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在上海交响乐团演艺厅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室内乐音乐会。由上海交响乐团的“东海岸四重奏”组合:小提琴黄娜,时震宇,中提琴巴桐和大提琴陈少俊四位年轻的音乐家带了了三首比较难得听到的弦乐四重奏作品。
上半场是勃拉姆斯的《c小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作品51之1 》,这是作曲家年过四十才发表了第一首弦乐四重奏,而且花费了近八年的时间才完成。每次听勃拉姆斯的作品总能让人感受到他的那种良苦用心,极简的主题可以用如此丰富而多元的音乐织体去表达,就像不断打磨雕琢的艺术品,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因为是在小厅,能够清晰地听到音乐家们演奏时的气息,那种与音乐的节奏呼吸融为一体的默契。
下半场第一首曲子是雅纳切克的《第一弦乐四重奏「克鲁采奏鸣曲」》。对于这位身处世纪交替,大器晚成的作曲家,我最先是从阅读他的书信集开始了解的。后来听杨燕迪老师讲歌剧,才知道他写过非常好听的歌剧,开始关注他的作品。不过他的曲目音乐会上演机会很少,能够现场聆听这首四重奏非常幸运。
这首乐曲是雅纳切克从托尔斯泰的小说《克鲁采奏鸣曲》中获得的灵感,鲁道夫·克鲁采是一位著名的小提琴家,贝多芬在1805年为他创作了《A大调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又称为《克鲁采奏鸣曲》,作品以华丽辉煌的技巧和深厚丰富的情感,成为了历代演奏家的试金石。托尔斯泰在他小说中讲述了花花公子波兹内德谢夫与妻子之间没有精神共鸣的婚姻,现实中的琐碎磨灭了两人之间仅有的一丝温情,后来妻子与小提琴手特鲁哈切夫斯基合奏《克鲁采奏鸣曲》时因为默契催生了感情,也让一切走向了悲剧……也许是因为感同身受,这部小说后唤起了雅纳切克强烈的共鸣,他先写了一部钢琴三重奏,并在1923年选取了其中的一些素材创作了这首弦乐四重奏。在音乐家精彩的演奏中能够感受到那种起伏的情感冲动,激情和戏剧张力。
接着“东海岸四重奏”为我们带来了谭盾老师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他们还特地邀请了谭盾老师来到现场为我们解读这首作品。1981年,老师还在中国音乐学院深造,当时导师让他去参加一个德国的作曲比赛,要求写一首弦乐四重奏。谭盾老师因为还从没写过弦乐四重奏,所以觉得很难,导师就让他去听雅娜切克的这首作品。说来很巧,这段往事他从未对人提及,今天没想到在现场却听到了这首曲子。后来老师去广西大瑶山采风,从古老的民族音乐中汲取灵感创作了这首“风雅颂”……音乐从远古时代祭祀的吟唱中开始,慢慢展开一场与天地交流共振的旅行……
听完的音乐会,心生无限感慨,从贝多芬与克鲁采的故事,到托尔斯泰以此为灵感写的小说,雅纳切克又根据小说产生的灵感写了四重奏,再到谭盾老师学生时代听了这部四重奏之后开始摸索自己风格的音乐创作,艺术灵感的绵延仿佛有着一种神秘的联结,有些时候让人不得不相信冥冥之中强大的掌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