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讲《草原》一文,我着重在语段“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中三个一百五十里画出来,问,同学们知道这三个“一百五十里”在文中能起到什么作用?作为一位文学大师这样的语言会不会显得啰嗦?
亦然率先发言,勇气可嘉。
嘉琪,用三个“一百五十里”让我们感受到草原的辽阔与壮美。
说得真好!我连连点头。那谁来说说这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亦然依然抢麦,这叫排比!
我眉头一皱,不是吧!这并没有排比的特性,一会儿……一会儿……啊!
一位女同学抢着发言,叫重复。应该中间组的。
这个句子有重复的样子,但修辞手法上它不叫重复叫反复,一件事反复强调说明他与众不同。
如同鲁迅一篇文章中写到“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柿子树,还有一株也是柿子树。”有人调侃鲁迅为了赚稿费,凑字数。你觉得是吗?
虽然鲁迅的润笔很高,但鲁迅没必要这样吧!那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齐答,这是反复,可以强调某一件事或情感?
那鲁迅要强调什么样的情感?
同学卡壳了。
这是为了表达内心的孤闷与沉重。稍稍介绍当时背景及鲁迅的巨额收入。
同学听得一脸惊讶。
是啊,俗话说:三日风,四日雨,那(哪)见文章锅里煮?明朝无米,吾儿奈何!自古文人皆穷酸。
又有同学问,这出自鲁迅的哪篇文章。当时我卖了个关子。
现在告诉同学们,出处是鲁迅《野草》中的《秋夜》。
还告诉同学们,我有点伤心,没人指出我的错误,是枣树不是柿子树。当然作看见到是枣树,我们就要写枣树。假如你见到杉树就写杉树。只是我们要遵重原著。连同一件告谢我喜欢读鲁迅散文的同学,也没能指出我的错漏。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