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大维
盖维斯·屋大维·奥古斯都(拉丁语:Gaius Octavius Augustus,公元前63年9月23日—公元14年8月19日),原名盖乌斯·屋大维·图里努斯(Gaius Octavian Thurinus),后三头同盟之一,罗马帝国的第一位元首(Princeps),元首政制的创始人,统治罗马长达40年,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屋大维是恺撒的甥外孙,公元前44年被恺撒指定为第一继承人并收为养子。公元前43年,恺撒被刺后登上政治舞台,与安东尼、雷必达结成“后三头同盟”。公元前42年与安东尼在腓力比之战中打败共和派首领布鲁图和喀西。公元前36年,他剥夺雷必达的军权,后在阿克提姆海战打败安东尼,消灭了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成为罗马内战的胜利者。公元前30年,被确认为“终身保民官”,公元前29年获得“大元帅”(Imperator,又译”皇帝“)称号;公元前28年被元老院赐封为“奥古斯都”(意为神圣伟大) 。并改组罗马政府,给罗马世界带来了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
屋大维曾先后获得执政官、保民官、大祭司长等职衔,实为罗马皇帝。为加强统治,对军队进行改革,实行雇佣兵制度;建立禁卫军,驻守罗马和意大利。对外继续扩张,向西完成对西班牙的征服,向北推进至多瑙河、莱茵河一线。他善于审时度势、进退有节,处事机智果断、谨慎稳健。他所采取的一系列顺乎形势的内外政策,开创了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为帝国初期的繁荣打下基础。公元14年8月19日去世。
屋大维是凯撒的养子,凯撒被刺后,他继承了凯撒的大部分财产和政治身份。但事情本身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容易。选择继承凯撒,不但意味着继承他的权力,同时也意味着无数个敌人和对手,以及不可预测的巨大风险的降临。
公元前44年3月,恺撒被刺杀时,屋大维正在阿波罗尼亚军中。面对混乱危险的形势,他没有逃避或鲁莽行事,迅速返回了罗马。凯撒在遗嘱中明确过继屋大维为继子并继承其财产,但他的亲属们因为惧怕凯撒的仇人而劝他放弃这一切,但他毅然接受了凯撒的过继。这一果断的决定为他赢得凯撒派的支持,对战胜共和派有着重要影响。因为元老院和军队中拥有大量凯撒的旧部,许多民众也曾受过凯撒的恩惠,因此对屋大维的支持不遗余力,这是他独具的优势。
能作出这个决定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知道,此时的屋大维还不过是一个18岁的年轻人啊,这是决定命运的一步。能迈出这样的一步,应该说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所谓深思熟虑,反复权衡的结果。而毋宁说是屋大维的出身,他的家世,他早年所受到的教养起了主要的作用。屋大维正是凭借着这种难以言喻的气质,凭借着自己的直觉,甚至就是一种感情做出了这个决定。
凯撒身后的罗马政局大致上是这样的,权力主要掌握在三个派系手里,凯撒派,共和派和元老院。大的趋势是我们前面分析过的整个社会对皇权,对建立大一统帝国的需求和期待,但还远没有达到压倒性的,水到渠成的地步,保守和反对的势力依然还很强大。
凯撒派主要的构成是凯撒当年的部将,以后来和屋大维结成“后三巨头同盟”的安东尼和雷必达为代表,他们手中握有大量愿意为他们个人效忠的军队,他们最基本的诉求就是为凯撒复仇。关于政治和国家前途这样的比较麻烦的问题,显然他们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思考,也没有什么稍微详细的规划,只要不触动自己的利益大概也就行了。他们在政治上的弱点和短视是明显的,这恐怕也正是后来他们被屋大维所利用,最终被消灭的根本原因所在。
共和派代表的主要是传统贵族的力量。他们是杀害凯撒的凶手,手里掌握着一定的资源,但内部的分裂是他们的本性之一,这使得他们的力量天然地存在裂痕,并且他们被广大人民所痛恨。
