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

##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

### 第〇章 困境

我们总会遇到“拖延症”的困扰,就比如说开我始写这篇读书笔记就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拖延才开始下定决心开始写。

书中的第一节生动的描写的拖延症患者的日常,我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闲杂事情需要处理,以至于主线任务不断的被拖延,直至“死线”的降临……

【对于有“死线”的任务还好,我们一般还能在“死线”的威慑下完成任务。对于那些没有“死线”的任务大都夭折了吧?】

由于“死线”的不断迫近,我们会越来越感受到“时间不够了”所带来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我们越发焦虑,我们自身充满矛盾,做出各种愚蠢的,甚至匪夷所思的事情。

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这条经验与我们的日常经验向左,可却是事实。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我们必须开启心智,看清楚、想明白: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拖延症患者之所以拖延,并不是他们没有规划好时间,而是他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大脑。那些让拖延症患者管理时间自己的时间的方法大都是失效的。即便把他们定在那里,他们的“注意力”并没有留在那里。所以,提升自己的心智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 第一章 醒悟

1. 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大脑。

开启心智,提升自己的“元认知(以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思考结果作为思考对象的进行思考的能力)”能力。

【元认知能力是可以锻炼的,可以像训练我们的肌肉一样进行“刻意练习”。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后,我们的大脑可以像训练肌肉一样产生物理变化:大脑皮层会生长出更多的沟回。——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我们甚至可以思考我们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确实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

要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不要让自己“跟着感觉走”,成为大脑的奴隶,而是要翻身成为大脑的主人。

【然而“跟着感觉走”这句话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居然是主流思考方式,特别是遇到困难的选择时不去权衡利弊,只凭感觉……其实我们“原始大脑”(特指还未开启心智、未经过元认知训练的大脑)的比猴子强不了多少。】

2. 心智是指一个人的所有知识和经验的总和,当然也包括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

心智一旦开启就会不断的累积和变化,根据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巩固、调整、变化,甚至否定和重建。心智这东西“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有些人“开窍”变成了“超人(over man)”,有些人“开窍”变成了猴子。

【所以,心智需要一个正确的开启方式。那么怎样在开启心智的同时保持正确的姿势呢?

心智的开启不是起啤酒瓶盖,咔一下就OK了;开启心智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心智成长的旅程,是《少有人走的路》。陪伴心智一起成长还有我们的元认知能力,我认为元认知能力会一直小心翼翼的守护我们的心智,不让他误入歧途。那些“开窍”后变成猴子的人,是由于没有启用元认知能力对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思考结果的合理性进行思考和辨别,导致心智的退化。】

3. 人们可能基于一模一样的原因做出截然相反的决定。

比如学习某项“不知道有什么用”的技能,甲:“反正不知道有什么用,学了再说,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 乙:“都不知道有什么用,学了也用不上,学他干啥?”

甲学完之后,某天忽然就用到了这项技能,感受到学习这项技能带来的好处,于是这个经历成为了他的心智的一部分,下次遇到学习的机会时会毫不犹豫的去学习。

乙没有学习这项技能,某天需要用到这些技能时他会感慨:要是当初学一下就好了。但他只会感慨一下就完事了;由于乙没有感受到学习带来的额外好处,当天再次遇到同样的学习机会时他会有多了一个理由:现在学习也来不及了。

心智成熟的人即便没有“甲”的经历,仅凭自己的心智就能判断出“技多不压身”这个道理是正确的,无论这句话是谁说的。

【再比如说:中学物理中的“电路”,现在你能想象出除了应付考试和成为电工之外,它有什么用么?

我的体验: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对于编程有极大的帮助,因为程序的最底层就是电路。所以他们的逻辑有很强的相关性!

我第一遍阅读此书后,就开始学习双拼输入和练习盲打,所以才有的这篇文章。我为什么不学五笔呢?因为移动端暂无好用的五笔输入法呀~提升移动端的输入速度也是同样重要的! 】

### 第二章 现实

1. 速成绝无可能,可我们总是期望速成。

即便上帝也是六天创世,然后就睡大觉去了。【盘古也是一斧子就开天辟地了呢。】

期望速成的心态让我们显得很“浮躁”,原因大概有二:

**第一是人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的天性,最好是不劳而获,实在不行少劳多获也成**。所以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以下这种心态:相对于成功失败,最重要的是“马上知道结果如何”。如果收获可能性很大,最好马上看到结果;如果收获可能性很小,最好马上知道结果。

**第二个原因,也是我们”浮躁“的根源,就是很多人不懂“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这个道理**。因此他们总是期望能找到一个速成的方法,希望自己可以早日达成目标、完成任务、“获得解脱”。

一方面是自己无限的欲望,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己的满意度不断的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的期望速成的根源。出路肯定存在,但这出路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有办法一蹴而就。

统计显示: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我们并不孤单。

【我们无法速成,无法通过短短几个月就可以达到别人好几年练习的水平。

我又想起了那款游戏《EVE》,这款游戏里面的技能级别是按时间学习的,一个需要15天学完的技能无法用14天学完,学全所以专业的所有技能需要十五年以上……这种玩法让我总是焦急,可是再焦急也是无济于事,因为有些阶段就是无法逾越的,持续的焦躁让我错过了很多其它的玩法。最重要的是,这游戏中所有的玩家都是这么“学”过来的啊!】

