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说的话题是,人的生活是分三六九等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不同学识不同背景,不同家境的,生活圈子也不尽相同,接触的事物,待人处事也各不一样。
到上海这个魔都城市啊。我的第一想法就是到高校去看看走走。没有走进好的学校啊,只要进去体会一下它的人文环境。说实在的,走进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从内心深处来说,我是自卑的。为什么呢?我发现生活环境不同,生活圈子不同,你的人生也不尽相同。就拿我来说吧。
上海市到市后,我会经常去小姨家里。他们一家人在上海务工。身边也都是家乡的打工者。他们到上海的目的就是挣钱回家盖房子,攒钱为孩子上学,盖房子,娶媳妇等等。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像小姨这样的打工者,他每天在工厂里上下班。晚上回来有时间也会互相在一起的唠嗑,到处走走。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也不会想着,去如何提升自己的学识能力。他们寻找工作的标准就是工资高,通常会选择不需要培训就能上手的工作。而这些工作基本上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通过大量的体力劳动,或者是长时间的劳动。如果非要用一个标准来衡量的话,比如说他的演技能看到十米远的地方。这个意思就是说,他们不会想到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或者说长时间提升自己的能力,只需要简单的培训就能上岗即可,这是由于他的,这是因为他们的知识水平当然这里当然,这里并没有贬低的意思,我也来自农民。这是他们的生活,只有他们生活的乐趣。
在说我吧,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从农村走出来,上过地方大学,当过兵。可以说,算是跳出了农门。这些年,去过不少地方,也算是开拓了眼界,算是能看到十五米远。虽然,我比务工前辈强一点,但是骨子里还是农民思想,农民思想这里可以保守,视野太窄。
到达上海后,我喜欢到的同济大学蹭课。有意思,认识到了mba研究生班的学员。他们基本上就是事业有成的小老板,或者是高层主管,他们大多都是自慰过来学习的。我为他们这种学习的劲头,深深的感动敬仰。都和生活在大多数的人生活压力很大,生活节奏太快,竞争压力太大更想说的更想说的是,他们的生活节奏很有规律,有很强的学习热情。而且都是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我突然觉得,贫富差距的拉大,从客观上面说是由社会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比如说,东西差距,城乡差距。但很多方面还有主观因素。比方说,生活在贫瘠地方的人,或者在生活在农村的人。他们都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农村教育大多是应试教育,是希望考上大学,早上好的工作。毕业后再也没有,学习的热情。我觉得毕业不学习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一是认为大学毕业后就工作名字了,主要心思应该放在工作上。二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因为前20年都生活在农村,他们的事业知识储备都相当的低,不得不在工作上努力工作,或者是说,在工作过程中边工作边学习。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他一面也有大量的精力来应付工作上的失误,就很难有什么精力投入到其他学习上面。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叠加导致了,贫富差距的鸿沟越来越大。贫穷的人不止物质贫穷,思想也很贫穷,爱富裕的人占了资源比较多,思想也比较超前,学习能力比较强,而且很有学习的劲头,生活环境也很有学习的氛围,这就导致了两者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知识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动,行动最后又反作用于思维。
我生活在军营当中,因为体制的原因,因为个人的背景原因,在骑士当中,有人挑事很快,有的人调试很慢。也许没能力的人不高声,把有能力的人停滞不前。一方面因为体制的原因,导致一部分人,消极怠工,停滞不前。在军营当中,很多一大片人,从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十年间,就这么荒废了。他们不满足这个体制,觉得这个体制很不公平,觉得努力了没有回报。最终他们选择了混日子,而最终日子也把他们混了。转业到地方,没有一项技能,思维和知识面,也脱离社会好几个年。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生活节奏很快其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长期的颓废,导致自己个人能力的低下,回到地方更是艰难。从这方面来说,体检,到底是培养人,还是摧毁人。其实我们打包不了,或者说体制的打破必须要有人流血牺牲。
从个人角度来说,我们必须保持学习的热情,要有方向,有目标。时刻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一颗学习的劲头。不管社会公平与否,总是对不对得起自己,领导给不给自己调职,都要保持一个积极进取的心。我说的积极进取,应该是博览群书,而不是狭隘的在某一方面。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规划,不能每天浑浑噩噩,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更不能当和尚不念经。也许在你的生活一中也是格格不入的,所以说你要学会慎独。不能因为他人的思想左右自己。
作为一个贫穷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维方面。学习不只是提高技能,还要改变思维,多列举一些能提升自己思维的书籍。思维是把握行动方向的,技能相当于在方向上给自己装上一把剑。有了过硬的专业,可以所向披靡,但是没有方向,只能是乱舞。有了方向没有见,就能在石壁当中,四处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