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老师经常说:班级管理,要“一靠民主,二靠科学”,让每个人都成为老师的“助手”,“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如果一个班主任,能深入调查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诉求,广泛征集每个学生的真实想法,形成一套科学管理的模式,那这个班级管理一定会水涨船高。
今天,我想谈谈构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体的方法。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生活经验:面对一项大的任务,起初看起来很难。但是只要我们认真梳理,把它分解为一个个细小的问题,就会发现问题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一个四十多人的班级,看起来人很多。但如果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形成一个管理单位,就会把管理难度降低不少。
分小组的时候很关键。只有将学生合理分成几个力量相等的小组,小组合作学习共同体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每个小组设立一个正组长,一个副组长,每个组员也有自己明确职责。小组有名称,有口号,有规则,有纪律。
小组内,两个组长是决策者,组员是执行者,同时也是对两个组长的监督者。
老师布置的每一项任务,组长都是贯彻者。将任务进一步分工,督促组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还要保证质量。
比如课堂上老师要求讨论某个问题,讨论结束后组长就要指名某个学生回答。老师要求学生把生字写在书上的空白处,组长就需要检查组员是否按老师的要求做了,没有做的或写得差的要及时监督改正。
我总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两个最大的优势,就是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
既然是小组合作共同体,就是一荣俱荣,一辱俱辱。小组内成员只有统力协作,才能为小组争得荣誉。相反,如果某个成员的懈怠和失误,也会让小组集体蒙羞。
要强好进是儿童的天性,谁也不是天生的弱者,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体,正是提供了这个拼搏竞争的平台。
老师可以蓄意挑起小组间的学习竞赛,表扬好的,鼓励差的。让大家在互相比拼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欢乐,也有失败的懊悔,此起彼伏中,知识在增长着。
例如一个单元结束后,老师让两个组之间互相出题考试,看哪个组的平均分数高。
还比如互相提问背写单词,看哪个组正确率高,书写还好。
对某个观点不认同了,展开甲方和乙方的辩论。大家一起翻阅资料,研究打败对方的方法,学习能力时刻都在潜滋暗长。
每日一小结,每周一汇总,每月一总结。让每个小组时刻都在感到自己的进步,明白自己的不足,有鲜明的追赶目标。
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你在这方面帮我,我在另一方面帮你,取长补短,目的都是为了小组的名次和荣誉。大家在紧密合作中,学习了对方的长处,获得了彼此的友谊,增长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学会合作了,能和他人和谐相处了,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就提高了。许多时候,能和别人处好关系,能进行有效灵活的沟通,比单纯学点知识还要好。
分析每一个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有几个只是靠自己单打独斗,而没有战友的帮助,还有关键人物的强烈支撑?
俗话说:“干活不如想点。”工作需要刻苦,但更要讲究方法。有时候,合理有效的工作方法,比埋头苦干,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