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本书主张一个人必须在开启心智,提高思考能力之后,才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也只有这样,时间才是朋友,否则,它就是敌人。事实上,对年轻人来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而且,这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才是人人值得追求的事情。而成长其实只有一条路——积累。这不是一本随便翻翻就可以的书,随便翻翻就可以的书,不值得读。
序
每个人的大脑里其实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真的和电脑一样,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输入/输入体系,有一套自己的运作处理机制。人和人之间很不一样,有些人的处理器更强大一些,有些人的内存更大一些,有些人的硬盘更大一些,有些人的显示器更漂亮一点,有些人的打印机比较高效,有些人配置了网卡,有些人不连网,有些人的带宽很足,有些人的带宽很小,有些人在互联网上,有些人在局域网里。可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真的比机器落后太多——令人无法置信地落后。我们今天使用的每台电脑都是完整的,每时每刻拿在手上的手机也一样是完整的。它们都有完整的组件,处理器,输入/输出设备,内存,硬盘,连网设备...再看看人,很多人的处理器是残疾的,输入/输出设备是不完整的,内存小到没用的地步,硬盘甚至根本就没有——不会记笔记,不会使用图书馆的人,就相当于没有硬盘的电脑——至于连网设备,真的很差,甚至不如没有。最关键的是:绝大多数人的操作系统竟然是从不更新的!人脑的操作系统最核心的元件是“概念”。
第零章 困境
1.问题
完成任何任务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任何任务都最好或必须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之前完成,即,任务都有一个最后期限。而且,只要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不管是否已经开始执行,最后期限都在不断迫近,因为时间永不停歇。无非有几种情况:1.没有按时开始执行任务。2.错误估算完成任务所需时间。3.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出现差错。
2.慌乱
很多人即勤奋又懒惰的怪异现象来自他们对时间压力的感受。没时间了或者时间不够了的恐慌,使他们超乎寻常地勤奋,哪怕只是虚假的勤奋。而同样的感受,也使他们终日不忘寻找捷径,美其名曰提高效率,实际上想的却是最好不费吹灰之力。“没时间了”是“时间恐慌症”患者脑子里唯一反复闪现的一句话。巨大的压力,极度的恐慌,使患者身上综合了一切矛盾:他们即勤奋又懒惰,既聪明又愚蠢,既勇敢又懦弱,既满怀希望又分分秒秒面临绝望,既充满自信又随时随地体会自卑。
3.解决
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必须开启心智,看清楚,想明白: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而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与时间,管理或时间管理都没有多大的关系。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只有一个——一切都靠积累。深信积累的力量,时间就是你的朋友,否则,它就是你的敌人。
第一章 醒悟
1.孰主孰仆
我们是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的。每个人都有四个部分——自己知道的与自己不知道的,别人知道的与别人不知道的。弄清楚“自己不知道的,别人也不知道的自己”暂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竟然仅凭自己的心智就意识到了“自己不知道的”和“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那么我们就应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例子一: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广为人知的“用自己的精神战胜了自己的精神病”的人。换言之,纳什通过挣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大脑,不再被自己大脑中的幻觉所控制。例子二:奥地利神经学家,神经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纳粹的魔掌,而他本人则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到残酷对待。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与思考后,他明白了一件事:“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换言之,经过长期思考,弗兰克终于意识到自己其实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自己的大脑左右。这就是所谓的“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不再让自己“跟着感觉走”,成为大脑的奴隶,而是做大脑的主人。
