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和理性!

哲学家与经济社会:
苏格拉底与理性!


原来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

                                    —— 苏格拉底


从哲学之父泰勒斯开始,古希腊的哲学家一直沉迷于世界本原(即世界从哪里来,或者世间万物由什么产生)的问题达一百多年,各种论说莫衷一是。

因而,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在雅典兴起了一波怀疑主义的思潮,抛弃了对本原的思考,以普罗泰戈拉(约公元前485年~前420或410年)为代表的“智者”们,转而探讨人的行为与社会生活的秩序。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万物的存在与否、性质形态都是相对的,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主观感觉。

这时(公元前469年),即将影响西方世界两千多年的大思想家——苏格拉底在雅典附近的一个乡村诞生了。其时,雅典正处于伯利克里统治时期的民主盛世,希腊古典文化高度繁荣。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苏格拉底年轻时是一个顽强而勇敢的士兵,多次参加雅典的对外战争,其体格和军事技能十分出色。

与泰勒斯等哲学家不同,苏格拉底认为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质性的本原,而是自然万物的内在目的(自然的本性),他称之为“善”。但是,由于我们没有能力认识自然的本性,因而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你自己”,从而开启了自然哲学向人本哲学的转向,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了人间。

苏格拉底所讲的“善”泛指事物自身的本性,也是它们追求实现的目标,具体到人身上,“善”就表现为“德性”。“德性”在希腊语中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人的“德性”就是人之为人的本性。苏格拉底把知识和德性等同起来,“知识即德性”,从而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他对宇宙不置一词,而全身心地投入到伦理学之中。”(亚里士多德语)

“知识即德性”,因此,知识就是事物的本性,是事物的定义或概念,即“本质规定”,即事物在本质上“是什么”。对苏格拉底来说,认识事物“是什么”的途径就是“对话”,苏格拉底称其为“辩证法”。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天生就有的(先验论的萌芽),他只是一个知识的助产婆,帮助别人发掘他们本来就有的知识,其能力遗传自他的母亲(一位真正的接生婆)。

“知识即德性”,也就是“理性=美德=幸福”。从而,苏格拉底把理性推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人之为人就在于其具有理性,能认识自己,人是理性的动物。从此,人与自然,灵魂(精神)与物质相互分离,人开始成为自然的主人,成为物质的占有者,成为理性的经济人,成为无所不能的世间的神!

在中世纪(476年~1453年),以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神学家,试图用理性证明上帝的存在。

在近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以法国哲学家笛卡尔(1596~1650年)为代表的近代哲学家,开启了以理性为特征的现代社会。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1724~1804年)则以对理性的三大批判而创造了其宏伟的哲学体系。康德把人类的理性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前者讨论我们能够认识什么的问题,即理性的认识功能;后者探讨我们应当做什么的问题,即理性的意志功能;联系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则是我们的情感,体现为美学(审美)和目的论的问题。

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1723~1790年)用“理性的人”创造了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开启了一个轰轰烈烈的经济社会!

今天,我们崇尚理性,相信“进步”,追逐“经济增长”;我们坚信人定胜天,我们把上帝驱逐到异域,把自然踩在脚下,把自己变成世间的神——自私自大、贪得无厌而不负责任!

现代哲学家,以叔本华(1788~1860年)和尼采(1844~1900年)为代表,开启了以非理性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叔本华认为人的理性是靠不住的,人的欲望才是主宰一切的力量。尼采认为,生命在本质上是权力意志——一种想要征服、掌控、克服、支配的原始冲动和欲望,权力意志让每一个个体“成为你自己”,其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批判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尼采指出“科学主义世界观,即对理性、逻辑、科学、知识的迷信,相信凭借理性的力量,一方面可以穷究世界的真相和万物的本性,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和造福人生。”(《悲剧的诞生》)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1864~1920年)提出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区分。价值理性是为了一种非功利的目标(宗教的、伦理的、审美的)而作的考量,譬如为了江湖义气而破财(疏财仗义),或为了某种壮丽的理想而献出生命;工具理性是指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

今天,我们的经济社会中,工具理性占据了人类生活的中心,我们追逐物质,漠视精神。我们生产了人类历史上最丰富的产品,建造了最雄伟的豪宅,制作了最华丽的电影大片,开发了最玄幻的电子游戏;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却不得不面对各种严重的问题:物质至上,消费主义,贫富分化,社会焦虑;欲望膨胀,道德沦丧,内心空洞,娱乐至死;环境恶化,生态破坏,气温升高,冰川融化……

哲学家鲁道夫·奥伊肯(1846~1926年)在其《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书中,描述了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精神状态:

我们奋斗不已,坚持不懈,却毁掉了我们生存的基础;我们的工作有着强大的破坏力,而这力量却指向了我们自己。尽管外界硕果累累,我们的生活却越来越空虚,生活的核心几乎无法持续了。现代文化影响着人类,人们整天忙忙碌碌,却找不到真正的幸福;人人都在讲述真理,可实际上都是在滥竽充数;许多人看上去很有思想,可对于实质性问题无法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今天,是时候认真反思我们的生活了,正像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们应该怎样度过仅有一次的生命?我们为了什么每天忙碌不停,为了什么每天压力山大,为了什么每天排队挤地铁,为了什么常常卑躬屈膝?我们为什么终其一都在寻找榨油机,以便榨干橄榄农的油水?我们为什么精神如此空虚,内心如此焦虑?我们为什么从来找不到自我,每天过着一种虚假的生活?我们为什么理想如此贫瘠,情怀那么荒芜?为什么不能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活着?

一个真正的人,生命蓬勃——有信仰,可以为之生、为之死,有梦想,可以为之奋斗,有理想,可以为之献身;精神丰盈——自由、灵动;人格完整——独立、自主;人性高洁——正义、善良;生活幸福——平静、愉悦、有意义!



参考文献

【英】阿曼得·德安格 著 恋爱中的苏格拉底:一个哲学家的诞生 马灿林 译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1年6月 第一版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 著 悲剧的诞生 周国平 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4年7月 第一版

【德】鲁道夫·奥伊肯 著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张伟 左兰译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5年7月 第一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