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畅销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一本非虚构自传类图书。
读过这本书的人,一定会被塔拉·韦斯特弗的励志传奇震撼得瞠目结舌。塔拉父亲用垃圾桶营救烧伤儿子、不听劝阻雪夜飞车导致妻子脑部重创、遭受ICU级别烧伤宁死不去医院、以一己之力囤积物资等待“末日”审判美国政府、宗教信仰极端不许子女上学却硬生生逼出3个博士,还有塔拉亲生哥哥的精神侮辱和身体暴力......塔拉父亲和哥哥的离奇操作在书中不一而足。
故事情节是否真实,读者们众说纷纭。我选择用开放的心态允许它们的存在。我所理解的外部世界与真实的诺大无边的外部世界相比,就是奇乾村与整个宇宙的对比,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对外部世界做出随意的判断,那我无异于坐井观天的青蛙在分析太平洋的海洋局势,看似侃侃而谈,其实是饼大陷小的胡侃。
消除了“是不是假的”的心理对抗之后,我开始走进这本书,走进塔拉的故事。
这本书的英文名译为“教育”,本意是想表达通过学习走出原生家庭的牢笼,实现人生逆袭,这种人生逆袭的设定对现在的读者来说未免有些落入俗套。中文译名倒是讲出了这本书的价值和精髓。
很多人的原生家庭就是捆绑自己的缰绳,即使这个肉身飞到海角天边,那根绳子还会捆住自己的心灵,让扇动的翅膀颤颤巍巍,让渴望远行的心负重前行。“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样也飞不高。”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句话像是作者在扯断缰绳,飞出巴克峰,飞向剑桥,飞向生命高峰之后对我们的召唤与鼓励。像在这样偏执、暴力、愚蠢到近乎恐怖的原生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都能挣脱束缚,自由地飞往自己的那座山,我们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挣脱束缚,不代表与原生家庭的彻底切割,彻底决裂,成为敌人,对抗一生,那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反而会让在原生家庭里形成的精神肿瘤成为家族遗传病。那种飞,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就像塔拉所说,“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已不在你的生命中。”
塔拉飞出原生家庭,飞往真正属于自己的那座山的过程,就是一次认知解放,一次自我推翻的过程。这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在塔拉成长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桥段,我认为它是敲碎塔拉内心那个扭曲、错误、病态认知的铁锤。
塔拉的外婆去世后,塔拉母亲的所有兄弟姐妹都来参加葬礼,在车上,所有的亲戚都在追忆这位逝者,而且乐于回答关于她的一切问题。在碎片化的故事情节被一一放映出来,所有人的共同回忆把外婆拼凑完整之后,她发现这与她记忆中的外婆全然不同,那个真实与荒谬的碰撞,让她意识到她对外婆的评判有多么残酷,对她的看法有多么扭曲。而那个荒谬,是来自于父亲苛刻的有色眼镜。
正是这样一次一次的对固有的错误认知的冲击、反思和觉察,塔拉才开始从那个信息茧房里挣脱出来。当她飞在高空,看着那个破败的茧,一定会因为自己曾经在一条再正常不过的百褶裙里看到淫荡色彩而苦笑,也一定会理所当然地穿上剑桥学士服拍照,散步,看着毕业照里的自己,她会欣然的接受自己的学士身份,不会充满羞耻地说,我是妓女。
“我们是如何被别人给予我们的传统所塑造,而这个传统我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如果我们能在心里反复回荡这句话,我们就能意识到我们当下的是非判断是来自于谁,是谁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那个对错本身又是否正确。
原生家庭同样是一座山,是我们生命里最原始的山。它拥有无穷的能量,孕育伟大的生命。而原始就意味着它必然会古老、会陈旧,会跟不上我们探索世界的欲望。当我们以自由之名,高呼追寻自我的时候,我们会以怎样的姿态面对这座原始大山呢?我们似乎永远都无法将它弃之脑后,毕竟人性之中,归属感是永恒的执念。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含义,似乎又是对与原生家庭决裂的人投来的质问。作为原始大山的后代,我们不能一去不回,而是应该怎样回。希望我们的回归与离开,都不再被缰绳捆绑。
作为一个功利型的读者,我阅读完一本书之后,总想立刻从它那里得到某些行动指南,指引我的人生如何变得更好,以此来当作我付出时间的回报。但我的恩师李维先生无数次告诫我,播种和收获不在一个季节。于是我开始反思这种观念的不妥,开始为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而努力。
但习气还是让我找出了一条行动指南,就是塔拉在书中的一句话,就用做文章的结尾吧:
“我们需要的是一场革命,一场自我们童年起就一直扮演的那种古老、脆弱的角色的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