2.何谓心智
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无论是正向还是反向,心智一旦开启,就会不断自己积累,自己过滤,直至根深蒂固。人与人之间心智力量的差异,就是这样一点点地积累,最终天差地别。因为无论是吸收知识还是总结经验,都需要思考才能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都多少会产生变化,根据新的知识和经验,或巩固,或调整,或否定,或重建。
3.我的案例
人们可能会基于一模一样的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决定。当有机会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人们常常会问“学这东西有什么用呢?”甲很可能想都没有想过学这东西有什么用。就自顾自学去了。许多年后,他自然而然地找到了这项技能的用处,享受了其已有技能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于是,这个既有经验成为他心智的一部分。当遇到新的学习机会时,他会自然而然地采取相同的策略——管它有什么用,学了总有用处。他也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并相信技不压身的道理。乙因为不知道有什么用,决定不学。乙当然永远不会知道这东西对他究竟有什么用,因为他从未拥有过这项技能,更不可能有机会亲身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凭自己的经验能够得到的结论只能是“我没学也没什么”。也许有一天,当他因为没有学习这项技能而遇到一点尴尬的时候,可能会感叹“当初不懂事,要是学过就好了”。然而,这对他来说,仅限于感叹。再次遇到学习机会的时候,他依然会选择放弃,只不过除了“不知道学它有什么用”之外还多了个理由“现在学也来不及了”。这种拒绝学习的判断,渐渐融入他的心智,难以更易,最终,当他再次面临同样的机会时,他还会与过去一样,作出同样的选择。生活中像乙的人比较多,比像甲的人多得多。关键在于,甲和乙作出截然相反决定的理由竟然是一模一样的。
第二章 现实
1.速成绝无可能
对大多数人来说,首要要“戒躁”,才有机会“戒骄”。“戒躁”说了千百年,可我们还是很浮躁。几乎人人都想速成,连上帝都不例外。第一个原因是人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的天性。一个确定的事实是几乎每个人都有无穷无尽的欲望。第二个原因也是浮躁的根源,就是很多人不懂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的这个道理。因此,它们才那么不现实地希望找到一个方法,靠其迅速达成目标,完结任务,获得解脱。越是浮躁,就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就越是浮躁。总的来说,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无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出路肯定存在,但这出路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2.交换才是硬道理
速成不可能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字:换。“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本质上也是“换”。最初每个人都一无所有,而后通过各种手段,换取能够拥有的东西。很多人连投机取巧都不会,更谈不上努力和勤奋,致使长期得到的东西少之又少,积累聊胜于无。然而“我要”的欲望从来不回削减,只会不断增加。大多数人之所以浮躁,是因为一无积累,二无方法和经验,而情况恶劣的时候,欲望之火会烧掉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以至于占用原本可以用于努力的时间,陷入死循环。积累多的人之所以稳健,是因为他们可以把“我要”的欲望用“我有”的东西来满足。即便“我有”的暂时不够,他也能借助意见拥有的足够的努力和勤奋,假以时日,定能如愿以偿。不仅“我有”的更多,“我要”的也更容易满足,如此形成良性循环。摆脱这个死循环的方法只有一个——给我什么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
3.完美永不存在
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我们最多能做到接近完美,或者更接近完美。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刻忍耐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事情根本无法完成。生活本身就不完美。
4.未知永远存在
未知分为两种:一种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另一种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也许能够解决的。第一种未知对个人来说意义不大,第二种未知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学习的难度也在于此。“第一章的内容需要在掌握后面某一章的知识之后才能深入了解”,这几乎是所有高难知识体系的普遍特征。我们只能不断尝试着适应“在未知中不断前行”。如果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无法忍受未知的存在,也会平添无数的焦虑。焦虑是导致时间浪费,效率底下的根源之一。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是: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