2. 速成不可能,那我们怎么办呢?答案是“换”。

最初我们什么都没有,而后我们通过各种手段,或努力、或投机,或勤奋、或取巧,换取能够拥有的东西——无论手段如何。

即便我们什么都没有,至少我们还有时间,还有精力。先不要想那些自己换不到的东西,从自己可以换到的东西一点点的换,一点点的去“积累”自己拥有的,自己拥有的越多,能换到的东西就会越多,从而进入良性循环。万不可被自己无限膨胀的欲望所吞噬,让自己在焦虑和浮躁中无所积累。

【记得以前有一段时间自己总是对着自己非常想要的东西发呆,去了解它所有的资料参数,可确很少想自己要怎样去做才能得到它。结果就是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得到它,而我毫无意义的在这样东西上浪费了大量的注意力。真是坑啊!

人都有欲望,要让欲望引领(或者说是“引诱”)我们前进;不要被欲望控制,最后无所积累“欲火焚身”。】

3. 在现实中,“完美”是不存在的。

我们只能竭尽所能去一点点的接近完美,没有人可以“一下子”就把一件事做的“完美”。任何几近完美的作品都是经过时间和心血打磨而成的。即便是花费无数的时间和心血,我们最终能达成的也就是“几近完美”而已。

【完美的心态是:承认并接受当下的不完美,并不断的去努力使之达到完美。】

4. 未知永远存在,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接受一定程度的未知。

问题用两种,一种是我们有生之年解决不了的,这种问题就别去想了,浪费大量注意力却没有任何回报,只有满满的挫败感。另一种是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这种问题可以先记录下来,等一等,等我们的心智成长到某一时刻就会想通了。我们必须接受这个现实——未知永远存在。而后,我们只能尝试着去适应“在未知中不断前行”。

遇到的问题可以不立刻解决,但一定要记录下来,随着自己的心智不断成长,或者是某种机缘巧合下,问题就解决了~解决问题的同时,自己又获得了新的成长。

5. 现状是无法摆脱的,你不可能立即就能摆脱现状。

大多数人工作的态度都是“骑驴找马”,他们总是有一个迟早都要去从事的“梦想”工作。由于从事“梦想”工作的代价极其高昂,使他们望而却步;与此同时,他们又不满意现在的工作,使他在当下的这份工作上也是无所积累。结果可想而知。更何况那个所谓的“梦想”很可能是外部环境灌输给我们的,并不是我们真正的兴趣。

【梦想是必须要有的,但需要确认这个梦想是否“靠谱”,是不是自己凭空臆想出来的?

看看自己在当下能为你的梦想做些什么,是不是只是拿着梦想当作借口来逃避现实?

任何行业都是有进入的门槛的,都需要积累经验,如果你没有为你的“梦想”工作准备好足够长的腿,在机会降临的那天你就只能爬着进去了——如果你还想进去的话。】

6. 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很简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怎样判断做的事情是否正确呢?核心方法只有一个:看它是否现实。几乎所有愚蠢的决定都来自于否定现实,只有正视并接受现实,才可能真正脚踏实地,避免心浮气躁、好高骛远。接受现实也许痛苦,但要醒悟,没有其它办法。

时间是现实的人的朋友,是不现实的人的敌人。时间不是故意要这样做的,只不过事实如此。

【一个人所能拥有多少财富取决于他自己的能力——《投资哲学》大概这样说的。

只要不断的积累自己的能力,才可能拥有更多的财富。反之我们不去积累自己的能力,即便有天降横财,也会坐吃山空。】

### 第三章 管理

1. 人们总是错误的估算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因为完成任务时总是会遇到“意外”。即便估算时间时考虑到“意外”,也无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 侯世达法则:完成一个任务实际所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定制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估算执行任务的时间时,需要先确定任务的属性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对于熟悉的任务我们估算的时间相对准确些,因为我们了解所有的步骤和流程;对于陌生的任务我们遇到的意外会多一些,估算时间的误差就会大很多,陌生任务中的那些“意外”其中绝大多数是必须经历的,只不过我们没有做过不知道罢了。现实中我们的任务一般都是一半熟悉一半陌生的混合型,陌生那一半的多少会影响我们估算任务的准确性。

对于学习任务来说,陌生的那一半肯定是占大半的,所以我们往往低估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时间。我们在学习中会不断遭遇“意外”,导致我们信心不断受到打击,坚持不住就会放弃。可事实是,我们遭遇的那些“意外”所有学习的人都会经历一遍才会了解,那些总是被意外卡住的人永远不会了解学习这个任务的全貌,下次定制学习计划时依然会被“意外”卡住。其实这些“意外”其实是所有学习者必经之路。

估算时间前,先判断其熟悉或陌生的程度,再据此估算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通常情况下,“反正比一般人想的长多了”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假设。

2. 接到任务后“立刻开始”,别管什么最后期限万一做不完、做不好该怎么办,直接着手先干起来就好,到时候能干多少就干多少,能做多好。

不要去在意别人的嘲弄,事实上,真正做事的人是不会嘲弄他人做事的,因为他们作对过,知道把一件事作对是多么的不容易。没有人能从一开始就作对、做好。所有作对做好的人都是一路磕磕绊绊走过来的,这是生活的常态。那些动辄就给出负面评价的人,他们和正经做事的人深处不一样的世界,这也是生活常态。

