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起“花朝节”,是在2003年3月看电视剧《金粉世家》时知道的。那时,男主角公子哥金燕西是陈坤所饰,女主角清贫女冷清秋是董洁所饰。俊男靓女,演的又是张恨水的作品,我那时年轻,自然是要追剧的。
冷清秋的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二,刚好是花朝节,与百花同生日,所以多情浪漫的金燕西给冷清秋写了《花朝初度》,为佳人庆祝十九岁生日。
“花样年华一指弹,风花直似梦中看。终乖鹦鹉贪香稻,博得鲇鱼上竹竿。不见风光似去年,却有春恨胜从前。百花生日我同生,命果如花一样轻。”
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花朝节”。花朝节,又称“百花仙子节”,可以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花朝节是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但因各地花信早迟有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花朝节在南北方出现了差异。
从清代开始,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花朝节也成了中国传统节日里,日期最不固定的节日之一。
没有特定的日子,也难怪人们会渐渐将它遗忘、冷落。
而“花朝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这天又有什么习俗呢?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他的女儿是掌管百花的花神。
相传盘古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两个儿子一为掌管天庭的玉帝,一为掌管人间的黄帝。盘古交代女儿要培育出百花,为大哥装扮天庭,为二哥江山添秀。
后来玉帝派一百名仙女为百花仙子,帮助花神采百花撒向人间。从此天女散花,飘落九州,落地生根,人间便有了百花。
真正追溯起来,其实花朝节由来已久,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就有记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
每每花朝节,繁花盛开,是一年中最美的日子,唐朝之前的花朝节,多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的游园集会。那时,每逢花朝,文人雅士邀三五知己,赏花之余,饮酒作乐,互相唱和,高吟竟日。
唐朝将花朝节定于二月十五日,和正月十五、八月十五并列为三个“月半节”之一。
所以民间常将花朝节与中秋节并称,有“花朝月夕”之说。
后主李煜那首著名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春花,其实也是指花朝节。
雍正年间的举人洪亮吉有“今时花朝无一花,今昔月夕亦无月”的诗词。
到了宋朝,花朝节融入百姓生活,祝神庙会、踏青赏红、挑菜种花、游春扑蝶、制作花糕、晒种祈丰等等,节日文化比起以前会更丰富多彩。
纵观二三月间的传统佳节,我们不难发现,自从春节拉开了迎春的序幕之后,在一系列游春的节日中,花朝节前后构成了游春的高潮。因为花朝节,处在春分前后,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绽或盛开之际。因此就形成了游春高潮。元代杂剧家孔尚任,也曾写有《竹枝词》来形容花朝踏青归来的盛况:
“千里仙乡变醉乡,参差城阙掩斜阳。雕鞍绣辔争门入,带得红尘扑鼻香。”
面对着大好春光,似乎唯有精心准备,方不负我来不负卿。这天人们多携带美酒佳肴,到大自然中选地围坐,酣歌起舞,尽欢而归。
人们也会把自扎的风筝拿到山上放飞。孔尚任的 《燕九竹枝词》:“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就是说,几个结伴的儿童身穿带褶的鲜红的裤子,手里拿着风筝线叫骂老天爷。人人都夸你今年春天来得早,但却欠我们五丈的让风筝起飞的风。
人们把这样的游春称为“踏青”。但也不是人人都会选择外出“踏青”,有些人会选择在家“赏红”。
那就是在花树枝上贴红纸条或挂红布条、剪红纸小旗,称为“护花符”。也有以纸做成花篮形悬挂在花树之上,或只粘红纸条,或缠系在花木枝上、插在盆中。
居家过花朝节的人们除了可以赏红,还可以制作花糕,这个传统源于唐朝的武则天。相传武则天嗜花,每年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人们把花糕成为“百卉糕”。
因为这种糕有着花瓣的馥郁和谷物的芬芳,得到人们的喜爱,流传至今。
在洛阳市制作的百卉糕又称为牡丹饼,洛阳多牡丹,市花就是牡丹花(现在还有个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洛阳人在制作百卉饼的时候,以豆类食品为关键原材料,加上用心泡浸的牡丹花花朵,吃起来芬芳浓厚,看起来雍容华贵。
如果不制作花糕的话,也可以制作“菜饼”。花朝节这天,人们种花挑菜,挑菜就是挖野菜,白蒿、茼蒿、荠菜等野菜都是正在鲜嫩的时候,采摘回来后就可以用来煎菜饼。
花朝吉日,也是芳菲酝酿之际,家家摊晒各类种子,据说要凑其“百样种子”,以祈丰收。对于当时农业社会的人们来说,花朝节祭祀求丰收,是最重要的事情,这天如果是晴日,那就是百物丰熟的吉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祭祀求丰收”已经被慢慢淡化了。
唐宋时花朝节在皇宫、民俗流传颇深,来到明、清阶段,花朝节仍为文人墨客们常常谈及,如明朝末年作家袁宏道在其《满井游记》一文中就提及“燕地寒,花朝节后,馀寒犹厉”,我每上到这一课,都要花些时间跟学生详细普及这样的传统文化。
因为花朝节这一传统节日后来日渐消亡了。目前,于广西就仅存于宁明、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生活中。
花朝节是广西南部地区壮族民间传统纪庆交游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又称“百花仙子节”。壮族民间俗信,二月初二为百花仙子的生日,所以人们要为她举行隆重的庆贺活动。
花朝节那天,人们换上整洁靓丽的新衣,梳洗打扮得漂漂亮亮,蜂拥到象征百花仙子的木棉树下举行歌圩。姑娘小伙子们自愿结合,三五成群,互相对歌。对歌的内容除去情歌以外,还必须有对百花仙子的赞美歌,歌颂她的纯洁、美丽、善良。
在对歌中若选中了合意对象,姑娘就将自己亲手绣制的绣球抛给小伙子以示求爱。收到绣球的小伙子这一天都不把它带回家,而是到傍晚散圩时将绣球高高地抛在木棉树上。一时间,那开满花朵的木棉树仿佛又盛开出无数朵绚烂夺目的鲜花。壮家认为,此举是向百花仙子献祭,祈祷;百花仙子保佑他们的爱情纯洁美好,他们的后代如木棉花一样火红、繁盛,象木棉一般心地洁白。
南宁、防城港也有很多木棉树,每年在花朝节前后也盛开许多美丽的木棉花,但因为人们在花朝节没有举行任何活动,所以很多人是不知道还有个节日叫做“花朝节”的。
以前的花朝节,年轻女子会在这一天祭祀的时候,会祈求花仙子赐予自己花仙子一样的美貌,今天,我祈求祖国山河多娇,在钢筋水泥的世界中能多吹些自然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