5.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无论是谁本质上都无法摆脱现状——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过去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结果,而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未来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原因。没有人能够逃脱现实的束缚。
6.与时间做朋友
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如果事情是错误的,效率越高,结果越糟。如果事情是对的,效率第一点也没关系,因为做一点就收获一点,多进步一点动力就会更强一点,进而更容易的持续做下去。判断事情是否正确的核心:看它是否现实。几乎一切愚蠢的行为都自来否定现实,逃避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可能脚踏实地,避免心浮气躁,好高骛远。最好时常把自己的一些念头记下来,然后与现实对照,看它们是否与现实相符。通过不时地记录,思考和反省,你会越来越善于甄别那些不现实的念头,进而摆脱它们的影响。
第三章 管理
1.估算时间
错误估算任务所需时间,是最常见,也是最致命的错误。原因是在执行任务之前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步骤:分辨任务的属性——熟悉的还是陌生的。有些任务是你熟悉的,以前做过的。在这种情况下,正确估算完成任务需要的时间是很容易的。而有些任务是你陌生的,那么在执行过程中就必然会遭遇各种所谓的“意外”。这种“意外”是因为对任务不熟悉,它们才成了“意外”。只有完整的执行一次任务,任务的属性从陌生变成熟悉之后,才可能顺利的解决这些“意外”。要提高估算时间的能力,就要在任何事情开始之前判断其熟悉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2.及时行动
接受任务之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最好的答案是:现在就开始。拖延的人为什么不开始行动,常见原因除了错误的估算任务所需时间,心里还想着“时间还多得是”。本质原因在于恐惧——内部和外部。来自内部的恐惧在:只要开始做事,就要面临做错,做不好的风险,这原本是任何人都逃不掉的事情。患上“拖延症”的人犯了一个简单的认知性错误,即认为那些能做对做好的人都是直接做对做好的。来自外部的恐惧在于: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事实上,那些真正能够做对,做好的人,绝不会随意嘲弄打击别人,因为他们是做对过,做好过的人,他们非常清楚做对做好有多么不易。所以他们会不吝一切机会鼓励那些尝试做事情的人。有的时候,也许还没开始就发现自己已经晚了的情况下,唯一的策略依然是“现在就开始”。在起步晚了的情况下,问题不是到时候能不能做好,而是到时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3.直面困难
就算没有低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就算已经迅速开始执行任务,很多人还是没有及时完成任务。原因是效率底下,效率底下的根本原因是:回避困难。任何一个任务都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相对简单的部分和相对困难的部分。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迅速做完简单的部分,把节省出来的时间放在困难部分的处理上。任务通常因为重要而困难,也因为困难而重要。
4.关注步骤
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考虑相关的三个方面:内容(what),原因(why),方法(how)。任何任务都具备三个属性:何事(what),何因(why),何法(how)。在大多数情况下,最为关键的不是内容不是原因,而是方法。因为任务的内容与原因常常不言自明,而方法却并非垂手可得。思考方法从领悟内容入手,不停细分拆解任务,越具体越好,直至每个小任务都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这种拆解任务的方法是确定任务可执行的不可或缺的习惯,也会使一个人变得现实,踏实。既是一种习惯,也是后天可习得的技能。
5.并行串行
提高效率最直接的办法是尽量将两个任务并行,尝试把一个非机械的任务和一个机械的任务并行来完成。相对需要集中更多注意力的任务就是非机械的任务。并行两个任务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执行者足够了解这两个任务,且对自己有足够的清楚的认识,即,对执行者来说这两个任务“主动并行”的。被动发生的并行任务往往只能使效率变得更为低下。在任务太多,时间太紧的情况下,要把时间分成“时间片”。先制定一个工作列表,把任务罗列出来,然后把自己的时间切片(参考番茄工作法),然后像处理器一样处理任务。时间切片(番茄工作法)可以保持相对长时间的高效率工作。
6.感知时间
事件-时间日志。通过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记录可以调整自我对时间的感觉,在估算任何任务的工作量的时候,更容易确定“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与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
