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到了这个年龄,有了一定的沉淀和感悟,心也足够静下来,便有了要写出来与人分享的愿望。考虑到当今人们都很忙,很难有大块时间看长篇大论,遂写成一篇篇千字小文发到朋友圈,体会到了真诚善意的分享带来的美丽和魅力。然而 这心海泛舟中也同样遇到了波澜。
一日,从朋友的转发中看到了某公众号,对它的原创风格很感兴趣,便给它发去自己的小文,被欣赏,他们还因此开了个新栏目,连推送了我的两篇,它的这一鼓励令我有些兴奋, 这大大激发了我分享的欲望。遂又发过去两篇,还主动私信小编,谈自己对这个公众号的感觉、期待、甚至建议,潜意识里已经把它当成了“自己”的平台,所以才有了后续的赤诚上谏。
然而,不久就有了不舒服。在静候被推送的过程中,每天都去看,连着一周都没再见到自己的小文时,明显感觉到了失落,失望,心想也许仍像上两次那样周日推送吧,这还不算完全落空。然而,周五清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打开这个公众号,发现推送的文章里没有自己的!心咯噔一声…… 此时内心自动化地有个声音:她们有更好的来稿啦,我的不够好……等等,开始自我否定,还有一点儿小委屈和小伤心。
虽然也有理智的思考,但这个不舒服惊到了我,是该觉察和处理了,遂打开手机里的便签,开始回忆追溯,与自己促膝谈谈,以“捋平”此刻不算平静的小心脏。发现值得省察处有二。
一、私自跨越人际边界之嫌
见不得他人对自己热情,尤其是遇到自己认同的人之热情,便要掏心窝子,倾情热心(此文只谈心理意义,不涉及道义层面),迅速地跨越了“你我”边界,如此“一厢情愿”地过度投入的后效应,一是自己容易事后落得伤心,因为结果势必不能完全符合自己的期待;二是很可能也会令对方感觉不适甚至是吓到对方,感觉被“侵入”,从而会小心地拉开彼此的距离;三是一旦被拉开距离,又会加剧自己的所谓“伤心”,甚至还会由此生出指责甚至攻击等破坏彼此关系的行为……。
所以,在未被邀请时就不由分说、单方面地过于使劲地投入到他人的事情中,实在不是恰当的做法。
二、自动化的自我否定
其实高兴、兴奋,甚至小小的失落感,皆属人之常情。值得关注的是,在预期定时刻没有看到预期结果时自动化地冒出的那个内部声音,即“是我的不够好”。这直接反映出内心深处(潜意识)自己对自我的认定是“我不够好”(属于自我概念范畴,其形成原因复杂,待以后作文叙述),每每遇到挫折便不由自主地滑向自我否定,它还往往生出对他人的指责和贬低以平衡自己心中的痛!精神分析理论里称之为“见诸行动”, 属于潜意识心理的奥妙,此文不赘述。觉察这个自动化的自我否定,意识到它的来临,防微杜渐,对己对人都有好处。
好了,通过此时此地的自我省察,与自己坦诚地聊了聊,看清了哪些不舒服是属于自己的,哪些不舒服与自己无关;属于自己的,自己负责,属于他人的就还给他人。如此这般,抚平了自己,也和谐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