只要接到任务,时间就会加速流逝,“死线”会加速向我们扑来!所以别想什么“做不完”、“做不好”和“别人的嘲笑”啦,“现在就开始做”才是做完和做好的基础呀!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现问题。这是现实。无论任何人,无论任何事。如果在做事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问题,那肯定不是在做事,那是在做梦。

做事情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困难,事情越有价值,困难就越具规模。遇到困难的时候,心平气和的面对就好,因为这只不过是生活的常态。

【其实现在在赶工的项目之前也是一拖再拖,其实本不至于现在这样子的手忙脚乱,可是即便现在是感觉时间真的不够了,还是有些拖拖拉拉的不想做。就是因为怕做错……可是就在今天,项目中的一大半逻辑被整体推翻了,都需要重新梳理!可是心中却没有了焦躁,反而释然了。做事情总会遇到各种问题、各种做错、各种被否定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常态,这些都是事实。确实是有些人能从容淡定而且迅速的把事情做完做好,可是要知道,他也是磕磕绊绊走到今天的。那些“从容淡定而且迅速”的就能做完做好的事情肯定是自己做过N次的事情了,做这些事情对于我们的个人能力成长有限(其实根本就不会有成长)。】

3. 任何一个任务都可以划分为两部分:简单的和困难的。正常的逻辑是迅速做完简单的,流出充足的时间去解决困难的。可是大多数人却是用大把时间去处理简单的,对于困难的部分“掩耳盗铃”视而不见,暗暗的期待困难自动消失。

【“麻烦守恒定律”接着说到:“然而困难并不会自动消失,他和麻烦一样是守恒的。”

任何任务的绝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无趣的,所谓有创意的部分可能连1%都不到。即便游戏中的任务也是一样,我们辛辛苦苦99%的时间重复的“劳作”,只是为了能在特定的场景下牛逼那么一下而已。】

4. 开始做任务之前需要“三思而行”,做任何事情事情需要考虑三个方面:内容(What)、原因(Why)、方法(How)。任何事情起码具备三个属性:何事(What)、何因(Why)、何法(How)。这三个方面其中“方法”最重要,因为我的接到任务时,内容和原因都是确定的(自少表面上看时如此),需要思考的就剩下方法了。当然,思考方法需要从领悟内容入手,不停的细分、拆解任务,而且越具体越好,直至每一个小任务的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这也是一个项目管理者的必备能力,我们要做自己的项目主管。

【我并没有过拆分项目的经验,也没有过拆分任务的经验,大都只是凭着感觉走——虽然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就知道了这个概念。对于工作上的任务还好,因为我们必须去干,只是无法估算准确估算时间,但迫于压力即便加班也要做完。可是对于自己的任务如果不定制计划的话最终就会导致放弃。

人类做一件事情其实是靠大脑中的“奖励”机制才有的动力,无论这“奖励”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我们知道这个道理“把一个大目标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这里面的运作原理就是增加我们完成这件任务路程上的“奖励补给站”,以保持下一段路程前行的动力,以便最终到达终点。

可是我之前也懂这个道理,确实用起来没有什么效果,原因有二:

① 任务拆分的不够细,导致那个“小目标”也很达成。那么究竟需要拆分到多细呢?“越细越好”显然不是一个靠谱的答案。我觉得应该是十天以内的一个“小目标”,一百天以内的一个“中目标”。当然,这个目标肯定是要微调的,因为执行任务的时总会遇到问题;可是如果调整过大,那就是自己拆分任务拆分的不够好——没有人一开始就可以做的很好。

② 有了“小目标”还不行,必须还要有达成这个小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每天需要做什么才能在十天达到这个小目标呢?如果这个问题没有想好,那么目标拆分的再细也是无济于事。所以,必须把任务细化到“每天需要花多少时间来做什么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的把计划执行下去。

这么做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增加自己对自己人生的掌控能力(或许只是“感觉”?)】

5. 当我们把一个或N个大任务拆分成一堆小任务后,会发现我们每天需要处理的任务超级多,他们类型不同,目标不同,执行方案不同,所以他们之间就有了组合优化的空间。比如可以任务分为机械重复类和非机械重复类的:跑步时听书、坐车时背单词等。我们进行主动并行任务时,一定对任务足够的了解(至少需要保证不是陌生任务),不然反而会降低效率。

【我认为还需要把任务按“需要注意力的”和“不需要注意力的”进行分类比较科学,这样的话我就知道微信QQ是否可以和某些任务并行了。】

可是现实是我们的任务总是被“强迫”被动并行,比如做A任务的同时B任务需要你处理,可是AB任务都需要集中注意力进行处理,这种被动并行会极大的降低我们的效率。

我们需要主动的去减少这种被动并行,比如说工作时间的微信QQ微博等,都极大的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如果AB任务都是工作中的任务,那我们需要利用“分时处理”的方案:把自己的时间切成“时间片段”,每个“时间片段”只处理一件事情,其它的事情顺延到下一个“时间片段”进行处理。一般一个时间片20-30分钟比较合适。

【即便如此,有时我们也会被紧急事件打断工作,这是需要立即进行当前任务的上下文的节点和内容的记录和存档,使自己过一段时间继续该任务时可以迅速的恢复状态。】

6. 感知时间的流逝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也可以说是把时间当做朋友的基础。锻炼这种能力的方法也很简单:记账——时间花销的账。

