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书的第一遍之后,我立马把她拉进“最喜欢的10本书”之列。理由不是因为她有多么畅销多么受好评,而是因为,作者塔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她的成长之痛,也写出了我(甚至千千万万的你们)的内隐之痛。
我们不大可能像塔拉这样“17岁开始上学然后一路开挂成为剑桥博士”;也没有多大几率,能够同时拥有一个偏执狂魔父亲和一个暴力的神经症哥哥;更不可能从来不去医院,包括出生、两次车祸、烧伤、爆炸等等。
塔拉的原生家庭之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但我们仍有可能在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程度,与塔拉产生共鸣。父母的漠视、掌控,甚至暴力,都将成为隐藏在我们平静面孔之下的软弱、伤痕和愤怒。即便不去面对,我们也无法否认,这会成为困扰我们一生的最大问题。
任何一个正在承受原生家庭之苦的人,都有理由解决自己的痛苦,从而超越原生家庭。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提到的方法是“和解”,通过给过去的自己写信、写父母写信,来联通过去的自己并接纳它。
事实上,和解的方法并不总是行得通,那我们便要考虑第二个方法——“背叛”。
为什么这里不说“对抗”,因为对抗是一个进行时,只要它没有结束,我们就没办法完成自我的重塑。背叛是对抗的结果,它会让我们经历自我分化、对抗、放弃、重塑。
下面我将从两个部分,来分析作者塔拉是如何超越原生家庭的。第一部分是从家庭排列的层面,来分析塔拉背叛家庭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是从“背叛”的四个过程,来分析塔拉的背叛之路。
从家庭排列的层面来分析塔拉背叛家庭的必要性
这是一个在悬崖边上摇摇欲坠的家庭。一个完整的家庭,首先成员之间互相的关系应该是平衡的。但塔拉一家谈不上关系的平衡,甚至可以说,从来没有过。我们下面以家庭关系三角图来分析这一家的主要力量对比,以此来说明为何塔拉非走不可。
在这里先讲一个事件,我们暂且称之为“告发事件”:
二哥肖恩有暴力倾向,过去常常对弟弟妹妹们进行语言和身体的施暴。当塔拉去剑桥上学时,姐姐奥黛丽发来邮件控诉肖恩的暴行。尽管塔拉劝说奥黛丽等她回来再解决问题,奥黛丽还是把这件事告诉母亲了。
塔拉无奈只好向母亲沟通肖恩的问题。母亲过去一直是知情者,于是答应塔拉会将这件事与父亲沟通,但当塔拉回到家里时,母亲却当作什么事也没发生,因为父亲把它这是没有证据的污蔑,不愿提及。这件事情倘若不了了之还好,可它传到了肖恩的耳朵里,肖恩便与塔拉断绝关系,还扬言要杀了她。
讲这个故事,是因为它在塔拉的生命中至关重要,后面我也将反复提到它。那么接下来我们先看图:
家庭关系三角图
在这张家庭关系三角图中,体现了塔拉一家主要的三种力量抗衡。塔拉及哥哥泰勒,构成一支教育的力量;肖恩一个人构成暴力的那支力量;父亲和背后的母亲,以及靠父母支持的姐姐奥黛丽,代表原生家庭的力量。至于塔拉其他的几位哥哥,他们对塔拉的生活影响不算大,暂且算作这个三角的“圈外人”。
我们先来看看以父亲为代表的原生家庭:
1、权威的父亲
他是忠实的摩门教徒,这门宗教极端、偏执。他相信并向家人宣称,小孩不应该去上学,因为学校是政府控制人们思想的地方。
他还不让家里人去医院,即便是4个孩子的出生、两次全家车祸、儿子或自己被烧伤,因为他相信药物是危险的。
把女孩子穿得暴露视为异端、教导孩子上厕所不要洗手、大量囤积食物和燃料以防世界末日……
