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青蛙》(日文名:旅かえる),简直就在一夜之间成为手游界新宠,独特的吸引力在于--“放置系”--什么也不用管,什么也不管用,放着就好。自从给他取名为“肥仔”后,就一口一个“我儿子”的开始感受“佛养蛙,好妈妈”带来的内心波澜与平静。
“儿子”会稳扎稳打地看书、写日记、做木工、吃饭、旅行,而玩家能做的是靠收三叶草购置物品养他,不是嫌他太宅,就是嫌他出游太久乐不思蜀。自从当上了“老母亲”我感受到的并不是孤独和安放,而是从蛙儿子和我的有限互动中,看到了亲子关系的变化:这是一个双向的改变,成年后子女话语权的强化和步入中老年后父母权威的弱化,但最终的归宿不是孰强孰弱,而是因为互相体谅所达到的一种平衡。而平衡,既和谐。
父母眼中的“吃饭”:一直是件大事
我们家“蛙儿子”可以不紧不慢吃上几个小时,我怕他吃太多,又怕他没吃饱,矛盾如我,“老母亲”如我,和天下父母如出一辙。
小时候,吃饭挑食只爱吃肉,爸妈却要求吃蔬菜,好委屈。长大了,啃个色拉健个身,拍照给爸妈表达自己过得健康,得到的回复是“这怎么吃得饱”、“健身不要过度”,父母的担心真是“猝不及防”,好委屈。但以前是因为不懂父母的用心而委屈,现在是因为没有设想到可能给父母带来的担忧而反思。
在互相的体谅中,不耐烦的“你们就别管了”,变成了平和的“好的,知道了”。父母也开始了解我们在城市的奔波与不得已,说话的语气从“你怎么还没吃饭”变成了“尽量按时吃饭”。
父母眼中的“看书”:当年在说学业,现在是说陪伴
我们家“蛙儿子”绝对是学霸,看书看到打盹也不休息,可把为娘心疼坏了。
小时候,不看书,爸妈会说,“现在不看书,以后想看就来不及了”。长大后,节假日回老家,待房间里看书,爸妈会说,“书什么时候不能看啊,出来看看电视放松放松”。
如果你真的以为父母还像小时候那样,在试图安排你的生活,那多半是误会他们了。有些父母是不太懂好好说话的,有些父母是不太懂示弱的,但是做了那么久的家人,你应该明白,他们说的每一句背后,多多少少带着一些说再多也不足以表达的爱。
父母眼中的“写日记”:当年在说担心,现在是说信任
一看到我们家“蛙儿子”背对着我写日记,感觉他有心事又不愿打扰他,干着急,什么事儿你不能跟“妈妈”我说呢?
小时候,写日记,爸妈会担心,“小孩子哪来那么多小秘密”,巴不得有千里眼看到日记本里的内容,变成“超人”帮忙解决。可能是关心,可能是偶失知情权的无力感。长大后,父母的担心没有减少,但多了一些信任和放手,他们体谅说,“孩子大了,自己能解决,给他/她一些空间吧”。
父母眼中的“朋友”:就是怕你孤单
我们家“蛙儿子”的小伙伴蜗牛君时常来探访,我得招待妥当,那他也能多个朋友。原来害怕他总独来独往没有朋友,后来发现寄回来的明信片上有小老鼠、小蝴蝶、小螃蟹,才知道他其实有不少朋友,“妈妈”表示特别欣慰。
小时候,觉得朋友多就是好,长大了,好朋友不超过10个,父母倒是始终如一,“看到你有这些好朋友,我们就放心了”。
虽然只能靠采摘三叶草来养“儿子”,至少在我能力范围内,我会给他提供最好的。我想让他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每天收草就为给他换个好行囊,他要是出游了,我就在家继续收草等他回来。我“儿子”懂事,不定期寄些明信片,还带回来纪念品,想想就觉得沉,让他不要带也不听,下次还是照样背回来,所以就算是一颗白菜我也当成宝。我不缺什么,带回来的纪念品就给他收着,哪天他的朋友来了,我就拿出来招待他们。都说出门在外靠朋友,我要对他的小伙伴好一点,这样以后我“儿子”在外面也能有个照应。
我是一个在虚拟世界里把青蛙当孩子养的“老母亲”,也是现实世界中被父母惦记着的孩子。以上碎碎念听上去来自入戏太深的“老母亲”,但应该是现实中大部分父母的写照。
我开始理解这款游戏人性化的一面,除了娱乐性,让我们慢下来去思考亲子关系。小时候,我们爱表达却不懂事,长大了,我们变懂事却不表达,我们在成长,变更强,父母也在成长,不再那么强,但能量总是守恒的。如果这款游戏在安放了孤独之外,还可以让我们想到牵肠挂肚的家人,那么就给他们打个电话或者过年早点回家。
你游戏体验是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互动~ #老母亲、老父亲养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