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的一天上午,我在上海地铁莲花路北广场坐上一辆出租车去某地办事。坐车其间我跟这位四川的出租车司机一路聊到终点。知道他在上海开出租,每个月除去管理费、保险费等各种成本,还能挣八千到一万。老婆是幼师,在莘庄那边工作,每个月挣五六千。他说,在四川他老家那边,一个白领挣五六千算是高了。他老婆是事业单位在编,幼师一级,每个月挣两千。这还已经算是多的了,而且还一个人要带一个班五十几个孩子,很累。而莘庄这边的学校有两个老师带,只需要带二十几个孩子,相对轻松多了。所以和老家相比,这里就算刨去他们在颛桥租的八十几个平米房子的租金三千五,还是比老家挣得多。只是有一个问题,小孩在这里读中班,以后可以在上海读小学,但因为不能参加这里的中考,所以初中得要回去读,这大概是绝大多数在沪务工者的无奈选择。
从表面上看,北京上海外来务工子弟因为受到各种中高考的限制,所以他们要么回到原籍读初、高中,要么在大城市读职校,很难入户。因为大城市在严格限制人口。但仔细想想,从客观上效果上看,其实大城市的管理者并没有达到实际的限制效果。分析一下务工子弟的出路:回原籍读高中的,如果考上大学,则大学毕业后大概率仍然要往北上广深东南沿海城市走;如果没考上大学,直接打工,那么打工机会还是大多集中在北上广深东南沿海城市;如果是直接在大城市读职校,那么这批从小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毕业出来更要留在大城市了,哪怕没有户口。他们已经回不去了,回去种地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不可能的了。我家小区有一对从安徽来的夫妻俩承包附近小区的废品回收这一块多年。他们在上海郊区买了房(买的早,现在想买也难了),还买了商铺。儿子读了中专,毕业后就在上海自己家里附近的汽修厂工作,并已经结婚生子。虽然他们一家户口都在老家,但他们的事业已经扎在了上海,不可能回去了。所以,实际情况是,不管你有没有户口,小孩有没有机会在城市直接中高考,人们以后工作生活的目的地,较大概率还是在大城市。
原因何在?因为大城市作为一个聚集更多人的平台,有更多的创意,更多的行业,更多的渠道,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希望。想起童大焕曾说“人聚财聚、人散财散”是自古以来的大城市化发展规律,真是此言不虚。
大城市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不只是在中国有。中国近些年在这方面异常凸显,只是因为在补早些年逆大城市化规律而造成发展落后的课。人们到大城市打拼,得要忍受种种艰难,不惜夫妻两地分居,不惜孩儿留守,不惜常年分离。饶是如此,还是有大批人奔向大城市。为什么?因为留在老家种地更苦,更没有奔头。有人说,现在有些产业已经移居内地,内地也开始有工业了。话虽如此,但内地产业从总量上来说毕竟少,内地人口的聚集程度也无法和大城市比。机会总量总体上依然难以和大城市抗衡。所以奔向北上广深,是很多人不得不做的选择。
哪怕高房租、每天通勤时间长、空气质量差、春运回家难、孩子读书不方便等等。所有的艰辛,都挡不住人们涌向大城市。
对了,好像有很多人说过要逃离北上广的。真实情况怎么样?
其实早在2014年的QQ大数据显示就已经解答这个问题了。2014年1月16日至2月1日,共计4907万人从北上广深四城,回到全国各地,占四地总用户数的51%。节后,约1070万的人真正逃离了北上广深,逃离率为11%,其中,北京又以18%的逃离率成为人们最想逃离的城市。其余的人选择继续他们的打拼之路,再次离开亲人,义无反顾踏上回归北上广之路。
逃离的人在家乡附近的二三线城市找到了他们新的天地,QQ大数据表明,节后未返回北上广深的人群,大部分流向了山东、河南、湖南、安徽以及除广州深圳外的广东其它地区。
从2014年2月2日至2月25日,1994万用户在2014年首次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上广深,新增率达到21%。其中近7成是18至29岁的年轻人,而北京凭借27%的涌入率,再次夺冠,成为人们最愿意来此打拼的城市。
把上述数据简化成一点,就是:大致在同一时间段,11%的人逃离了北上广深,而 21%的人涌向了北上广深;北京既是逃离的人最想逃离的城市,又是年轻人最愿意来打拼的城市。
所以,东南沿海大城市群的人口不断聚集是一个客观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也许有人问,都已经很挤了,还人口聚集,要挤成啥样?其实我们不要低估建筑设计技术和科学城市管理的巨大作用。现有的很多“城市病”的发生,其实大多源于以上两点没做到位。这个暂不展开,不是本文所讨论的终点。
灯光璀璨的繁华市集,是文明荟萃的聚集地,永远生生不息,只要没有战争;山清水秀的安宁静谧,是人们休憩安神的所在,它让人们松弛休闲之后,再踏征程。对个人来说,休闲不是事业,繁忙创造价值。人类历史,就是千万人为了更有奔头的生活而繁忙不息的过程。
我脑子里在想,如果国家政府能够创造好孩子们跟随父母受教育的条件,那么这部分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及质量必会大幅度提升,对于以后发达城市,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进一步发展,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如果我们多建一些学校,基本解决了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问题,那这对于整体民族素质的提高及社会治安的提高都应该是一件显而易见的好事。当然这里必然会涉及到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一些利益冲突,而这,就算再错综复杂,再牵制纠葛,只要把它放到桌面上讲,透明论证,多方借鉴,办法总会比困难多。
希望所有忙碌的人们生活更美好,无论城内还是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