你似乎看不到他对孩子们的爱,也许他是爱塔拉的。但是当塔拉指控哥哥肖恩施暴时,他却认定塔拉在污蔑;当塔拉不愿皈依摩门教,他就用最恶毒的语言来诅咒她。
很难说,是父亲本身的偏执导致的这一切,还是摩门教使父亲变得偏执。因为塔拉的前面三位哥哥是在医院出生的,而且三哥泰勒还上过几年小学。
为了弄清楚父亲这些行为的原因,塔拉还一度想要证明父亲是一位躁郁症患者。
2、顺从的母亲
她虽然从小接受教育,但父母给她的好出生并没有让她成为一个“新女性”。由于从小就接受摩门教的熏染,以至于她忠于婚姻和母性的信念根植于心。
塔拉的母亲对丈夫几乎是绝对的服从,尤其是“告发事件”,它显得母亲的顺从简直到了一种令人发指的程度。
这个家始终充满着荒诞、暴力和愚昧,但始终都没有破裂过,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是母亲的忠诚。哪怕是自己一生经营的精油事业,在发展壮大之后,母亲也甘愿把经营权交给自己的丈夫。
恰恰是一个权威的父亲和一个默不作声的母亲的结合,让这个家的原生力量始终处在一个稳固的状态。
再看看由哥哥肖恩所代表的暴力:
一个未被证实的神经症患者,他是9口之家中唯一的施暴者。
他性情多变,可以跟妹妹塔拉单独相处两天,也可以一言不合将塔拉的头按在马桶里。
父亲会碍于面子维护他,母亲假装不知情,似乎这个家里已经没有人能跟他抗衡了。
可以说,他是一个被权威保护的暴力者。自然,对于弱小的家庭成员来说,他就是灾难。
现在再分析前面的三角关系图,是不是就清晰多了?
权威的父亲和顺从的母亲所组成的一方力量,维护了整个家庭的根基。可惜的是,在这样的根基下滋养的不是智慧、教育和团结,而是愚昧、暴力和痛苦。自然,在这个三角图中,父亲和肖恩属于共同立场,塔拉被孤立了。
为什么始终强调“告发事件”,是因为在这之前,他们看到的都是该有的家庭关系,父、母、子、女、兄、妹等等。而他们所对应的冲突也是一对一的,塔拉承受哥哥的暴力、父亲的强势、母亲的懦弱,这些都是不对外人说的,属于心里的秘密。
当这个事件一出,全家人的真正关系都浮现了。一切的丑陋、隐忍、愤怒,开始曝露在阳光下,父亲和肖恩的两方力量结合起来了,这个“恶”的力量正在试图将塔拉这一方当成“恶”来进行对抗,那么背叛便成为塔拉最后的抗争。
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塔拉的“背叛”之路
塔拉的这场背叛,是一个重塑自我的过程,也是向自我和解的一个过程。这个和解,不再是自我接纳,而是背叛。它包含着4个过程,分别是自我分化、对抗、放弃、重塑。
在讲这四个过程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17岁之前的塔拉:
17岁之前的塔拉,和家人生活在一座叫巴克峰的山上。不大需要与外界交流,一切只用听父亲的安排。不上学也不就医,因为母亲可以搞定这些。如果不是参加自主高考,她完全可以像哥哥姐姐一样,靠给爸爸打工养活自己,然后结婚生育。
塔拉看到了知识的力量,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当知识的光照在身上时,她看到了一个暗淡的未来。幸好有教育,塔拉才有机会走上改变自己的快车道。
接受教育后,塔拉便开始了对原生家庭的背叛之路,我们一起来看下:
第一个阶段,自我分化阶段:
塔拉刚进入杨百翰大学时,有点像是外星人闯入地球的场面。穿着及其保守、上厕所不洗手、不清洁房间、避免跟男生交流,这些在同学们眼中都是不可思议的行为,是违背常识的。
由于基础教育的缺失,塔拉的课程也进行得非常痛苦。一次课堂上大胆的举手让塔拉陷入了长时间的尴尬,因为不了解大屠杀意味着什么,她很无知地问老师“什么是大屠杀”,这让老师和同学们都惊掉了下巴。这件事情极大地暴露了塔拉的羞耻心,从那以后她便不再轻易发表言论。
