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忽悠有招
“忽悠”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搅和、欺骗、设圈套引诱上钩”。 我这里所指的陪伴孩子“忽悠”有招,指的是如何通过语言的诱导,让孩子受到鼓励,相信自己,更有勇气去挑战困难;有时是我们希望孩子做某事,孩子不愿意做的时候,就更加需要“忽悠”有招了,忽悠到位,孩子就顺利地按父母去完成了。如果我们把“忽悠”理解为“欺骗”,那么学会“欺骗”可能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俗话说,谎言说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如果所有人都相信某个人是什么人,那他一定会变成什么人。心理学家曾经研究得出结论: 想让别人变成什么样的人,就以他是什么样的人来对待他。
有一个世界级的“大骗子”,叫罗森塔尔,他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有一次他到一个学校,随便挑了十几个孩子,硬说他们是天才,结果八个月后,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真的发现这些孩子进步明显,慢慢变成了天才。
这个“骗局”后来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待效应”。优秀的老师和父母正是有意或者无意遵循了这个原理,他们把孩子先定为优秀的,聪明的,有爱心的……,然后,孩子在这种期望下就装成这种人,最后他们真的成为了这种人,父母的教育也取得了成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你不断告诉孩子他不够优秀的时候,其实你也是个“骗子”,只不过把孩子“骗成”了一个不优秀的人而已。
在陪伴哈哈成长的过程,一直是个斗智斗勇的“忽悠”过程。这里的忽悠主要指下面两方面:
1、如何敏感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抓住它,强化它,在孩子心理播下一颗颗梦想的种子,让孩子更加相信自己。
这一点,我在《播种梦想的种子》这篇里用我们亲身的经历很具体地讲了如何去敏感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的。
大家可以点击链接阅读《播种梦想的种子》。
2、如何“忽悠”孩子按我们的意愿去做事。
咱们当父母的,潜意识里都是希望孩子听话的,希望他们能够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事情。然后,事实上往往事与愿违,孩子可能就爱说“不”。咱们可以怎么“忽悠”他们,最后让他们按咱们想要的方向走呢?
《不愿溜冰?老妈来忽悠搞定!》这篇就是巧妙又不着痕迹地让哈哈按我所想来,由不想溜冰到快乐溜起来了。
这里我再分享一下我们的小伙伴蕴仪妈妈和蕴仪的一段对话。
蕴仪跟哈哈同龄,十岁,跟哈哈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历都是惊人的相似的,两妞现在都是中文德语为母语,英语相当流畅,现在正在学习意大利语的。如果我们的学习模式里,只养成哈哈这么一个多语言小达人的话,可能很多人会把这归为特例,会质疑或许是因为环境,因为天赋。事实上,成立不过两年,我们已经有好多塔牌宝贝开始学习第二外语或者第三外语了。蕴仪妈妈主持的一个阅读营,为了让蕴仪为阅读营的孩子们朗读一下英文故事,起个带头作用,蕴仪妈妈开始忽悠了:
妈:女儿,我听有些妈妈说,她们的孩子不太会也不太喜欢读英语书,我和哈哈妈打算组织一个班,带大家一起读读XXXXXX这些故事,你觉得这个主意怎么样?(让孩子知道你做这件事的目的和意义。)
女:很好啊。
妈:我觉得你以前也是因为读了很多故事,现在读课本就很顺利了,是吧?(肯定她曾经的努力和努力之后的收获。)
女:是啊,可以说我是班上读得最快最好的。(被认可后,孩子马上得瑟起来了。)
妈:我记得这些英语故事你也在电台读过的,我可以把的故事分享给他们,做一个参考吗?(暗示她很多人看着她的表现呢。)
女:可以啊。
妈:那我去找一下你读的。
然后我翻出其中一个故事播放,她听着听着自己的录音,一边皱眉一边摇头:OH NO,这个读错,那个又错了,这里不顺,那里又不顺,(找机会让她发现自己的进步。)
妈:呃,就发这个吗?(这里开始挖坑,你要展现给别人更好的自己。)
女:呃,好像不太好吧?那时候我才刚刚学了没多久,读得很差。(其实给予孩子自省的机会,孩子自我要求比我们要求的还要高。)
妈:我觉得你现在应该可以读得更好吧?(暗中鼓励。)
女:当然啦!
妈:那怎么办?我要不要还发这个?(引导孩子自己说出承诺。)
女:唉,算了,我还是再录一遍吧,反正这些故事都不是很长,很快的!搞定,我等得就是她这一句。(自己的承诺,比别人安排的更容易执行。)
忽悠有招小结
1. 接纳孩子的情绪---共情
就算有些行为不当,要被禁止,但是所有的情绪都该被接纳。共情,让孩子明白,我们理解他们的感受,生气、愤怒、厌烦、伤心、痛苦、无聊等等,若然情绪不被接纳,总被否定,沟通交流的通道可能就直接被关闭了。
同样,我们自己做父母的也要接纳自己的情绪,合适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是很重要的。是失望、是生气、是高兴、是兴奋、是期待?这些我们都应该可以坦诚表达,让孩子能够理解才行。把自己当孩子,把孩子当智者,与孩子一起共成长,包括这种情绪上的交流共成长,孩子的心其实明镜似的,我们不必用,你不懂的,来糊弄他们。
2. 妙用选择
在孩子不积极去做某事的时候,用好选择,能解决很多问题。这个选择题通常都是我们父母自己出的了。所以当你希望孩子去做某事的时候,选项一定不能是“你做还是不做”,当他选择“不做”的时候,就明摆着给自己挖个坑吗,然后自己情绪也许都变得不可控制了。给出选择的时候,先问问自己,我给的选择孩子是否会接受,也要问自己,是否孩子选择哪个我都能接受,在这个基础上给出自己的选择。
比如要孩子出门。我们不能说“你走还是不走?”,我们可以说:“你走在我前面还是走在我后面?”“你五分钟后走还是6分钟后走?”“你拎着小提包走还是不拎着小提包走”
比如我们要孩子做某件事情,我们不能说“你做还是不做”,如果孩子说“不做”,那我们就是自己给自己挖个坑,不好回答了。我们可以说“你先做这项还是先做那项?”“你想自己做还是和妈妈一起做?”“你是现在开始做还是喝杯水再做?”
3. 慎用虽然…但是….
我常常会听到家长说:“这孩子是挺聪明的,就是太懒了。”
“虽然他有每天坚持学,但是都是要我提醒才做的,一点也不自觉。”
如前面我所提及的“期待效应”,当你不断告诉孩子他不够优秀的时候,其实你也是个“骗子”,只不过把孩子“骗成”了一个不优秀的人而已。
我们可以有意识注意一下的,改变一下表达的方式,把你想要的优秀品质放在但是之后,不断强化。
“这孩子有点懒,不过遇到困难还是会很积极想办法解决的,比较善用脑子。”
“这个学习其实挺无聊的,但是只要我提醒他,他都会去做,坚持得还不错”。
其实根本不要期待孩子自觉主动,放低期望值,就会更懂得欣赏孩子。主动去坚持我们得欣赏,不主动有困难,依然坚持,才更值得鼓励啊。
4. 有中生有
孩子的心明镜一样,咱们也不能胡乱编造一些事实来表扬鼓励的。一定是要避免“无中生有”,做到“有中生有”。敏感地捕捉孩子闪光点,去强化它。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待自己。还有,要经常让孩子无意中听到父母对他的正面评价。批评的话,私底下跟孩子单独说,但是表扬鼓励的话,可以公开说。
哈哈妈更多育儿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