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读后感
周末,感冒,宅家,两天时间读完了孙甘露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这,是我阅读史上最干练的一次!一者,借病,一应家务弃之不做;再者,小说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小说的主线围绕“千里江山图”这一中央绝密任务展开,其内容是重建从上海转道广东到达瑞金的三千多公里地下交通线,以完成党中央的战略大转移。故事开始于1933年腊月十五,12位潜伏于上海不同交通线上的地下党人在菜市场附近的图书馆密室中开会,中央特派员将布置新任务。但会议还没开始,就被敌人破坏,暴露在敌人面前的共产党人如何凭借智慧和胆识完成建立新的交通线和转移党中央的艰巨使命?以陈千里为代表的中共地下党员投身风暴中心,不惜以生命为诱饵,向死而生,以自我牺牲换来革命力量的一线生机,以殷殷鲜血换取千里江山的勃勃青绿,展现了一幅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英雄群像。
《千里江山图》中,作者依托真实的历史大背景,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还原了当时上海,广东等地的建筑、街道、饮食、风俗和文化娱乐等日常生活,一条马路、一件大衣、一出戏、一部交响曲、一道菜抑或穿街走巷的脱身路线,无不以逼真的环境气氛,给读者营造了强烈的真实感,创造了沉浸式阅读氛围。
小说开篇即把主要人物皆纳入了龙华监狱,但作者很快为人物解套,有意告别了这个场域,让这些革命者悉数被释放出来,分散在上海的各个城市空间里,并时时处于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下。小说中写:“敌人并没有释放这些同志,他们只是从有形的监狱转移到无形的监狱中。这座无形的监狱比龙华看守所更危险,外面的敌人很难看清,内部的敌人更加难以分辨。”而故事的主要发生地上海,在国民党军警宪特的监视之下,就是一间巨大的、透明的、开放的监狱,每个身处上海的人,似乎都像监狱里的囚徒。那么,三十年代初期,国民党黑暗统治之下的中国,其实也是一座透明的、没有围墙的监狱,“逃生,自由”的理想是建立在勇敢,智慧,信仰,坚定,牺牲的基础上的。
以陈千里为首的中共地下党员,面对高难度的,几乎无法完成的“千里江山图“行动,与国民党军警特分子斗智斗勇,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党的领导重要领导人浩瀚同志从上海安全转移出去,同时,也找出已渗透进地下党组织的敌人,为小说情节的推进,也因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计中计”“骗中骗”“局中局”,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迷雾中有迷雾,计谋中有计谋。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地下工作就像黑暗中的一道光,为了向那道光亮奔去,他敢往深渊里跳”,陈千里和他的同志们就被这道光照着,走向小说的终局——这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被圆满地完成,只是代价巨大,除了陈千里得以幸存,其他地下党员全部牺牲。回顾历史,毛泽东,徐海东,贺龙······无数共产党人不惜自己和亲人流血牺牲,视死如归、向死而生,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依然坚定革命信念,靠的就是这种比生命还珍贵的信仰。小说里卫达夫被捕后惨遭酷刑,在敌人威逼利诱下,时时处于心理临界点上,但依然咬牙坚持忍受酷刑,就是为佯装变节达到麻痹敌人的目的;而崔文泰,自以为聪明,监守自盗,走投无路时又贪生怕死,在被特务抛入水中的最后一刻还想讨价还价。内奸易君年前一秒还在和共产党员凌汶聊天,下一秒则趁对方不注意置对方于死地,而他擦手的动作就像擦掉洗完手后留在手上的水渍,“他想了一会儿,撕下一片门联,擦了擦手上的血。” 冷血的背后看到的是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中国大地,国民党反动派四处镇压革命,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不计其数的共产党人牺牲在屠刀之下,我们见证了无数革命者的英勇,也见证了许多革命者遭受的酷刑、拷打和迫害。然而,革命的火种并没有熄灭,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建立一个崭新的国家而不懈奋战。也正因为有这种使命担当,夏明翰被押往刑场,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才有了那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孟子曾深情地表述人生的抉择:“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种超越生死的价值观,无疑是对那些英勇牺牲的地下党成员们最好的写照。他们胸怀坚定的信仰,肩扛伟大的正义,为了心中的理想,宁愿舍弃生命,也不愿屈服于艰难困苦,向不义低头。
小说读完了,但小说中惊心动魄的场面,鲜活立体的人物,细腻的情感,复杂的人性,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作者透过信仰、亲情、爱情、友情、牺牲等多个主题,让我们在感受家国情怀的同时,又饱受英雄气概的洗礼,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岁月的艰辛与辉煌,也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