在这个阶段,一个新的塔拉正在动摇旧的塔拉。要知道,经济和精神的双重贫乏,使得塔拉常常想要逃回巴克峰。尤其是在生病的时候,她总是倾向于向母亲询问,而不是听朋友的去医院。家,开始成为塔拉的临时避难所。当然,这是她保护旧的自我的表现。毕竟在那个时候,新的自我才刚刚建立,不足以和原生家庭进行对抗。
也许是运气好,在室友和主教的帮助下,塔拉有机会向外人揭露过去的自己。在一次次与主教的谈话中,塔拉不断地认识过去的自己,找到合适的自我相处方式,才不至于被过去的阴暗所吞噬。
第二个阶段,对抗阶段:
塔拉因为成绩优异,有幸得到老师的推荐,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前面提到的“告发事件”发生了。
当肖恩宣称要与塔拉断绝关系的时候起,塔拉与家人便开始渐行渐远了。她因此逐渐失去了来自家庭,来自父母和哥哥的力量。
另一方面,塔拉认识到朋友的重要性,于是开始主动结交朋友,将自己和家乡介绍给他们。这个时候的塔拉,已全然没有了杨百翰时期的羞耻心。新的自我已然壮大,知道了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也不再被过去的经历所束缚。
与家庭的联结,是我们很难跟过去说再见的坚实理由。真正主导这个联结的,不是那个让你不堪重负的脆弱关系,而是你不愿告别的旧我。可以说,斩断了与肖恩之间的关系,让塔拉明白了一个真相,那便是:必须要面质原来那个弱小无知的自己,才有可能完成转变。
第三个阶段,放弃阶段:
在剑桥学习期间,塔拉获得一个哈佛交换生的机会。父母也许是预感到女儿的必然离去,于是提议前来哈佛看望塔拉。
你也许会和塔拉一样,在期待着父母的妥协,希望他们能向塔拉聊聊肖恩的问题,或者一个简单的道歉。遗憾的是,他们没有这么做。他们来这里的目的,是通过让塔拉皈依摩门教来控制她。
可想而知,已经被教育武装起来的塔拉,不可能同意这个要求。果然,父亲得知结果后,怒气冲冲地离开了波士顿。
不久后,塔拉还是回家了一趟。因为父母的精油生意做得很大,家里的房子已经扩建了。塔拉花了很大力气才找出家里仅存的归属品——日记本,她毫不犹豫地带走了它。
带走家里仅剩的一样东西,她便再也不属于这个家。不过,最终让她完成分离的,是她回到剑桥之后写给父母的那封信。
在这封信里,塔拉以内心最后的愤怒,列数了父亲的种种,并下决心与家庭断绝关系。虽然塔拉已经足够坚强独立,但这个决定并不容易。
发送完这封信之后,塔拉一度消沉无心学习,只是窝在宿舍里面不停地刷美剧。她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挽留和祭奠即将被封存的旧我。
第四阶段,重塑阶段:
她做到了,没有消沉多久,塔拉就以昂扬的姿态回归到学业,成功拿到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
塔拉总算为自己减轻了内心的煎熬和痛苦,她背叛了过去的自己。也只有这么做,她才有了余力来拥抱一个全新的自己。她把这个新的自己称作“教育”。
放弃原来那个伤痕累累的自己,放弃伤害自己并与自己对峙的原生家庭。这个过程,并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
今天的塔拉,和她这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正是塔拉经历过这一系列的心路历程之后所呈现出来的。而我们所能看见的,只有一张淡然的面孔,和不着笔墨的文字。
结语
很多人说,为自己不能与家人和解而困惑。其实,你不妨先分析,你的哪一部分过去应该被接纳,而哪一部分应该被丢弃。这不会是一个很轻松的过程,它可能要花上数十年甚至一生的时间。
但是请记住,没有人能让你不快乐,除了你自己。就像塔拉的经历让你无法想象,却也能像她这样找到一个更轻松的自己。我想,你总能在塔拉这里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