【不要迷信什么APP了,拿起纸和笔记录吧,有些过程是无法逾越的。况且真心没有好用的APP呀~】

7. 干想是没有用的,赶紧记起来才是最紧要的。开始尝试记录吧。

【由于时间非常的零碎,以至于根本无法记录~然后我又用上了番茄时钟,可是干的最起劲的时候番茄时钟响了,于是开心的去休息了……然后再回来开始的时候还需要重新梳理一下头绪,果然很坑。也许番茄时钟比较适合重复行比较高的枯燥工作,不适合需要持续深入思考类型的工作。所以需要有选择使用番茄时钟。】

8. 有了清晰的时间记录后,我们就可以大概的感觉到时间都花到哪里去了。接下来可以每天早上先进行一天的任务规划,先从简单的做起:把任务分为“真正重要的”和不重要的。要把时间花在刀刃上!

判断一件任务是否真正重要只有一个标准:这件任务的完成是否确实对目标达成有益。

真正重要的事情肯定不会是有趣的事情,有趣的事情大都不重要。我们都是拥有七情六欲的人,哪怕养成一个很小的习惯都需要挣扎一番。开始挣扎吧少年。

9. 定制计划注意事项:

①所有最终执行到底的计划,都是目标现实可行。目标是不现实的那么即便是坚持到底也只能是失败。可现实是我们往往需要开始做的之后才会知道那个目标是不是现实可行的 ,当确定目标不可实现后,立即调整或改变计划,或干脆放弃计划才是明智之举。

②定制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先从一周开始,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定制和完成一周的计划都很难。

③计划固然重要,行动更为重要。有些事情是没有必要定制计划的:一是任务非常简单;二是初始状态下我们并没有能力定制合理有效的计划。所以有些事情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立刻去做并一直做下去就好了。

10. 列表从来就是最有效的组织工具之一,所以定制列表极为重要。人的大脑总是会健忘的,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列表制作注意事项:

①制作列表最方便的工具是纸和笔;

②列表没有必要工整,因为理论上来说列表都是一次性的;

③列表形式根据环境的不同可以变化,但一定要触手可及;

④我们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真正重要就已经很难了,再去判断一件事是“重要又紧急”还是“重要但不紧急”几乎不太可能,因为所有事情都“显得很紧急”,所以重要的事情永远只有一个;

⑤在执行列表的过程中如果有了新鲜主意,不要修改当前的列表,把新主意放到“下一个列表”中。

⑥给每个任务定制核对列表,以避免“我们觉得已经完成其实并未完成,最后不得不返工”的情况。如果一个任务无法为其定制核对列表,那么就需要反思一下这个任务的可行性了。列表一旦定制就必须执行到底,中途总是改变放向的人是无法抵达终点的。

【有一本书叫《清单革命》,对此有详细的叙述。】

11. 我们工作中会遇到大量重复的工作,为重复的工作定制流程,可以大大提升我们的效率,同时降低错误的几率。

【我们需要把一个重复的让我从头到尾做一遍,然后把其中每一个步骤记录下来,这就是一个流程的雏形;然后我们需要不断细化这个流程,细化到每一个小小的细节,去思考那些地方容易出错,应该怎么预防;最后我们每次执行这个任务的时候都按这个流程去走,出现问题后,及时修正我们的流程。例如打电话的流程:

①准备通话中需要沟通的一切内容,做好检查,放在手边,同时备好纸和笔;

②如果构成内容量比较多,最好事先准备好一份电子文档,在沟通的时候进行更新,沟通完毕后发给对方留着备忘;

③确定对方最可能方便接电话的时间(如果无法确定先发短信进行询问,发短信进行询问时,需要说明需要沟通的事件。);

④如果对方没有接听电话,一定要记录备忘,同时把想要说明的事情记入备忘。

⑤电话拨打完成后,把沟通的信息进行整理成电子表格,方便后期核对。

……】

12. 流程定制后需要进行预演,以便测试自己定制的流程有没有bug,有没有例外情况。比如写程序的时候,我们这也行我们需要先把大概的逻辑在自己的大脑中跑通后,才开始写代码,这样我们,敲出的代码才会很少出现致命的逻辑错误,甚至有一些牛b人写一两千行代码代码都不会出现一个bug。

【其实我做的交互原型图就是对用户操作逻辑的一种“预演”,我要不断的去预演用户可能出现的任何操作,穷尽所有的可能出现的情况,对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处理,这样的交互原型图才是可用的交互原型图。

一个精彩的演讲需要提前准备很长时间,这个准备中需要预演讲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演讲之前的紧张,大都因为准备不足;可是即便准备充足,我们依然还会恐惧和紧张,这就没有办法了,我们只能去习惯它适应它。】

13. 每一个小任务和大任务都需要一个验收机制,这个验收机制其实就是之前的核对清单。这个验收机制对于我们完成任务有两个好处:一是为我们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反馈机制;二是确保我们任务的“真正完成”以避免返工。

对于团队而言验收机制非常重要,它可以确保团队中每个成员的任务完成,同时为团队成员建立一个反馈机制。如果团队没有一个有效的验收机制那么团队完成任务的质量将无法保证。