元老院的地位比较尴尬,他们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罗马政治家西塞罗。他们不愿意上述两派当中的任何一派独揽大权,他们希望充任各种现实权力的协调者,恢复历史上罗马元老院的权威。可是,他们却无视罗马此时的社会基础已经和百多年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元老院的好日子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正如西塞罗在政治上反复无常,最终被无情处决的一生一样,元老院本身也只能在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中勉强度日。
继承了凯撒遗产的屋大维,在如此纷乱复杂的局面下,显示出了一般在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身上难得一见的极高的心智成熟度,他可能真得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他完全意识到了内战的不可避免,他在召集了初步的力量后,来到了首都罗马。通过讨好西塞罗赢得了元老院的支持,继而和元老院联合,挫败了安东尼占领高卢的企图,迫使安东尼出走外高卢地区。
与此同时,看到情势不妙,已经逃出罗马的共和派们已经在东方纠集军队,准备进攻罗马夺取政权了。屋大维通过各种途径与安东尼取得了和解,毕竟共和派才是他们不共戴天的死敌。公元前43年11月,屋大维、安东尼和雷必达三人正式建立后三头同盟。次年,屋大维和安东尼在腓力比之战中彻底击败共和派,为凯撒报了仇。
完成了这一系列大动作的屋大维也就堪堪20岁而已。而且,整个事情都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尽管没有史料证明这一切出自于屋大维的前期战略规划。但呈现出的如此完整,缜密,几乎毫无瑕疵的过程很难使人简单地认为这一切只是出自于偶然和所谓成功的应对策略,它更像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它居然出自于一个如此年轻的头脑,令人不得不慨叹天地造化之奇妙。
成功地解决了共和派的反扑之后,三巨头的内斗自然就开始了。在大戏正式上演之前,还有一个前奏,主角是小庞培,著名的前三巨头之一,与凯撒争雄的庞培的小儿子,他利用其父的影响力,也拉起了一支个人武装,希望能在乱世当中,登上权力核心的舞台。但作为当时如日中天的凯撒派的共同对手,他们显然是没有什么前途的。结果在屋大维和安东尼的联合打击下很快小庞培的力量就烟消云散了。
小庞培的失败本身到没有什么令人过分奇怪的,奇怪的是他们失败的方式。本来小庞培首先攻击的是罗马屋大维的领地,可居然最后是安东尼出来彻底地收拾了小庞培的残余势力。难道安东尼就一点也没意识到实际上他最后的竞争者显然是屋大维,而不是已经接近人畜无害的小庞培吗?他似乎一点也没动心考虑将小庞培的势力收为己用。
大概只能说他为凯撒复仇的心情太急迫了,以至他已经完全地忘记了自己的安危。从后来发生的情况看,安东尼的确也是一个几乎没有政治眼光,甚至缺乏基本的政治常识的人,他连基本的伪装和争取民心的大众套路都懒得做。与其说他是屋大维的对手,还不如说他就是想帮助屋大维消灭了其他竞争者之后,然后自杀给屋大维开路罢了,看来上苍的确也是想成就屋大维。据记载
安东尼是屋大维最强劲的对手,也是他最重要的同盟者。安东尼曾是恺撒手下战功卓著的名将,在军队和平民中具有非凡的影响力。 与安东尼联合,是屋大维战胜共和派、消灭小庞培的重要条件。但在夺取罗马最高权力这一问题上,他们之间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腓力比之战使得他们之间的冲突逐渐激烈。他林敦和约签订后,屋大维管理罗马的西方,安东尼则统治着东方,两人的综合势力旗鼓相当。
安东尼渐失民心是他失败的关键原因,也是屋大维逐步取胜的重要条件。公元前35年,安东尼消灭了逃到东方的小庞培的残余力量,并将其处死,这使他成为了拥护庞培的人的死敌。公元前37年,安敦尼与埃及托勒密王朝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即埃及艳后)正式结婚,并公开宣称要把利比亚、腓尼基、叙利亚、西里西亚、阿美尼亚和尚未征服的帕提亚赠给埃及女王及安东尼与她所生的子女。 他的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罗马的习俗,损害了罗马人民的利益,激起了罗马人民的强烈不满。屋大维趁机对此大肆渲染。
公元前32年,屋大维将安东尼的遗嘱公布于众。安东尼在遗嘱中肯定了凯撒里昂的合法性,明确要将罗马东部的省份传给克利奥帕特拉七世。这引起了罗马人民的公愤,他们褫夺了安东尼的一切职权,宣布他为公敌。同时,罗马人民宣誓向屋大维效忠。
