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无意中从网上看到了一篇批判《三十岁的女人》这首歌的文章,文章旗帜鲜明地表明歌手得了直男癌,对女性是赤裸裸的侮辱。
我没听过这首歌,还特地去搜来听了听。鉴于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实在有限,对旋律不作评价,只能说歌词写得很直白。
我倒也没有那个作者那般愤慨这首歌对女性的歧视,歌词确反映出社会一些人对女性的态度,他并不是唯一的一个,但也并不意味着我接受和认可。
”我听到孤单的跟鞋声和你的笑,你可以随便找个人依靠。“
这是歌词中的一句话,找个人依靠,可这大概是一些人希冀并渴望婚姻的意义,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被依靠。
年前,我妈妈的一个朋友生病了,那个风风火火,能闯敢干的阿姨倒下了。
阿姨是她家中的顶梁柱,自己的丈夫从年轻的时候生病了,康复后便一直闲赋在家。倒不是身体原因不能工作,只是不想工作。
丈夫生病的时候,为了给他治病,俩人把之前开的店盘了出去;他康复后,家中钱已花完,阿姨也有了时间。为了养家,凭借毅力及独到的眼光寻找商机,又开了一家别的类型的小店,虽然规模不大,但满足一家人的生活绰绰有余。
因为丈夫也不去帮忙,为了节省人力成本开支,她只能一个人忙活,大部分时间都耗在了店里,家里难免顾不上。但丈夫和婆婆并不理解她,认为女人成天在外奔波不成体统,却从未有人想过不奔波钱从哪儿来。丈夫从未想过出门工作,可为了给女儿创造一个富裕的条件,她能想到的就是自己拼命努力。
她觉得不舒服去医院检查才发现是不好的病,万幸发现的比较及时,需要做手术。
住院需要家属陪护,丈夫去了。
让帮忙倒杯水,被嫌弃事儿多;在卫生间起不来身,要叫几次才不情不愿过来;递个东西基本用丢的。大概他觉得被女人使唤很丢脸吧。
原本生病了她就害怕,看着丈夫不耐烦的样子,她更心烦,索性打发他回家了。手术前的日子都是她自己孤单应对,丈夫只是在她手术当天作为家属去签了字。
出院后,阿姨比之前更拼命了。大概只有钱才能给她带来安全感,因为她的病只是暂时控制而不是痊愈,她要给自己的女儿留下依靠。可让人悲伤的是在丈夫和孩子奶奶的“教育”下,女儿与她并不亲,认为她嗜钱如命,世俗不堪,却从未想过自己花的每一分都是她赚来的血汗钱。
男人对她来说,不值得留恋,即使一家人像水蛭一样依附于她,她也不敢提出离婚。她害怕离开了这个男人也一并失去了自己的女儿。为了她的血脉,她只能一次次压榨自己的剩余价值,为这个所谓的家不断的奉献自己。
只是深夜时分,她的心是否冰凉如水,她又是否觉得孤单?
人类的进化历史,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社会形态的变化随之是一种繁衍生息、不断演变的过程中,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认识与见解。
父系氏族社会在历史中存在的时间更长,从而造成很多人觉得男人高女人一等,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品的感觉。继而产生了大男子主义横行,而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抗,又出现了女权主义,抗击一切有可能歧视女性的言行。
这里我并无意说明哪种状态更好,两者不过是社会形态的一种,切实存在的现象。但我个人更倾向于男女只是分工不同,不一定要分庭抗礼,但更需要的是包容、协作与爱,这才是婚姻对两人的意义,至于繁衍后代,那不过是婚姻的附加值罢了。
病塌中,需要人帮助时,婚姻中的对象连杯水都倒不来,这种婚姻到底有啥意义,难道就为了避免这社会对女性苛刻的流言蜚语的装饰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