### 第四章 学习

1. 学习着重要的起点是起码先学会一种技能。无论这个技能有多简单、多普通,一旦学会了这项技能,那么学会这项技能带来的好处就是不可逆的。他会改变你的人生,甚至获得重生。有了一次重生的体验后,学习就会从痛苦的事而变成愉快的事,甚至根本就停不下来。

所以千万不要拒绝学习。

2. 学习的基本途径大概有:试错、观察和阅读三种,其中对于现带代人来说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阅读。

【严格一点说应该是“有目的有系统的阅读”。在网络中碎片化阅读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其实对我们的学习并没有太多的帮助,或者说除了浪费注意力之外根本没有任何帮助。就比如说有很多鸡汤文的底层价值观甚至是让我们放弃努力学习,你说读这些坑爹的鸡汤文对于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好处?更不用说那些搞笑段子和八卦了。】

3. 可是通过阅读得到的可能只是信息并不是知识,知识是需要我们通过思考才能得到的。但是思考并不能总是获得知识,只有进行“正确的思考”才能获得知识。“开启心智”和“正确的思考”对于我们的学习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习得这两种能力那么也很难进入深入高效的学习状态。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思考”呢?正确的思考方法就是使用“科学方法论”去思考问题。】

4. 我们“过往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新的知识即是最大的障碍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最大的障碍意思是:很多知识和我们现有的经验是相悖的,跨越这个门槛相当难,但是一旦跨过你就来到了新世界。说他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因为我们必须用现有的经验去类比和理解我们“通过体验无法获得的知识”。

5. 从我们离开学校的那一刻开始,我们想获得新的知识就只能自学(在学校里面就会自学的人,他们看起来既不勤奋也不努力,但是他们总能出色的完成考试)。

①自学的基础是“阅读理解能力”。从最开始的甄别信息的可靠性到信息的归类存档,之后在某一天使用该信息的时候进行检索——这种能力当然不是想当然就能获得的,必须经过长久的积累和练习。

②写作能力对我们的自学至关重要。绝大多数时间,在我们进行阅读的时候,我们以为理解了、想清楚了,可是一旦落笔让我们把所想的和所理解的内容写出来,就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根本就是混乱不堪的,根本无从下笔。这就是记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③然后就是实践。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转化为价值的根本。许多知识是需要不断的去使用才能最终学会的;还有许多知识即便学会了,可你不去使用那么和没学一样。

④再次就是需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之前有说过,有很多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这类知识很容易就会被我们的“选择性输入”过滤掉,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和“选择性输入”进行对抗。对抗“选择性输入”最好的工具是纸和笔。用纸和笔,把自己暂时不理解的、支持的、反对的和无所谓的记录下来。对于无法理解的写下当时的疑惑所在,对于支持的和反对的写下几个实例和原由,甚至对于那些无所谓的也要记录其原因。每过一段时间就进行整理一次,这就是对知识的反刍。

⑤最后需要充分了解学习的进程。学习的进展并不是线性的,也不是阶梯性的。而是上下波动,整体向上的一个过程。

【学习的过程有点像往一个球形的烧瓶里灌水。假设灌水的速度是一定的,那么刚开始的时候水位上涨的速度会很快;随后水位的上涨越来越慢;直到水位超过烧瓶最粗的那部分的时候,水位上涨的速度又逐渐开始变快,越来越快。从这个角度来看,“瓶颈期”更贴切的说法应该是“瓶肚期”,哈哈~】

### 第五章:思考

1. 勤于思考

**有脑子不用等于没脑子。** 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这个结论有多少有道理的地方。

独立思考的第一个敌人就是“迷信权威”。我们从小基本上就是被“权威”教育下长大的,老师、家长、领导、长辈……和各种专家无时无刻全方位360度无死角给我们灌输各种真假难辨的“概念”。甚至说看看综艺节目都躲不过被各种三观不良的观念洗脑。所以说,必须用脑子独立思考来甄别我们被灌输的每个概念:不管这个结论是不是来自于权威,也不要管之前的 N 个结论是否正确,单独对每个结论进行独立的思考。

“独立思考的人”和“从不思考的人”深处在不同的世界。

【“先入为主”也是我们必须提防的陷阱~】

2. 思维陷阱

**①概念不清**

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充满了困难。我们需要时刻不停的修订和增补一些必要的(或者是暂时必要的)概念,证伪那些错误的、不必要的概念,就是能把这个世界看的更清楚。学习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高清楚它所有的基础概念。思考前把概念理解透彻。思考问题的时候如果连基础概念都搞不清楚,那么得出的结论估计也没啥可用性。搞清楚所有的概念是正确思考的基础。

**②接受不确定性**

未知永远存在,未来永远充满不确定性,过去的经验未必适用于未来。

**③因果关系**

- 基础

分析因果关系是我们再决定接受一个观念之前必做的功课:A不一定是B的理由,A不一定是B唯一的理由,A不一定是B最重要的理由……当然,也可能是AB互为因果。除此之外,也需要接受“暂时无法确认因果关系”的情况。环境会“非常智能地”对深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做出与其相应的反馈——大多数人都没有仔细想过这件事。我们其实是在自己影响,甚至是塑造自己周围的环境。于此同时,周围的环境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自己。如果我们积极的去影响,就会形成正循环;如果我们消极的去影响,那就是负循环。

要做一个用“心”的人,用“心”做事,因为这个世界也是有“心”的。

【这个“心”指的是脑子。】

- 双盲测试

双盲测试是现代医学检验一种治疗方案是否有效的方法。我们在平时可能没有多大机会用到,但这种思考模式可以让我们审视一个被宣传“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否真的行之有效。

- 自证预言

我们相信什么事情会发生(一般都是不好的事情),结果因为我们的相信,凭空多出来一个原因导致这件事情真的发生了!