7.记录开销
感知时间的第一步就是要搞清楚自己的时间都用来做了什么。每天晚上回忆并记录当天做的事情以及时间。
8.制定预算
每天制定时间开销的习惯养成之后,要开始每天制定时间预算。把今天要做的事情列出来,你的大脑就要自动开始估算完成每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了。把每个任务标注重要和不重要。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重要的标准: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确实对达成目标有益。无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应该做;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无趣,都应该去做。养成任何一个哪怕很小的习惯都需要挣扎。然而,貌似痛苦的挣扎过程,在将来的某个时刻终将变得其乐无穷。
9.计划
“成功”就是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证明目标是否现实可行:1.已经有人做到了。2.我与那个人的差距。要确定他用多久做到的,什么方式,我和他的区别在哪,哪些是我无法超越的,我的优势,问自己更多的问题,才能确定目标是否现实并且可行。往往只有开始行动之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行动过程中,如果发现既定的目标确实是不可行,不现实的。那么半途而废不仅不意味着失败,反而意味着决策者的无比理智。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变化,应该以自身的情况分析自己究竟适合制定多久的计划。期限越短,内容越清晰,目标就越容易实现。有些时候没必要做计划。计划固然重要,行动更为重要。很多时候只要开始行动,哪怕事先没有计划,往往也会有收获。但是缺乏行动的计划肯定没有任何意义。没必要做计划的原因:1.任务其实非常简单。2.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没有能力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在最初,我们对任务连基本的认知都没有的时候,制定出来的计划往往不过是空谈。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10.列表
最方便的列表工具是纸和笔,列表也没必要工整,列表要触手可及,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如果有什么新的主意,放到下一阶段的任务列表里。也要给每个任务制定核对列表。列表开始了就执行到底。
11.流程
为常见任务制作流程,在梳理流程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的思考每个细节。
12.预演
需要执行的任务越重要,预演就越关键。只有经过大量的预演或者练习,我们才能在任务执行的过程中有出色的表现。准备充分的人,常常会有出色的表现,最终顺利完成任务,而这样的经验会使他们更加坚信提前准备的重要性。
13.验收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制定出每个预定的验收标准。在任务完成时,用验收标准对照一下,它会让我们注意到更多的细节,进行更多的思考,并不由自主地更为专注。
第四章 学习
1.效率本质
学习是人类所有能力的延伸——使人们拥有更多能力。事实上,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学习最关键的一点是: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你知道它的那一瞬间,它就改变了一切。
2.基本途径
获取更多知识几乎是开拓自身心智的唯一手段。阅读是对“体验”,“试错”,“观察”的补充。阅读也是获取知识的更重要的手段,也是相对更需要动用心智能力的手段。
3.主要手段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正确的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思考,求知的过程,某种意义上就是探求因果关系的过程。
4.经验局限
个体经验局限: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收到自我经验的局限,摆脱自我经验局限的难度有时是无穷大的,即很多时候我们根据自身经验完全无法想象他人的体验究竟是什么样的。群体的经验局限的根源是人类的寿命有限。不仅存在无法通过个体或者群体经验获得的知识,还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
5.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基础是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是人接收信息的过程,故在阅读前就肯定要有一个甄别所接收的信息是否可靠和有效的过程。大脑中存储的信息要多到一定程度才可能融会贯通。检索能力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上。写出简洁,有效,准确,朴素,具体的说明性文章的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重要位置。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机制是“选择性输入”:他们只能听到自己喜欢听的,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对抗选择性输入最好的办法就是记录下来,把那些暂时无法理解的,支持的,反对的论点观点记录下来。在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有一段时间进展缓慢,只有经历积累的过程,量变到质变的效果才会出现,才有可能突飞猛进。事实上,学习的曲线应该是一个并不规则,上下起伏,但总趋势上升的曲线。
