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张爱玲与胡兰成
是谁导演这场戏 / 在这孤单角色里 / 对白总是自言自语 / 对手都是回忆 / 看不出什么结局
自始至终全是你 / 让我投入太彻底 / 故事如果注定悲剧 / 何苦给我美丽 / 演出相聚和别离
没有星星的夜里 / 我用泪光吸引你 / 既然爱你不能言语 / 只能微笑哭泣 / 让我从此忘了你
没有星星的夜里 / 往事留给你 / 如果一切只是演戏 / 要你好好看戏 / 心碎只是我自己
这首歌听起来实在凄凉。每一次听到这首歌,我都会想起,那些在爱情里注定受伤最深的痴情女子,走到最后已经没有了当初棋逢对手的那一个人。或许,她们的爱情只是一个人一厢情愿的拼尽全力,不过是另一个人的刻意逢迎的逢场作戏。
张爱玲和胡兰成之间,究竟是一场不该发生的错爱,还是一个人投入太深的独角戏?
这一切还要从胡成兰的早年经历说起。
他出身贫寒卑微,没有受过系统良好的教育。他少年时有过温暖的家庭,父母举案齐眉,生活却日不敷出积年累债;青年时接发之妻英年早逝,他却因贫困潦倒无力下葬,尝尽世态炎凉。他曾经有过在困境中拼搏和挣扎的坚持,但是当一个人经历了太多人间的冷暖和艰辛,更多的是对世事的绝望和冷漠,对自我的良知的放逐和批判。
他是汪精卫伪政府的宣传部副部长,臭名昭著的文人汉奸。1940年,在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发表卖国社论《战难,和亦不易》,鼓吹“和虽不易但也要和”,为汪精卫的卖国行径洗白。
政治上,他没有基本的文人坚守的原则和立场,令人不齿。爱情上,他亦不是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如意郎君。
因为,早年的经历使他磨灭了心中的正义,没有了一颗柔软的爱心,有的只是不择手段的攀缘附会,有的只是渴望满足自己的唯我独尊。一个这样的男子,生活中没有可以温暖别人的阳光,有的只是苦尽甘来以后的及时享乐,有的只是人生一旦翻牌以后的依旧冷硬的心。
他爱过张爱玲吗?
或许这样一个卓尔不群的奇女子,任何一个男子都会为之着迷。据说出名要趁早的张爱玲20多岁的时候,因为穿着别致另类,个性张扬追求者甚多。
她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少年成名的她,那时已经写出了大量的不俗的作品,《沉香屑第一炉沉香》《倾城之恋》《茉莉香片》,她孤傲自负,目下无尘。
彼时,胡兰成对张爱玲的文字一见倾心不足为奇。他于是便说了那句最著名的情话:“我只觉得世上但凡有一句话,有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皆成为好。”
他与她一见如故,在文字里惺惺相惜。
他忘记了自己仍是有妇之夫,她则忘记了他是怎样一个立场的文人。
他与她谈诗论赋,欣赏得了她的旷世才情。他不遗余力的赞美她,让她为他死心塌地。
她在她的文字里写下了“爱情和人品没多大关系。”明显的为自己开脱。她的眼中没有政治,她只是把胡兰成当作一个懂她理解她的男人。
她嫁给了他,嫁给了她以为的爱情。
他真的爱她吗?
也许只是也许。
她的痴情与迷恋,换回的只是也许。一如她笔下《色·戒》里的王佳芝对易先生,付出了爱情、尊严、身体,乃至生命。这种爱丝毫没有原则,没有立场,令人扼腕叹息。
现实中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一样经不起时间的推敲,两个人之间的美好瞬间就被胡兰成的滥情击得粉碎。
他勾搭年轻的寡妇范秀美,堂而皇之地用她的钱与护士小周同居,无耻至极。
她对他居然毫无办法,听之任之。
她爱他的时候拼尽全力,最终不过是一个人的演出,可怜的是一出没有回应的独角戏。
他对她不过是刻意逢迎的逢场作戏。戏里,他温文尔雅,堪称知己,戏外,他始终最爱的人都是自己。
爱情对于多数女人来说是全部的世界,却只不过是有些男人玩弄的一个技俩。她从他那里看到哀怨的自己,他从她那里得到征服者的快意。
她决定与他分手,不仅给了他一大笔钱,还写下了无比伤感的一段话:“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其实,聪明如她的女子,又怎会不明白,视滥情为美德的胡兰成绝对不会再寻她。
她的文字,她的凄婉打动不了那个没有良知和底线的男人。
爱情应该是一场棋逢对手的对手戏,如果没有遭遇合适的那个人,千万不要轻易开始。否则,在这孤单角色里,对白总是自言自语,对手只是回忆。曲终人散之后,心碎的只有你自己。
张爱玲和胡兰成之间,究竟是一场不该发生的错爱,还是一个人倾情演出的独角戏?
与其说她爱着他,不如说她爱的只是恋爱中的自己。
爱情里最让人心碎的是从始至终只是一个人的独角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