安东尼忙于东方的战事及与克里奥帕特拉风流;屋大维在罗马广结人心,巩固权力,布谣中伤安东尼:安东尼越来越像个埃及人而非罗马人。局势越来越紧张。终于在公元前32年,屋大维向安东尼宣战。不久战事就见分晓:在希腊西岸的阿克提乌姆湾,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安东尼逃往埃及,与屋大维再战,但又再败,最后自杀。
屋大维的执政是非常成功的,当然这首先得益于他健康的身体,屋大维从30岁左右成为罗马元首直到他去世,统治罗马长达40余年,成功地将罗马从一个共和国转变为帝国,顺应了历史演进的方向。屋大维的确是一个政治上异常成熟的人,他并没有因为击败了所有的对手而盲目自大,不可一世。相反,在他执政的早期,他是异常谦卑,低调的,尤其是元老院面前,它曾数度请辞一些对他个人过分溢美的称号和官爵。
当然,这也的确是典型的政治秀。他的权力是事实上的,无人可以挑战。可是,元老院主导下的共和制毕竟是罗马数百年来的社会传统,对这一传统的尊重在社会进行巨大转型的时期还是必要的,它不只是所谓的礼仪问题,更牵涉到人心的安定等等事关重大的事项。如果没有屋大维这样的领导者,罗马走向帝国的道路怕是不会有这样轻松。屋大维执政后,对罗马进行了多方面卓有成效地改革和治理,奠定了此后罗马帝国200年的治理基础。这些事情我就不再细说了,引用一段百度百科的评价。
屋大维死后,马上被列入神的行列并被神格化。奥古斯都神一直是罗马人的崇拜偶像。所以今人仍可以见到许多精美的奥古斯都雕像和半身像。奥古斯都的陵墓原先也有铭刻着“奥古斯都神的功业”(Res Gestae Divi Augusti)的青铜柱。
许多人认为屋大维是罗马最伟大的皇帝。其政策无疑大大延长了罗马的寿命,并开启了罗马的盛世,即“罗马和平”(或称“奥古斯都的和平”)。奥古斯都风度翩翩,仪容端庄,并且处事机警,悟性很高,能断大事,是极狡猾的一名政治天才。可他并不像其养父恺撒或和其对手安东尼般光彩照人。奥古斯都的名声并没有这两个人般响亮。虽然后人更常将其和朱利叶斯·凯撒混为一谈,但其留给后人的遗产比其他两人更持久。
回顾奥古斯都的统治和他留给罗马的遗产,他的高寿绝对不能忽略,这是由他而始的帝制能够长久的关键因素之一。除了第一政治(Principate)外,其臣民不知道还有其他制度。要是他死早了(比如公元前23年),事情可能就大不一样了。罗马共和国寡头政治时期的连年内战和奥古斯都的长寿,是罗马由共和制转为帝制的决定性因素。奥古斯都个人的城府、忍耐、手腕和他如日中天的的政治声望也起了一定作用。其创制在很多方面影响了以后的帝国政策:维持常备军并屯军于边,皇位的继承原则与方式,使用皇帝的经费装潢首都。其最重要的遗产是给了维持帝国在未来两百年和平与繁荣的制度。在帝国时代,他的行为被奉为明君典范。
最后,再来就屋大维的实际政治身份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探讨,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其实还是可以看出很多罗马政治变化的端倪。
屋大维一生有许多称号,有些是别人为了恭维添加的,有些是为了行事方便设置的。比如什么“终身保民官”,“元首”,“奥古斯都”之类的。如果要从历史发展的本质上来讲,屋大维实际的政治身份更精准的称呼应该是“元首”这个称谓。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般我们说元首更多地代表着一种普通的,高度集权的身份。但这个身份不太具备神圣性,和历史性的内涵,这种内涵一般要用“皇帝”这样的称谓来表达。也就是说,此时的罗马帝国只是初步完成了一个帝国的外在骨架,他并没有成熟的内在禀赋和气质,或者直白地说,此时的罗马社会还不存在与帝国政体相伴的社会伦理规则和存在于人们心中对国家,对皇室的朴素感情。这种内在的东西要在很多年后才会在罗马人的生活中间成熟起来。或者说,后来的东罗马帝国才是真正成熟的罗马帝国的状态。
和东方的中华帝国建立时的情景做一个对比,理解这一点就比较容易了。中华帝国的建构方式是由内而外的,即中国社会一直都存在着这种内聚的传统倾向,到了条件合适的时候,秦汉帝国就应运而生了。而西方的罗马帝国反其道而为之,他是由外而内的进行建构,先拼接出一个外部的框架,然后在逐步地沉淀情感和伦理。二者在历史中的实际走向也是相映成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