【当然,这个预言事件情肯定是人力可以影响到的事件。好事也有,比如安慰剂:哈利波特忽悠他哥们的那瓶幸运药水……(他哥们的名字我忘了(╯‵□′)╯︵┻━┻)】

- 小结

只是知道以上这些“道理”其实没啥用的,关键是使用这些方法进行思考。思考我们自己的和被灌输的每一个概念、每一个观点中的因果关系。不断的锻炼自己的思维,用不了多久就会发现自己的思维“独立”了,自己的甄别能力突飞猛进。

**④ 逆命题**

> 四种命题及其关系:

> 原命题:若p,则q;

> 它的逆命题:若q,则p;

> 它的否命题:若¬p,则¬q;

> 它的逆否命题:若¬q,则¬p;

> 原命题为真,其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其否命题不一定为真,其逆否命题一定为真。(符号“¬”指“非”。)

原命题:吸烟的人都很酷;

逆命题:很酷的人都吸烟;

否命题:不吸烟的人都不酷;

逆否命题:不酷的人都不吸烟。

【此处好难理解呀!请忽略事实,只进行逻辑层面的思考:

- 所有吸烟的人都很酷,

- 很酷的人有可能不吸烟,

- 不吸烟也有可能很酷,

- 不酷的人肯定是不吸烟的,因为吸烟的都变酷了。

练习一下:

原命题:使用了A方法可以让学习成绩提高;

逆命题:学习成绩提高是因为使用A方法(也有可能使用了B方法);

否命题:不使用A方法学习成绩就不会提高(B方法也有效呢);

逆否命题:学习成绩未提高,肯定未使用A方法(未使用任何方法,包括A方法)。】

首先原命题必须为真,那么接下来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的推导才会有意义,如果原命题不确定为真,那么推导就没什么意义!甚至要小心那些使用逆命题和否命题去原命题的言论。

**⑤举证责任**

谁主张谁举证。

反例一:如果你无法证明A是错的,那么A就是对的。

反例二:如果你无法证明学习方法A是无效的,那么学习方法A就是有效的。

有点像使用逆命题或否命题去证明原命题为真的感觉,但还是有区别。

【如果遇到这种思维不清楚的人,也就没有和他辩论下去的必要了。继续讨论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⑥案例局限**

个案并没有适普性,甚至很大量的案例也会由于样本结构的单一化导致得出错误结论。最典型案例的就是“美国大选预测”。

之前提到的“双盲测试”其实全称是“大样本双盲测试”,也就是说必须要有足够多的样本才能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

【想到一个笑话:有一个人发明了一种药,声称吃了100%生男孩!先吃药,生了男孩之后再给钱。于是他就每天赚着生了男孩的那一半家庭的药钱,而且名声还越来越响~

那些“老中医”、“半仙”、“偏方”什么的,都可理解为案例局限和样本偏差。】

**⑦对立论证**

用同样的论据证明截然相反的论点。

生活中我们会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会有不同:“同样的现象,截然相反的解释。”当同样的现象有有截然相反的解释的时候,应该是哪个更合理、更现实就接受哪个。

比如说都要领导的缺点:有的人会抱怨,然后把老板的缺点当成自己偷懒的借口;有的人会想到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只不过是平时我们没有什么机会看到而已,不幸的的老板只不过成为了我们共同发现缺点的靶子,能解决就解决,不能解决就安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实在忍不了就平静地离开。

**⑧张冠李戴**

有时候,论据和论点之间全无逻辑关系,却能以一种“显然合理”的姿态绑在一起——而且还有一大批人特别热衷于这么干,因为他们发现这样张冠李戴、胡搅蛮缠竟然非常有效!

【即便结论正确,如果论证方式不符合逻辑也不接受。驳斥这种张冠李戴的论据无效时,他们还会用正确的结论来反证论据有效,也许还会诉诸道德与情感。所以不要和他们讨论。免得惹人厌——他们是分不清这个人的观点和这个人有什么不同的。】

**⑨感悟与道理**

当一个人讲述他所总结的经验时,我们要知道,这些“经验”可能只是没有适普性的感悟,而并非适普性很好的“道理”。

【忽然想起那些鄙视“大道理”的人了,无论感悟还是道理,在他们那里都是“没用的大道理”。他们拒绝被这些“大道理”洗脑,然而事实是他们根本没有分别哪些是有效可行的中“真道理”罢了,索性拒绝全部。或者说,他们只是想听他们想听的道理罢了,比如如何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等等。】

成功学并不可信,也没啥用。相比之下失败学倒是值得研究,研究别人踩过的雷,掉进的坑,然后自己绕着走。

只有经过自己仔细的分辨,成功者的宝贵经验才是无价的。一方面多花心思仔细分辨,一方面多花时间了解自己,以便能避免“一概而论”、“生搬硬套”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⑩克服恐惧**