第五章 思考
1.勤于思考
独立思考: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权威不是用来迷信的,权威在更多时候应该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辅助工具。权威不一定等于正确,就算权威正确,也只是权威表达了正确。权威只是权威,正确就是正确,它们俩什么时候都不是一回事。
2.思维陷阱
人们犯下逻辑错误的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概念不清和拒绝接受不确定性。学习任何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搞清楚它所有的基础概念。任何一个学科的所有知识,都是由这些概念一点一点搭建起来的。拒绝接受不确定性的一个根源在于害怕复杂,奢望简单。不接受或者不勇于接受不确定性,会直接导致很多认知上和逻辑上的错误。
3.因果关系
分析因果关系是我们在决定是否接受某个观点之前必做的功课。注意习惯性的拒绝思考,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或者自己被灌输的每一个念头,甄别其中的因果关系。
4.相关命题
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5.举证责任
“谁主张,谁举证”。不懂举证责任是一个思考时误入歧途的常见原因:既然你无法证明我是错的,那么我就是对的,这是一种典型的逻辑错误,即诉诸无知。
6.案例局限
某个经验在某个人身上应验了,并不意味着该经验在所有人身上都会起作用。在使用案例说明道理的时候,要时刻注意案例和结论之间的实际逻辑关系,尽量避免以偏概全。
7.对立论证
就是用同样的论据证明截然相反的论点。对立论证:应该哪一个更合理更现实就接受哪一个,而非哪一个更积极就接受哪一个。
8.张冠李戴
有时候,论点和论据之间尽管全无逻辑关系,却可以用一种显然合理的姿态绑在一起。
9.辨析感悟
反思的结果并不一定有价值,很可能顶多是感悟,不是道理。道理应该是普适的,而感悟只来自个体经验。
10.克服恐惧
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完全消除恐惧,勇气可能等于零,恐惧却永远大于零。勇气和智慧一样,是依靠积累获得的。
11.辅助工具
有些思维训练只需要更改下语言习惯。有些句式要可以回避:…难道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这个句子还有一个常见的变体:我发现...还是很有一些道理的。即便是一只坏掉不走的表,一天之中起码还能对两次呢。还有一种必须回避的句式:要是...就好了。这个句式是表达后悔情绪的,而后悔时最浪费时间的,无论如何,这种情绪都于事无补。
第六章 交流
1.学会倾听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方向的信息:回顾与预期。一旦决定倾听,就要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听者的反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说者的反应。一旦决定倾听某人的话,就要想办法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去感受说者的一切表达方式。听也是一个主动动作。
2.说与不说
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赢得尊重绝对不可能通过临时抱佛脚实现,尊重只能靠积累获得。
3.交流守则
第一个原则:有意义的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对方已经不再遵守理性讨论基本原则,就马上停止讨论,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讨论的对象。第二个原则:真理是独立存在的,它从来不回依附于任何个人或者集体。一旦有人认为自己掌握着真理,或者自己代表着真理,他就可能已经陷入了思维混乱的困境。如果我们在任何讨论中发现参与者里有自以为是者的存在,就退出讨论。第三个原则: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知识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如果一方抛出这样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是吗?”对话就应该结束了,因为他已经把自己的脑子关闭了。尽管讨论都是从交流双方的看法开始的,但讨论的最终目的是剔除看法,提取事实,把理解中不可靠的因素过滤掉。
4.正确复述
沟通过程:甲将他的想法用他的语言表达出来(编码),乙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甲的语言(解码)。不同人的编码,解码机制常常不同。每个人的编码解码机制都是依靠长期积累获得的,而且深受环境的影响。为了保证沟通顺利,往往需要一个验证机制,或者说反馈机制。例:“你的意思是...是吗?”如果对方表示没有问题,就说明讨论可以进行下去;如果对方有异议,就要等待对方的重新表述或者我们重新理解,直至没有异议。
