乡豫北一带,有个习俗叫“瞧麦罢”。我觉得这个习俗最能体现长幼平等这个观念。
“瞧麦罢”,顾名思义,就是在每年麦收过后农村较为清闲的一段时间去亲戚家里看看。
不过,春节、端午、中秋,传统上都是晚辈带礼物去长辈家,以示尊重和孝敬。“瞧麦罢”呢,是长辈带了礼物去晚辈家里,聊聊收成叙叙旧,以表关心。
有一个规则大家心照不宣:“拜年”和“瞧麦罢”,是互为因果、亲密对应的关系。如果我春节去一个长辈家拜年,他却没来我家瞧麦罢,又没有特别过硬的理由,我就知道他没把我瞧在眼里,想疏远我。那么下个春节我可能再给他一个机会,虽然尴尬、生疏,我还是会去给他拜年,周全我的礼数,但如果他麦收过后还是没来,那么双方也就心知肚明,就此断亲。
这个习俗说明,我的祖先们不仅注重尊老,还认为爱幼很重要。长辈和晚辈之间,要礼尚往来、平等相交。
对应了那句话:两好合一好。双方用大约同等的付出和得到,才能保持良好的关系。
“走亲戚”里的长幼平等观念,其实并不是无本之木、空穴来风。
我们的老祖先,其实很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大约宋以后被统治者利用改变)。很早以前孔子就告诉我们长幼关系之一父子子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父父、子子。” 意思是说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各遵其位。理想的状态就是《礼记‧礼运》中说的:“何谓人义?父慈,子孝。” 父慈子孝,父和子双方是对应、平等的关系,个人应做好自己的本分,才能家庭和睦。
如果这种平等关系失衡,轻则父母和子女关系紧张,极端的还有可能发生家庭惨剧。
刚刚过去的春节,很多在外务工的父母回老家过年,本该是留守孩子们尽享父母之爱、最幸福的时间,但在云南镇雄县,一个15岁的留守少年却在大年除夕喝农药自杀。
“希望下辈子你我互不相识。”在遗书里,他对父亲说了这样决绝的话。
从遗书我们得知,少年的父亲,因为生活压力脾气暴躁,对儿子极少关心过问,而在父子见面的珍贵时期,还常常把怒火发泄在儿子身上,动辄打骂责问。最终直接导致少年用自杀来换取解脱!
(少年的遗书来自网络)
这个惨剧的原因,我们可以讨论很多方面,但是父亲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没有经营好一种平等和谐的父子关系,是最不可忽视的原因。
不管孩子是父母一时欢娱的副产品,还是父母做的一次长线投资,如果想有一个和谐的父母和子女关系,就得先尽到父母的职责:爱孩子,照顾孩子,了解孩子,支持他学习、锻炼、成长,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如果做到了这些“慈”,子女的孝,也应该为期不远。
反之,如果把子女当作自己的附属品、私有物品,喜欢的时候捧在手里,心情不好时拿来做出气筒,在生活、专业、交友等各个方面横加指责、干涉,怎么能期待孩子成为24孝的楷模呢?
一个亲戚抱怨,把孩子养到25岁,什么都替他做,给他盖房子、娶媳妇、帮他带孩子,却迟迟等不来他回报的那一天。
我却觉得,这对父母在跟孩子相处中一直把他当婴儿,什么都替他想,替他做,没有给他试错的机会、成长的过程,怎么就期待孩子奇迹般地成为经商奇才、赚钱能手呢?
所以说,父母和子女相处时,跟对待一个朋友、一个独立的人一样,有所付出,有所要求,才有可能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和谐的父母/子女关系。
这其中的学问,跟交好一个亲戚,有相似之处,但需要更用心,更细心,因为你真的不想跟子女断亲,对不对?
(槭树街艾林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