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续写了三个小记。转载到简书来。
0%-30%:
豆瓣评论区的这句话让我不太赞同:“她对自己的丈夫的感情实际上只是男人的爱抚和生活的安适在女人身上引起的自然反应。” 所以结论是费尔明娜和医生之间并无真实感情,只存在夫妻责任,并且这责任混淆了感情,让人误以为是爱。
从作者原意揣摩,大概确实会得到这种就坡下驴的结论。因为医生不是主角,只是活不过三集的炮灰,而且在后半部分里有大量描写两人情感崩裂的片段。但无论从实际生活来看还是进一步观察作者语言,都能发现这个观点颇为可疑。
感情,是人心的波动,不是说有就常年有,就无就永远无的一方实体。它亦非某种纯粹的物件,100%的没有混杂任何成分,透明而发亮。它永远夹杂在某种东西之间,也永远存在某种程度的起伏。你不能用今年的情感衡量明年,更不能用为了肥皂而争吵时的感情来代表几十年的光阴。你不能因为两人相处日久变得平淡,就说这两人没有感情。不能因为感情沉淀到心底,就说它浓度不足。更不能因为有责任夹杂其中,就彻底否认整个主体。
乌尔比诺与费尔明娜两人三观基本合拍,其情感应当是切实、深沉的存在的。费尔明娜总体而言算是幸福的,其不幸福的部分又主要来自社会的压迫,并非医生本人。而临别的那句“只有上帝才知道我有多么爱你”,又可以作为医生的真心的佐证。
(看到有人把医生、费尔明娜、阿里萨三人的关系比做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感觉并不恰当吧。)
30%-50%:
那个年代,路途很远,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如果一个在微信时代落下了信息焦虑症的少年,穿越回彼时彼地,拿着本书坐那整天傻等着几句话的书信回复。那么一个月后的他,是会神清气爽呢?还是郁郁而终呢?
再如果他坚持下来跟女孩暗通款曲几年之后,忽然因为一次不期而遇的回眸导致了即刻的见光死,那么此时的他,是会拍拍灰尘继续摇一摇附近的人寻求真爱呢,还是一面渣尽天下一面死皮赖脸苦等没谱的爱人50年直到她的原配死掉呢?
从今天的视角看过去的爱情,那种慢节奏的忠贞,既令人羡慕,又令人窒息。尤其对于失恋的人而言,难以想象,比起微信被拉黑的小红叹号而言,石沉大海数月不见回复的书信又是怎样一种寝食难安的慢性折磨。
50%-100%:
后半部分,能让人认识到马尔克斯是个洞悉人性的老狐狸的两条线,一是阿里萨与寡妇们的露水爱情,二是费尔明娜的成长。
我开始就对费尔明娜这个角色,颇有腹诽和难以纾解的成见:情感方面压抑得像(小说里的)日本人,却又远比日本人敢于使用愤怒作为武器。在后半部开始,她愈发的令人讨厌和窒息:自私,做作,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不具备爱的能力。当自我压制失效以后,又将愤怒倾泻给别人,尤其是爱人。表面优雅庄重美丽,实际被虚荣、恐惧、不安和愤怒填满。
她又极度重视名誉,表现出了一个跨阶层暴发户应有的焦虑与虚荣,正是这样的人最害怕自己有一分一毫的举止配不上自己的身份。丈夫外遇在情感本身上并未给她造成多大打击,却是屈辱感使她流泪,并且希望丈夫马上死去。这种虚荣,又使她随波逐流的歧视下等人,歧视黑人(比如对林奇)。
书中用“刚强”来形容她。是啊,刚强到没有自我,刚强到缺乏共情的冷血,刚强到对人对己都没有温度,像一台人皮硅心的机器。
但这是她一个人的问题吗?当时的美洲社会,或者说也包括(乃至现在的)世界社会,对人尤其是对女性的压迫,致使其自由被剥夺得所剩无几,刚强往往也是被迫的刚强。最后居然是作为阿里萨的露水情人的寡妇们,活得更自在。连费尔明娜最后也说:“如果说我们这些寡妇有什么优势的话,那就是再也没人能对我们发号施令了”。当晚年最终决定为爱奋战一次,不惜将卫道士女儿逐出家门,与阿里萨共同踏上旅程那时起,费尔明娜终于结束了压抑她一生的噩梦,摆脱了那令人窒息的束缚,她的人格也最终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