5.勤于反思
摆脱经验主义的第一个技巧就是了解经验的局限。经验需要归纳,更需要经过演绎来论证。很多时候,不仅归纳经验需要很长时间,通过演绎论证归纳出来的经验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观察和阅读时扩充有限的自我经验的最好手段。试用类比来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读杂书也会大大提高一个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当遇到不理解的问题,遇到不确定的想法,最好马上记录下来。因为马上获得解答往往是不可能的。
第七章 应用
1.兴趣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2.方法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就是大量时间的投入。与其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
3.痛苦
人类的大脑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办法一:在面临尴尬的时候,一定要用文字图画等形式记录下来。如果不记录,遗忘肯定会发生。记录之后定期回顾,记录过的错误已经不再犯了——当然,不再犯那些错误的原因是我们在不停地提醒自己。办法二:面临尴尬的时候,尽量弱化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在做任何一种必须记住大量信息的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由衷地把这件事情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做。
4.比较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如果成功是与他人比较的话,成长则是与自己比较。后一种比较显然比前一种对个体来说意义更大。常常问自己:我做完这件事之后所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优先实施哪些无须比较就可以获得快乐和幸福的行动方案。
5.运气
我们体会的所谓的运气,只不过是因小概率事件发生而产生的感受而已。浪费时间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事物,却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失控。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6.人脉
所有的人都喜欢并重视甚至偏爱一种交换——公平交换。从整体上看,人脉当然很重要。不过,针对某个个体来说,比人脉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7.自卑
该自卑的时候自卑,才是正常的。想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健康状态,第一步就是停止嘲弄他人。另一个手段是忘记自己的优点。并且在自己的语言中,把优点和缺点这两个词换成特点。最后一个方法是适当地放纵下自己,在不伤害他人情感,减损他人利益的情况下,自卑一下,自负一下又能怎么样。承认自己是一个有缺点的人,是让心智获得解放的重要前提。
8.灵感
素材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提前确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就可能会积累很多原本想象不到的素材。灵感就算存在,也不会是平白无故出现的,肯定是有来历的。灵感的出现,只不过是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之花。李敖看书的方法:剪刀美工刀全都用到,把书分解掉,按照类似图书馆的分类分开,需要的时候,直接找到需要的资料。如果不能够有系统的扣住书里的资料,跟资料挂钩,就不算读完一本书。
9.鼓励
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鼓励身边的人是一种并不被大多数人认为重要的美德。总有些人在生活中经常被视为异类。大多数人一定要给他们眼中的异类泼冷水。泼冷水的愿望之强烈,令人无法想象。当我们不停地鼓励所有人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最终会成为一个不需要他人鼓励的人。很多人之所以做事裹足不前,浪费时间,原因就在于他们是必须获得别人的鼓励才敢于行动的人。
10.效率
没有任何机器可以一直用100%的功率运转,人也一样。任何人都不可能100%的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100%的有效率。在做时间预算的时候,一定留有空间。一方面,我们必须清楚肯定会有意外事件发生,所以要留出时间处理意外事件;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使用适当的方法休息,放松以便恢复精力,在良好的状态下做更多的事情。一个人除了工作,学习之外,一定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其他活动——要做一个正常人。所以,需要确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鱼和熊掌确实不可兼得,你必须选择,而选择意味着放弃。黄金分割率可以作为一个工具:如果你一天可以规划10个小时。如果你确定自己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就用6.18小时去工作和学习,3.82小时去享受快乐——你毕竟是一个正常人;如果你确定自己是以生活满足为导向的人,那就用6.18小时去享受快乐,3.82小时去工作和学习——你毕竟还要想办法养活自己。很多人半途而废,往往是因为把目标设定得太高,同时又对达成那么高的目标要付出的代价缺乏清楚的认识。挑一件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在一段时间里每天专注这件事情至少2小时。如果在不喜欢的事情上专注2小时很难,最初的时候,可以参考番茄工作法。
