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通译】
孔子说:“人的生存出于正直,不正直也能生存只是侥幸的避免了灾祸。”
【学究】
正直是仁德品格的一种直接表现,正直是耿直、坦率,而不是直露露或者不管对方接受与否,只顾自己说话做事。正直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是一种不让彼此产生误解的方式。而不正直的人也一样能生存,只是一段时间后一定会因为侥幸而付出代价。
一切的行为表达都是自己的起心动念所致。环境只是促成成果的诱因。好有好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所有的选择都会有对应的结果。
【原文】(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通译】
孔子说:懂得他的人不如喜好他的人;爱好他的人不如以他为乐的人。”
【学究】
懂得正直这种仁德固然必要,但只是懂了却不践行,那也只是知道而已,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只有喜好他才是懂得实践这种仁德的真正价值,并为之倾注自己的感情,赋予生命力。真正学以致用是以此为乐,获得实践的体验感,并以此带来无穷乐趣,才是最真实获得感。
这与佛教提出信解行证有一样的说法,唯有真实实践才能因此而收获无穷。
【原文】(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通译】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它讲授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学究】
每个人天质的确不一样,接受程度和接受方式都不一样,对所有人用一种方式和一种教材去教育,结果必定有天壤之别。孔子对教育实践理解相当透彻,而今能有如此方式去实践之人,其结果必然有意想不到收获,否则难以突破每个人的收获。
根器不同,接受能力就自然不同。对牛弹琴非牛之错,而是弹琴之人不懂风情,这样区别不是为了设定界限,而是给以不同的学习之路。世界就是一个大社会,各种人才都要出现,才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有术业有专攻,社会因此而繁荣。
【原文】(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通译】
樊迟问孔子什么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敬重鬼神而远离他,这样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继续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先做难于做的事再收获结果,这样的行为可以说是仁。”
【学究】
通过樊迟和孔子的对话来解析什么是智慧,什么是仁德。孔子做了特别精准的解析。顺从民心现实,不要盲从鬼神摆布,这样才是明智选择。孔子晚年刻意研究《易经》而写《易传》,不再把《易经》当成占卜之书,以此确认世间有鬼神之说,而不需要刻意迎合,才是智者之道。
而对于仁德解析就更直接,那就是先做事后求收获,不要还没开始做事就想着如何收获,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仁德之本就昭然若揭,无须刻意而为之。
人心本然,直心为上;根器不同,选择为重;效果如何,只看践行。只有这样,智慧和仁德就不会离你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