147阅读
搜索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原生家庭缺爱的女孩
摆脱原生家庭影响
摆脱原生家庭的负能量
我们不大可能像塔拉这样“17岁开始上学然后一路开挂成为剑桥博士”;也没有多大几率,能够同时拥有一个偏执狂魔父亲和一个暴力的神经症哥哥;更不可能从来不去医院,包括出生、两次车祸、烧伤、爆炸等等。
塔拉的原生家庭之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但我们仍有可能在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程度,与塔拉产生共鸣。父母的漠视、掌控,甚至暴力,都将成为隐藏在我们平静面孔之下的软弱、伤痕和愤怒。即便不去面对,我们也无法否认,这会成为困扰我们一生的最大问题。
任何一个正在承受原生家庭之苦的人,都有理由解决自己的痛苦,从而超越原生家庭。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提到的方法是“和解”,通过给过去的自己写信、写父母写信,来联通过去的自己并接纳它。
事实上,和解的方法并不总是行得通,那我们便要考虑第二个方法——“背叛”。
为什么这里不说“对抗”,因为对抗是一个进行时,只要它没有结束,我们就没办法完成自我的重塑。背叛是对抗的结果,它会让我们经历自我分化、对抗、放弃、重塑。
下面我将从两个部分,来分析作者塔拉是如何超越原生家庭的。第一部分是从家庭排列的层面,来分析塔拉背叛家庭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是从“背叛”的四个过程,来分析塔拉的背叛之路。
从家庭排列的层面来分析塔拉背叛家庭的必要性
这是一个在悬崖边上摇摇欲坠的家庭。一个完整的家庭,首先成员之间互相的关系应该是平衡的。但塔拉一家谈不上关系的平衡,甚至可以说,从来没有过。我们下面以家庭关系三角图来分析这一家的主要力量对比,以此来说明为何塔拉非走不可。
在这里先讲一个事件,我们暂且称之为“告发事件”:
二哥肖恩有暴力倾向,过去常常对弟弟妹妹们进行语言和身体的施暴。当塔拉去剑桥上学时,姐姐奥黛丽发来邮件控诉肖恩的暴行。尽管塔拉劝说奥黛丽等她回来再解决问题,奥黛丽还是把这件事告诉母亲了。
塔拉无奈只好向母亲沟通肖恩的问题。母亲过去一直是知情者,于是答应塔拉会将这件事与父亲沟通,但当塔拉回到家里时,母亲却当作什么事也没发生,因为父亲把它当作没有证据的污蔑,不愿提及。这件事情倘若不了了之还好,可它传到了肖恩的耳朵里,肖恩便与塔拉断绝关系,还扬言要杀了她。
讲这个故事,是因为它在塔拉的生命中至关重要,后面我也将反复提到它。那么接下来我们先看图:
家庭关系三角图
在这张家庭关系三角图中,体现了塔拉一家主要的三种力量抗衡。塔拉及哥哥泰勒,构成一支教育的力量;肖恩一个人构成暴力的那支力量;父亲和背后的母亲,以及靠父母支持的姐姐奥黛丽,代表原生家庭的力量。至于塔拉其他的几位哥哥,他们对塔拉的生活影响不算大,暂且算作这个三角的“圈外人”。
我们先来看看以父亲为代表的原生家庭:
1、权威的父亲
他是忠实的摩门教徒,这门宗教极端、偏执。他相信并向家人宣称,小孩不应该去上学,因为学校是政府控制人们思想的地方。
他还不让家里人去医院,即便是4个孩子的出生、两次全家车祸、儿子或自己被烧伤,因为他相信药物是危险的。
把女孩子穿得暴露视为异端、教导孩子上厕所不要洗手、大量囤积食物和燃料以防世界末日……
你似乎看不到他对孩子们的爱,也许他是爱塔拉的。但是当塔拉指控哥哥肖恩施暴时,他却认定塔拉在污蔑;当塔拉不愿皈依摩门教,他就用最恶毒的语言来诅咒她。
