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当中,大多数人都会高估自己对别人的同理心,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以自我角度给出一些看起来很好的建议。
有一次我和家人吵架了,和一个朋友聊天,想发发牢骚和吐槽。但是对方一听完我说的话。立马就开始告诉我她的想法了。
“你这里不对,你应该那样做.。你应该要学会体谅别人。”哗啦哗啦。突然只想结束对话。不悦的心情更加不悦,一句“恩,你说的对。”以此结束谈话,两个人不欢而散。
虽然对方说的特别对,但是,此情此景真的听不进去任何意见反馈。我需要的是你的感同身受,哪怕静静倾听都比你的评判来的好。虽然对方常说,我是为你好,我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给你意见。
倒不是说这种行为不好,只是还没到合适的场景说这些话。
当对方发生了事情,能找到你倾诉,说明对方特别信任你,对方更需要的是你的关心和认可,绝非评判。遇到这种情况,除了倾听,更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
在《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沟通三部曲。尽管这本书是面向家长的教育性书籍,但其提到的沟通方式,却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发生了什么?
有朋友找上门来,我们需要了解具体的事情真相,当对方在梳理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了事实,对方也会对问题更清晰。
第二: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
了解事情真相以后,继续引导对方,感受如何。让对方通过回答你的问题自省,而非由你来给出建议。
第三:你准备怎么解决?
重点来了。“你准备怎么办?”
去提问,让对方去思考,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发生了,始终是别人的问题,如果对方是个成年人,你就该相信对方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三个问题结束以后,对方基本已经知道该如何处理问题。而你作为倾听者,也结束了一大半,还有最后一小半是我加上来的。
最后一点,加上你作为旁观者的看法和建议。三个问题结束,对方已经由本能脑转换为智能脑,这个时候,可以充分发挥你的想法了。毕竟,到了尾声,对方还是很需要听听别人的想法,而不至于陷入自我偏差中。
最后,作为倾述者,
不管是家人、朋友还是爱人,当时评判你,也许心底里真的是为你好,当受到了评判,也不要太过于愤怒,认为对方为什么不理解或者不认可你。冷静下来以后,还是学会感恩对方。毕竟,对方不仅愿意听你说,还愿意给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