11.节奏
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生活节奏调整得慢一点。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正确的策略应该是:想法办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再确定它们是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稳步执行。例:那些通过跑步减肥而半途而废的人,最大的可能是他们在最初的时候练得太狠了,狠到任何人都坚持不下来的地步。他们一上跑步机,就把速度调到65以上,拼命跑,10分钟之内就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了。正确的减脂跑步方式应该是慢跑,到稍微气喘的时候改为快走,等气匀了再改为慢跑,这样很容易坚持到第30分钟,然后再尽量快跑,或者至少强度比前30分钟高一点,以便消耗更多脂肪。(有氧运动前30分钟消耗的主要是身体里的糖,30分钟之后消耗脂肪的比例才会大幅度提升。)
12.物极必反
绝对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因为人和人是有区别的,就好像车和车有区别一样。有的车耗油多,有的车耗油少。尽量不要减少与家人交流的时间,对一个人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因为在很极端的情况下,依然支持我们的肯定是也通常只是我们的家庭。最好不要放弃自己的社交时间,平凡的人,终究有一天需要别人的帮助,就算不需要帮助,也偶尔需要安慰,就算连安慰都不需要,也可能偶尔需要陪伴。为了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不碰壁,我们要学会不停地帮助身边的人。如果确实无法提供帮助,就要当机立断告诉他。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交质量,最好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倾注在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件事情上,哪怕只在某一个方面。
13.自我证明
证明自己是大多数人自然的愿望。证明自己本身没有任何错误,但是很多人实际上是想证明自己给别人看。你比别人强一点根本没用,真正有用的是你比别人强很多很多。想办法获得证明实在是没有意义的事情。长久的观察和思考,有益于锻炼自己心气平和的能力,反正别人如何认为,如何评价,如何议论根本没办法影响一个人所处的状态。
第八章 积累
1.坚信积累
相信积累的力量,本质上就是相信复利的力量。不要以为一年365天,每天进步一点点,最终收获的就是365点,这是莎士比亚的算法。而实际上,如若真的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下来,收获最终很可能是P(1+i)365,其值取决于每天进步的量(i)和起步时的实力(P),这是夏洛克的算法。
2.越早越好
越早开始越好的事情没几个,理财排在第一位。理财是人生最重要的技能没有之一。所谓理财就是如何有效管理现金流。理财最难的地方有两个:1.对自我的把控。2.对风险的把控。这两个都是可习得的,且习得之后不可逆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这两个都是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才能习得的技能。转移注意力是抵御诱惑的一种常用的有效手段,这其实也是后来理财成功的人常用的手段。开始学习理财,可能也是改善自制力,自控力的方法。
3.如何开始
靠省钱发财明显是不可能的。在赚钱速度很快的人中也有非常节俭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靠节俭致富的。而且过度节俭不仅会引发负面情绪,还会直接给生活质量带来负面影响,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会得到负面影响。自制力很重要,但每个人的自制力是不一样的,过分自控只能带来不舒适。一个人的自控能力是总量一定的,某些方面的高度自控,会导致在其他方面的失控。人的年纪越大,赚到的钱对生活质量的改善越小。年轻的时候,确实应该适当地享受人生,甚至应该有意培养一些高质量的生活习惯。问题在于能否清楚认识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财无非就是开源节流。相对来看,节流固然重要,开源才是正途。对年轻人来说,努力提高自己未来的营收能力才是当务之急。微博微信固然得看,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花更多时间去系统地研读正式书籍,多花时间打磨自己的劳动技能,不要只顾着升级手机系统,也要常常升级自己的大脑。选择一个自己觉得合适的比例,然后给自己设置一个机制,使自己就是不能动用存起来的钱。金额的大小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在5年之后体会一下突然可以动用一笔闲钱的机会。这段经历在未来很可能会折现成惊人的毅力。而且,来自经验的毅力更可靠。
