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小区里一个与果果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发生了热性惊厥,把妈妈吓坏了,当时哭喊着直呼“救命”,同时拨打了120,还好,及时送到医院,孩子转危为安,有惊无险。不过这件事想来真的后怕。为了预防这种情形的发生,我多次翻开儿科医生崔玉涛写的书,仔细研读,把发生“热性惊厥”的前因后果弄个明白。
导致发烧的原因
孩子生病,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尤其是发烧,几乎会发生在每个孩子身上。
发烧是位于大脑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上调体温所致。虽然一天内正常人的体温会有少许波动,但是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会通过增加机体的散热或产热来试图将正常人体温调控在37℃左右。当病菌(包括预防接种的疫苗在内)侵犯人体后,人体为了对抗病菌的侵袭,会动用一些防御机制,比如具有杀菌作用的白细胞、淋巴细胞等。动用人体防御机制的启动信号中,发烧就是最为主要的一项。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上调控制体温的水平,导致发烧。
所以发烧是人体遇到病菌入侵后,对抗病菌的一种保护机制,对人体是非常有利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当然不是一种可怕的征兆。然而由于孩子大脑发育不够成熟,接到体温调节中枢上调体温信号后,经常会出现调节过度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出现发烧时,总会达到高烧的缘故。过高的体温,即超过39℃,可刺激大脑皮层,出现异常放电,即可出现惊厥。
体温超过39度可引起大脑皮层不稳定,但不是说,每个孩子都会出现惊厥。热性惊厥往往有遗传倾向,了解双方父母家族热性惊厥的历史,有助于预测孩子出现热性惊厥的可能性。
预防体温过高,避免出现热性惊厥,服用退烧药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
什么时候该服退烧药?
并不是孩子一发烧,就需要服用退烧药。过早服用退烧药,会削弱人体对病菌抵抗的能力,使病菌更容易在体内扩散。
刚才说了,只有体温超过39℃,才有可能引起孩子大脑皮层不稳定,因此,我们将体温达到38.5度,作为服用退烧药的温度。因为服用退烧药后,药物被人体吸收并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38.5℃给孩子服用退烧药,就是为了尽可能避免在退烧药起作用之前孩子体温已超过39℃。
物理降温
当我们发现孩子体温超出正常,便可以使用物理降温,有两种有效的方法。
1、将家里温度适当升高,最好能升到28--30度以增加散热。
2、让孩子泡热水澡,使皮肤血管扩张,热量得以散发,有利退烧。
但要想有效退烧,还需要给孩子补足水分。因为热量不可能单独从皮肤散发出来,一定要有一个载体将热量带出来,这个载体就是水分。孩子在退烧的过程中,丢失最多的就是水分。
退烧药的药量
当孩子体温达到38.5度时,就需要服用退烧药。目前两种非常安全和常用退烧药是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和布洛芬(美林)。有的妈妈说,吃了退烧药退烧效果不好,除了喝水少的原因外,还有个原因就是药量不够。用过退烧药的父母可能注意到,退烧药说明书上的用量与体重的关系中,体重的间隔是比较大的,不如10-20千克的孩子用量是一样的,但是很显然,一个10千克的孩子与一个19千克的孩子,如果服用同等量的退烧药,退烧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但父母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怕吃多了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用药量都很保守,以至于退烧效果不好。
所以崔玉涛医生推荐了孩子体重以2千克为一个变化量来用药,这样退烧效果比较好(见下图表格),大家可以根据孩子的体重来找到比较准确的用量。这个量和说明书上的用量相比,稍微偏大一些,可能父母会担心吃过量的药有副作用。其实,表中的两类药安全性比较高,使用量高出常规推荐量的10倍才会有毒性,也就是说,中毒量和有效量之间的范围很大。而吃少了,退烧效果反而不好。
发生热性惊厥怎么办?
万一孩子出现热性惊厥时,父母需要妥善处理下面几点:
不要搬动孩子,因为这时他的肌肉是僵直的,搬动容易出现骨折。通常孩子的热性惊厥10-20秒就停下来了。
尽可能让孩子侧躺着,这样嘴角在最低位,有利于口水和呕吐物顺利从嘴角流出来。而仰躺着的时候,如有呕吐物,容易窒息。
找一个硬东西,比如勺子,塞在孩子的上下牙之间垫着,以防咬破舌头。
孩子热性惊厥停下来后,马上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