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经过一个幼儿园旁边的站牌的时候,一个4、5岁的小男孩和妈妈还有奶奶,一起上了车。
过了一会儿,突然听见孩子哭着对妈妈说,妈妈你就答应我吧,求求你了,答应我吧!妈妈说,不行,妈妈跟你解释了很多遍了,说了不可以就是不可以。然后听到的就是孩子长达20分钟撕心裂肺的哭嚎,台词是重复的“妈妈求求你了,你就答应我吧,求求你了!”在车上的乘客都很崩溃,大家都在窃窃私语的时候,奶奶看不下去去了,“孩子要你就答应他啊,这么多人都看着呢,孩子都求你了,还哭成这样,回头嗓子哭坏了,你这个当妈的怎么这么狠心……”,有人附和,就是,受不了了等等。
直到三个人一起下车,这位妈妈都不曾表现出一丝动摇。
我们出门乘坐公共交通,无论是火车,高铁,地铁还是公交,总是能碰见哭闹的孩子,我们应该给予理解和包容,但是长时间的封闭环境中孩子无休止的哭闹的确可以把人逼疯,家长也会疯。一些脾气暴躁的家长可能就会对孩子大打出手,还有一些家长会对孩子无奈妥协。像这次在公交车上遇见的这个妈妈,从头到尾没有打骂,也没有妥协,还是第一次见。而造成孩子这种哭闹的习惯的,大概就是那个责备妈妈没有向孩子妥协的奶奶吧。
而对于孩子哭闹的行为,家长要学会从心理层面进行分析处理。
首先,在生活中,父母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要坚决拒绝,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也要延迟满足。不能让孩子想要什么就要立即得到,否则就情绪失控,这种孩子的自制力要从孩子一到两岁就要有意识地培养。
其次,家长在出门前和孩子制定合理的规则。很多父母说,每次在家都说好“不乱买东西”才出门的啊,可是孩子出了门还是见什么要什么。家长觉得这是孩子无视规则,其实对于小孩子来说,买玩具、买零食对我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怎么能是“乱买”呢?对于“乱买”家长和孩子的定义天差地别!所以,要和孩子的制定明确的并且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还有,孩子的主要监护人应该统一原则。特别是事情发生在公共场合时,更要坚持原则,坚持之前的约定,否则孩子会抓住成年人的这个软肋,他会觉得不管什么不合理的要求,只要是在公共交通上哭闹着提出来,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最后,如果还是出现了哭闹的事件,不要用容易激怒或者伤害孩子的话:“这有什么好哭的?!”“你再哭信不信我打你!”“丢死人了,你在这哭吧,我走啦不要你了。”换成“好,你先哭,我陪着你,你哭完妈妈再讲。”这句话传达认同与陪伴的同时,又表明了立场,等到孩子的情绪渐渐平复,再用讨论的方式来告诉他,原则是什么,并且强调不可以再有下一次。
坚持做到以上几点,慢慢地孩子就会明白,在公共场合的哭闹是错的,也是没有意义的,自然在公共场合的无理取闹就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