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这本书,心中便荡起无数美好的憧憬。看见《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这本书代序中写道:“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就萌生了读下去的念头。果然一本书象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书中谈到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不仅要关注分数,更要关注人格,关注心灵,关注生命的成长。这样才能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反思过去的教育,的确是有点空喊素质教育的口号了。如书中所说过去的实验不强调行动,但是往往使教师们难以行动。而新教育实验的行动是群众性的可操作的,是人人可以乐而为之的。正如那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要通过新教育的行动,做到学生乐学,老师乐教,家长乐意配合。真正的做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那么新教育实验将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章:“新教育实验与构筑理想课堂从课堂教学的地位到新教育实验关于理想课堂的探索历程”,朱老师提出新教育实验构筑理想课堂的六维度三境界以及十大行动关系,对我的教学有引领作用。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狭隘的单单只“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
新教育实验指出构筑理想课堂的六维度和三境界。我认真学习了新教育所阐明的理想课堂的六维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明白了理想课堂应达到三重境界即:第一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对此我有三点深刻的认识:一是课堂要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课堂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实际,以此为基础有效引领学生参与,坚持师生共同发展前行的主体意识,以学生终身发展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引导学生全员全面全程参与教学,这样才能有效拓宽其视野,有效达成其能力的优化。如果课堂上教师满堂灌,而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思想,一般的课堂学生发言与活动的时间不能少于一半。二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上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课堂教学应该是在宽容宽松的氛围中,教师有效指导和引领学生联系教学主题及相关观点在广阔社会背景下“驰骋”思路,自由发挥。多一些轻松,多一些幽默,多一些欢声笑语,多一些神采飞扬。三是要提高学生的练习度,即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学习的效率成果如何,取决于在互动与活动过程中能否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动感官,所以:一堂好课不在于它有条不紊,不在于它流畅顺达,而在于它是否真正的让学生练习和实践。
同时,新教育实验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要更侧重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反思课堂。在三重境界中,我们必须着重分析与讲解第一重境界,第一境界的主要特点是:讲效率、保底线。在我们数学中应用到的教学框架,是帮助教师理解、规范课堂,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工具。正如丹尼尔森说的那样,新教师可以把框架作为“地图”,引导自己穿越最初的教学迷津;老教师则可经把它作为“支架”,让自己的教学更有效率。所以教学框架不仅能够规范教学行为,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和评价课堂。在汲取前人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由五个部分组成的理想课堂有效教学框架。一是教材及学生的解读,这是教师的备课阶段,主要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学生的了解。二是确定教学目标,包括基础性、阶梯性目标,核心目标,附着性、拓展性目标和针对不同学生的个别化目标。三是有明确方向的预习作业,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不应只是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而应尽可能的针对所有教学目标,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四是严谨的教学板块,要求课堂清晰划分若干板块,主张每个版块要解决的目标及所需要的时间,在讲究必要的节奏方式,灵活多样的基础上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富有成效。五是教学反思。这个框架的基本流程仍然继承了传统的“目标-策略-评估”的教学基本过程,但在两个地方有所创新:一是在框架中特别强调了以精确目标为课堂教学统帅,二是在框架外从备课开始,全程都确保,还原了学生个体的独立完整的学习过程。
当然,教育探索永无止境,理想教育永在前方。对于理想课堂的构筑,无论从行动上还是理论上,我仍在锤炼和打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