恐惧和懦弱是我们的天性,人不可能消除自己恐惧。我们只能正视自己的恐惧,然后分析我们的恐惧,积累自己的勇气,让自己变得强大。

【人们害怕死亡这件事也许只是古老的基因遗传吧?基因使命是让自己不断的延续下去,基因是惧怕死亡的,所以我们是惧怕死亡的。这个想法好清新呀~

正视自己的恐惧,这可能比正视死亡还要难。《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死里逃生,被“巴斯维尔猎犬”吓得浑身颤抖不已,然后居然兴奋的开始分析自己恐惧了……】

当然,作者说的并不是我们懦弱会被“霸凌”之类的,而是说自己恐惧的时候也需要保持理性的思考。恐惧和懦弱不能帮我们解决任何问题,所以我们需要累积自己的勇气来打到他。如何积累自己的勇气呢,就是让自己变强呗。

【健脑+健身广告:学习是为了可以平心静气和SB说话,锻炼是为了SB能好好和你说话。】

**⑩+①辅助工具**

【发现没有“圈十一”这个符号的我眼泪掉下来~】

最简单的辅助工具,同时也是最有效的辅助工具就是我们的语言。刻意的去多使用那些有利于我们有效思考的句式,禁用那些不利于我们有效思考的句式。

> 禁用句式:

……本来(原本)就是嘛。

要是……就好了。

等我……我就……

……难道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么?

> 推荐句式:

事实上…….

……是一回事,而……是另外一回事。

……和……根本不是一回事。

……不一定……

……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

……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行(解释)。

……看起来像…… ,可是……

…… 。可事实远比看起来的更为复杂(简单)。

…… 。然而(这个论断)反过来(陈述)却不一定成立。

……其实很可能与……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和……不一定是单纯的因果关系,也可能是互为因果。

……和……之间的比较也许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

……有一个通常被忽略的前提。

……尽管听起来很有道理,然而却完全不现实。

……也许会有人说…… ,但这种质疑却……

**要是我不浪费那么多的时间就好了。**

### 第六章:沟通

1. 学会倾听

倾听的第一个敌人就“走神”。其实那些被遗漏的信息在大脑里根本就没有存在过,所以大脑根本就发现不了自己遗漏过什么。继而继续更长时间的走神,直至漏掉重要信息自己还发现不了。

倾听的第二个敌人就是“过早反驳”。过早的反驳会打乱说者的逻辑,同时让自己获得一种自己很牛逼、对方言论不堪一击的幻觉。然后就是打断说者说话会浪费双方的时间。最后,过早反驳会让自己进入到排斥信息的状态,降低信息接收效率。

**提升倾听质量的方法:**

- 锻炼大脑的自动拼接能力。

主要的方法就是学习“判定类知识”,为大脑编织一张有效的滤网,去辨别哪些概念是有效的。

【今天听到一个实验,吧两只猫关分别进笼子里面,在食盆上通电,猫吃食的时候就会被电(可怜的猫)。不同的是,A 猫的食盆始终通电,B 猫的食盆有时通电有时不通电。这样过了45天,他们解刨两只猫(可怜的猫),发现 B 猫得了胃溃疡。于是得出结论:“ 猫由于不确定的电击承受了更大的压力而得了胃溃疡,所以压力有害健康。”

我们不知道猫咪的思考方式,也无法通过沟通了解猫咪的感受,你咋知道 B 猫的压力很大呢?得出的结论难道不因该是:“猫在进食过程中遭受不规律电击,会导致猫咪得胃溃疡”么?和压力有啥关系?】

判定类知识是指能用来判定一个概念是否有效的知识。

那么哪些知识属于判定类知识呢?作者说“双盲测试”算一个。作者在其它的地方总是提起“概率论”,也算一个。上文中括号里面是使用了第五章思考中提到的那些推荐经常使用的句式套用一轮,自然就发现漏洞了。那些需要经常使用的句式,应该也属于判定类的知识。

那么提升这个“拼接能力”对于倾听有什么卵用呢?我们大脑的接收信息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的使用已有的知识和模式去套用新接收的信息,这样就会造成接收同样的信息后,每个人理解的信息会严重的不同。

【比方说最近特别火的MV《春节自救指南》中,如果你不知道“薛定谔的猫(又是可怜的猫)”,你就不知道“薛定谔的春节”笑点在哪;如果你不知道“BGM 的重要性”,你就不知道为什么在他的“BGM”里面是无法战胜他的(还不知道“BGM 的重要性”?也许是你老了……)。】

- 利用富余的脑力进行回顾、搜寻和预测。

**回顾**是为了强化记忆,以免最后讲到结论的时候论据都被忘记了。所以如果遇到冗长的回忆的时候,笔记是必要的。我们的大脑是发现不了被我们遗忘掉了的东西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曾“存在”过。

**搜寻**是指搜寻说者表达中的隐含信息,比如那些你想到的、但是说者并没有说的相关信息。当然,如果你想到的都是无效的垃圾信息,还是赶紧的提升自己的**有效知识**存量吧。

**预测**就是预测说者接下来会讲什么。如果进行了回顾和搜寻后还有富于的脑力,就可以进行预测了。预测的时候根据“回顾”和“搜寻”中的线索去猜想说者接下来有可能会说什么、会怎么说,我们就会听到很多很多原本“听”不到的信息。

- 给说者足够的反馈。

最重要的反馈就是“我在很认真的听你讲话”。即便讨厌说者或者说者所说的内容时,也要强迫自己认证去听——总比把时间白白的浪费的强。

然后就是于说者核对自己接收到的信息是否正确。确认时使用无感情色彩的中立语法,比如:

> 你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

> 你看我这么理解的对不对,…………。

> 以下几点我需要和你确认一下我的理解是否正确,1、2、3、……。

倾听者有效的反馈会激发说者说的欲望,让沟通更高效。

2. 说与不说

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更多说话的人。

想让更多人听得进去自己说的话,就需要自己事先经赢得足够的重视。尊重只能靠积累获得,这是铁律。

话说了,可是没有人听,甚至有异常反应,那就说明自己积累的还不够。积累的不够就接着攒吧!