很难说,是父亲本身的偏执导致的这一切,还是摩门教使父亲变得偏执。因为塔拉的前面三位哥哥是在医院出生的,而且三哥泰勒还上过几年小学。
为了弄清楚父亲这些行为的原因,塔拉还一度想要证明父亲是一位躁郁症患者。
2、顺从的母亲
她虽然从小接受教育,但父母给她的好出生并没有让她成为一个“新女性”。由于从小就接受摩门教的熏染,以至于她忠于婚姻和母性的信念根植于心。
塔拉的母亲对丈夫几乎是绝对的服从,尤其是“告发事件”,它显得母亲的顺从简直到了一种令人发指的程度。
这个家始终充满着荒诞、暴力和愚昧,但始终都没有破裂过,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是母亲的忠诚。哪怕是自己一生经营的精油事业,在发展壮大之后,母亲也甘愿把经营权交给自己的丈夫。
恰恰是一个权威的父亲和一个默不作声的母亲的结合,让这个家的原生力量始终处在一个稳固的状态。
再看看由哥哥肖恩所代表的暴力:
一个未被证实的神经症患者,他是9口之家中唯一的施暴者。
他性情多变,可以跟妹妹塔拉单独相处两天,也可以一言不合将塔拉的头按在马桶里。
父亲会碍于面子维护他,母亲假装不知情,似乎这个家里已经没有人能跟他抗衡了。
可以说,他是一个被权威保护的暴力者。自然,对于弱小的家庭成员来说,他就是灾难。
现在再分析前面的三角关系图,是不是就清晰多了?
权威的父亲和顺从的母亲所组成的一方力量,维护了整个家庭的根基。可惜的是,在这样的根基下滋养的不是智慧、教育和团结,而是愚昧、暴力和痛苦。自然,在这个三角图中,父亲和肖恩属于共同立场,塔拉被孤立了。
为什么始终强调“告发事件”,是因为在这之前,他们看到的都是该有的家庭关系,父、母、子、女、兄、妹等等。而他们所对应的冲突也是一对一的,塔拉承受哥哥的暴力、父亲的强势、母亲的懦弱,这些都是不对外人说的,属于心里的秘密。
当这个事件一出,全家人的真正关系都浮现了。一切的丑陋、隐忍、愤怒,开始曝露在阳光下,父亲和肖恩的两方力量结合起来了,这个“恶”的力量正在试图将塔拉这一方当成“恶”来进行对抗,那么背叛便成为塔拉最后的抗争。
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塔拉的“背叛”之路
塔拉的这场背叛,是一个重塑自我的过程,也是向自我和解的一个过程。这个和解,不再是自我接纳,而是背叛。它包含着4个过程,分别是自我分化、对抗、放弃、重塑。
在讲这四个过程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17岁之前的塔拉:
17岁之前的塔拉,和家人生活在一座叫巴克峰的山上。不大需要与外界交流,一切只用听父亲的安排。不上学也不就医,因为母亲可以搞定这些。如果不是参加自主高考,她完全可以像哥哥姐姐一样,靠给爸爸打工养活自己,然后结婚生育。
塔拉看到了知识的力量,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当知识的光照在身上时,她看到了一个暗淡的未来。幸好有教育,塔拉才有机会走上改变自己的快车道。
接受教育后,塔拉便开始了对原生家庭的背叛之路,我们一起来看下:
第一个阶段,自我分化阶段:
塔拉刚进入杨百翰大学时,有点像是外星人闯入地球的场面。穿着及其保守、上厕所不洗手、不清洁房间、避免跟男生交流,这些在同学们眼中都是不可思议的行为,是违背常识的。
由于基础教育的缺失,塔拉的课程也进行得非常痛苦。一次课堂上大胆的举手让塔拉陷入了长时间的尴尬,因为不了解大屠杀意味着什么,她很无知地问老师“什么是大屠杀”,这让老师和同学们都惊掉了下巴。这件事情极大地暴露了塔拉的羞耻心,从那以后她便不再轻易发表言论。
在这个阶段,一个新的塔拉正在动摇旧的塔拉。要知道,经济和精神的双重贫乏,使得塔拉常常想要逃回巴克峰。尤其是在生病的时候,她总是倾向于向母亲询问,而不是听朋友的去医院。家,开始成为塔拉的临时避难所。当然,这是她保护旧的自我的表现。毕竟在那个时候,新的自我才刚刚建立,不足以和原生家庭进行对抗。
