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火车站,下雨天路面湿滑,小贝滑倒摔了一跤。他难过的说,这衣服我不穿了,都脏了。当时气温只有7度。我怎么劝,他都表示接受不了脏衣服。这让我很生气:“这么冷的天,冻感冒了,就有可能发烧,如果扎针你能接受吧?”小贝说能接受。我当时真是又生气又无奈。
过了一会儿,我仔细想了想,他穿着一个背心,两个T恤,一个薄款运动衫,应该也还可以。所以我缓和下来和他说:“妈妈想了想,你剩余的这些衣服应该也够了。”他一听,高兴的笑了笑说:“妈妈,我已经进步了,要是以前,我非得把这脏裤子也脱掉才行,但是现在我忍着穿了。”我一听,觉察到孩子确实已经进步了。
事实证明,小贝穿剩下的衣服也没有感冒。今天我就反思昨天自己的情绪。当时我其实是非常担心他冻着,但是他没有按照我的意思及时穿上衣服这点当时让我很接受不了。好在后来我冷静下来和孩子好好沟通了。
今早翻出《非暴力沟通》再来温习一下:区分观察和评论。所谓的观察就是沟通中说我们看到的事实。评论也就是评判。不区分观察和评论,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而进行反驳。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并不容易。
观察的过程就是要让我们根据事情来进行如实表达。评论的过程,则需要我们分清楚真实需求和工具性情绪。当时生气就是我的工具性情绪,担心才是我的深层次情绪。孩子真实的需求是受不了脏衣服,而我无视这点,就把他的需求看成是天冷需要添衣服。
整个过程中,不管是刚开始的威胁责备还是后来的缓解,我都没有以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孩子沟通,全靠他自行体会了。后来的需求处理方面,我明显也是越界了。我想起了早上妈妈让我多穿一件衣服走,我也坚决不穿的样子。我是真的觉得自己不太冷的,而且即使到了火车站冷,其实在室外也没多长时间,抗一抗也能过去。写到这里我才似乎明白了孩子昨天不穿衣服似乎就在情理之中。
这个觉察的过程其实在那个当下非常难,因为生气的话能象坐了火箭一样夺口而出。我在那个过程中能够转变其实就凭一条:迷茫的时候听孩子的。但是话又说回来,日常的对话中,要刻意训练自己的观察和评论相区分。比如:“你今天有两次吃完饭后把碗拿回厨房了”和“你今天做的不错”哪句更能给孩子肯定的感觉呢?
我又想到,一直我们的践行群里倡导真实表达,就是因为越是真实越是细腻的生活描述,其实越能观察出问题所在。所以流水账中真的能写出精华来。
【发现孩子的三个闪光点】
1:小贝自己觉察到自己进步了,坚持自己的想法。这点很赞,能用积极的角度看自己。
2:孩子全程都在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点真的是我们家长应该学习的。家人之间,不要老拐弯,这样别人理解起来也费劲。
3:妈妈的情绪缓和后,小贝的情绪也很快就转变了。不和家长计较。这一点我也要向他学习,我们自己经常还在缓和反思的事情,其实人家孩子早没事儿了。有时候没心没肺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