4.躺着赚钱
1.普遍来看,普通人的赚钱能力在越来越快地提高。2.普遍来看,普通人在生活必需上的开销所占比例正在缩小。要相信第一条,所以才能坚定不移地想尽一切办法学习如何获得更强的赚钱能力;要相信第二条,所以大可不必刻意或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去换取为了的财富。这两条都笃信且践行,才能做到“别把自己的青春过的太穷。”收入分为两种:1.主动收入。2.被动收入。更多的人,不仅没有被动收入,还有很多被动支出(分期消费的负担其实挺重的)。
5.自由意志
学识使人坚毅。懂得统计概率的人不大可能去买彩票的,从心理上说不过去,这是对他们智商的侮辱。金融行业的人通常会想办法全款买房买车,不仅仅因为他们赚的比较多,更因为他对利率和理财的理解使他们无法作出分期消费的决定。每个人在各方面的学识不同,于是在各方面的坚毅程度也不同。在一个普遍认为人们其实没有选择的世界里,用以学识支持的坚毅认定其实选择是存在的,并且是可追求的。
6.生活目标
高质量生活与金钱肯定有着一定的联系。财务自由:被动收入略高于支付足够高品质的生活必需支出所需要的金额。高品质生活从停止自欺欺人开始,比如“金钱不一定带来高品质生活”。是否能拥有高品质生活与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所谓审美,不是判断哪个姑娘好看,审美实际上是一切生活选择的基础。审美认知,审美能力,大多数情况下与金钱无关,因为更多更重要的审美体系,需要的不只是某一个器官的感受,而是系统思考的能力。最终,审美意识会触及且影响一个人价值观的方方面面。
7.注重学识
要抛弃勇气,注重学识。所谓的勇敢,勇气,尤其是脱离先天条件支撑的勇敢,勇气,其实也是,更是学识与思考的表现。成功与所谓的勇气无关,靠的是足够的衡量风险与收益的能力。
8.节省与否
有一些钱是绝对不能省的,因为这种节省可能会伴随着很高的隐性成本。买书的钱不能省:一切有助于帮助自己成长的开销都不能省。买工具的钱不能省:一切工具其发明与使用的目的都是提高效率。好的工具必须买,并且要在可承受范围内买最好的。事关安全的钱不能省:在涉及安全的事情上,没有万一,因为天天都在用,所以最终结果是一定会出事(墨菲定律)。事关终极体验的钱不能省:终极体验的特点是,当前的享受不可能用未来的享受替代。比如恋爱,吃等...知识产权的钱不能省:没有什么比盗版破解版更阴暗的未来了。节省肯定没错,但节省肯定不是创造未来的主要方式。铺张浪费肯定不对,但在一些地方对自己好一点,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肯定没错。
9.人丑就要多读书
人丑就要多读书。人不丑就可以不多读书吗?人们总是有很多幻觉,或者一厢情愿。比如:长的不够帅的男生以为(其实是希望)长得帅的男生就不可能聪明;长得不够漂亮的女生认为(甚至是盼望)长得漂亮的女生根本不会做家务。所谓的聪明,虽然可能也受先天条件限制,但聪明确实是可积累,可锻炼的。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认为,用进废退的这种后天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的。有研究表明,人们的生活状态发生变化时,基因也会发生变化。研究者跟踪了30位患有前列腺癌的男性在3个月内的生活状态变化,包括更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度运动,舒缓压力,这些行为不仅使他们体重下降,血压降低,甚至引发了基因的变化——约500个基因发生了变化,包括48个启动,453个关闭。
10.被动支出
所谓的被动支出,是指“你还没做什么,但你的钱已经被花掉了”。通货膨胀是最可怕的被动支出,利息对借款者来说也是可怕的被动支出,生活必需品开支其实是一种被动支出。关于第一项通货膨胀,因为普通人暂时无能为力,所以就不要在它的身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了,连烦心都没必要。关于第二项利息,对绝大多数的年轻人来说需要注意的只有一条:尽量只为生产借钱,不要为消费借钱。第三项生活必需品支出,在今天这个世界上,竟然要连上网费都省下,那跟原始人有什么区别。过分约束自己,其实并不是一个优势策略,尤其是考虑到终极体验的不可替代性的时候。只需要甄别“必需”和“必虚”的区别就可以了。只有养成积累的习惯,无论在哪方面,才是抵消被动支出的最有效手段。
11.认识周期
不深入了解周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判断。一个上升趋势要加上一个下降趋势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周期。实际上,真正的趋势常常需要在多个周期之后才能真正展现。
12.性格养成
一个人的性格是由他的价值观决定的。所谓的价值观,其实就是一个人分辨好坏的思维体系。价值观影响选择,选择影响行动,行动构成命运。虽然环境对于性格养成的影响很大,但实际上一个人的性格可以脱离环境的影响,至少部分脱离。什么影响价值观:学识。一个人的性格是长期自我选择积累的结果。
13.别做险盲
第一,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第二,一旦未知存在,就有风险存在。第三,衡量风险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是赌注的大小。第四,抗风险能力的高低本质上就是总赌本的大小。赌注相对大的时候,智力会急剧下降。所以要有积蓄,否则真的会在某一瞬间突然变傻。永远不要ALL IN。第五,冒险没问题,但尽量不要被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