也许是运气好,在室友和主教的帮助下,塔拉有机会向外人揭露过去的自己。在一次次与主教的谈话中,塔拉不断地认识过去的自己,找到合适的自我相处方式,才不至于被过去的阴暗所吞噬。
第二个阶段,对抗阶段:
塔拉因为成绩优异,有幸得到老师的推荐,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前面提到的“告发事件”发生了。
当肖恩宣称要与塔拉断绝关系的时候起,塔拉与家人便开始渐行渐远了。她因此逐渐失去了来自家庭,来自父母和哥哥的力量。
另一方面,塔拉认识到朋友的重要性,于是开始主动结交朋友,将自己和家乡介绍给他们。这个时候的塔拉,已全然没有了杨百翰时期的羞耻心。新的自我已然壮大,知道了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也不再被过去的经历所束缚。
与家庭的联结,是我们很难跟过去说再见的坚实理由。真正主导这个联结的,不是那个让你不堪重负的脆弱关系,而是你不愿告别的旧我。可以说,斩断了与肖恩之间的关系,让塔拉明白了一个真相,那便是:必须要面质原来那个弱小无知的自己,才有可能完成转变。
第三个阶段,放弃阶段:
在剑桥学习期间,塔拉获得一个哈佛交换生的机会。父母也许是预感到女儿的必然离去,于是提议前来哈佛看望塔拉。
你也许会和塔拉一样,在期待着父母的妥协,希望他们能向塔拉聊聊肖恩的问题,或者一个简单的道歉。遗憾的是,他们没有这么做。他们来这里的目的,是通过让塔拉皈依摩门教来控制她。
可想而知,已经被教育武装起来的塔拉,不可能同意这个要求。果然,父亲得知结果后,怒气冲冲地离开了波士顿。
不久后,塔拉还是回家了一趟。因为父母的精油生意做得很大,家里的房子已经扩建了。塔拉花了很大力气才找出家里仅存的归属品——日记本,她毫不犹豫地带走了它。
带走家里仅剩的一样东西,她便再也不属于这个家。不过,最终让她完成分离的,是她回到剑桥之后写给父母的那封信。
在这封信里,塔拉以内心最后的愤怒,列数了父亲的种种,并下决心与家庭断绝关系。虽然塔拉已经足够坚强独立,但这个决定并不容易。
发送完这封信之后,塔拉一度消沉无心学习,只是窝在宿舍里面不停地刷美剧。她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挽留和祭奠即将被封存的旧我。
第四阶段,重塑阶段:
她做到了,没有消沉多久,塔拉就以昂扬的姿态回归到学业,成功拿到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
塔拉总算为自己减轻了内心的煎熬和痛苦,她背叛了过去的自己。也只有这么做,她才有了余力来拥抱一个全新的自己。她把这个新的自己称作“教育”。
放弃原来那个伤痕累累的自己,放弃伤害自己并与自己对峙的原生家庭。这个过程,并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
今天的塔拉,和她这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正是塔拉经历过这一系列的心路历程之后所呈现出来的。而我们所能看见的,只有一张淡然的面孔,和不着笔墨的文字。
结语
很多人说,为自己不能与家人和解而困惑。其实,你不妨先分析,你的哪一部分过去应该被接纳,而哪一部分应该被丢弃。这不会是一个很轻松的过程,它可能要花上数十年甚至一生的时间。
但是请记住,没有人能让你不快乐,除了你自己。就像塔拉的经历让你无法想象,却也能像她这样找到一个更轻松的自己。我想,你总能在塔拉这里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