> 可言而不言,失人;不可言而言,失言。

【在自己没有赢得足够的尊重之前,即使说的话是正确的也不会有人听。就像最近几天和老板讨论一个产品发展方向的遭遇一样。从逻辑上讲,我的方案可行性一定比他的方案可行性高。可是,他依然听不进去我说的话,即使他的方案已经遭遇了明显的失败。这就是我还没有赢得他对我的足够多的尊重。我提出的方案在他眼里跟其他的方案并没有什么不同。即便他执行的方案再次失败,也不会接受我的方案。因为他对我并没有足够的尊重,所以对我说的话也不会足够的重视——无论我说的话是对是错。

让他能听的进去我说话的唯一办法,经常做一些让他尊重的事,慢慢的来攒人品。】

3. 共生状态

“共生状态”和“从众心理”应该是近义词。群体中的人在共生状态下,会感觉自己就是整个群体,自己的意志就是群体的意志;整个群体就是自己,群体的意志就是自己的意志。一旦进入这种状态,个体就会放弃思考,结果就会出现“群体的非理性行为”。比如球迷之间的大打出手,明星粉丝之间的对喷。

【群体的智商会大幅度的降低,这和群体中的个体的智商毫无关系。参考《乌合之众》。

我能想到最典型的共生状态:父母要求子女按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人生的道路;当某人不听自己劝告(不认同自己观点)时的愤怒。】

我们在“共生状态”下很舒服,脱离共生状态很痛苦。我们必须让自己脱离思想上的共生状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不断的寻求真相,而寻求真相离不开讨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浪费时间,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以下三个讨论原则。

**第一个原则:有意义的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同时需要“遵守理性讨论基本原则”。

> 瓦茨哈夫·哈维尔的《对话守则》:

> 1、对话的目的是为了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

> 2、不作人身攻击。

> 3、保持主题。

> 4、辩论时要用证据。

> 5、不要坚持错误不改。

> 6、要分清“对话”与“只许自己讲话”的区别。

> 7、对话要有记录。

> 8、尽量理解对方。

如果发现对方或者自己已经不在“遵守理性讨论基本原则”,那么立刻停止讨论吧。

**第二个原则:真理时独立存在的,同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人或者集体。**

【此处的“真理”指英文中的“truth”,亦有“事实”、“真相”之意。】

如果我们在任何讨论中发现参与者里面有“自以为是”者存在,那么最好的选择是:退出讨论。“自以为是”是我们在求知的道路上必须跨过的障碍,这件事自能靠自己。

**第三个原则: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者理解。**

区分“事实”和“看法”的不同,讨论“看法”不利于了解事实。

警示句式:“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看法,不是吗?”

**小节:** 心智成长是自己的事情,只能痛苦而艰难的自我挣扎。正如没有人帮得上你一样,估计你也帮不上别人。

4. 正确复述

由于每个人的表达的理解能力受限于他所掌握的知识和所受文化的熏陶,每个人表达和理解的能力差异还是巨大的。所以在沟通的过程中需要“接收者”不断的和对方进行接收信息的准确性的验证和反馈:

> 你的意思是……,是吗?

> 你的意思是……,我理解的对么?

5. 勤于反思

- 深刻了解经验的局限

摆脱经验主义,不仅需要对道理本身的了解,还需要勇气。

【有很多和我们过往经验相悖的科学知识,比如说:面包和馒头相对于肉更容易导致肥胖!】

- 时刻保持警惕

经验需要归纳,更需要演绎来论证。很多时候归纳经验需要很长时间,通过演绎论证归纳出来的时间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未经演绎论证正确之前,最好意识到每次运用经验都可能存在风险。

> 知识这东西就得经常的核实和订正,尤其是从别人那听来的知识。

- 使用记录,是自己能够记住更多的经验

验证自己是否想明白的方法就是看自己能否写明白。总结的经验需要记录下来,尽量避免同样的错误再犯。

- 通过观察和阅读汲取他人的经验

需要看到别人的好,平时多琢磨一下:“他们为什么那么想?"、“他们为什么那么看?”  。

然后就是多看书了……多看些书总是好的。

- 经常试用类比来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

这是学习、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最有效的方法,没有之一。

- 耐心等待,以获得不能跨越时间的的经验

很多时候归纳经验需要很长时间,通过演绎论证归纳出来的时间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这需要耐心,需要做时间的朋友。

> 知识就是金钱,时间才是力量。

### 第七章:应用

1. 兴趣

所谓“没兴趣”其实只不过是做不好罢了,没有人喜欢自己没能力做好的事情。反过来说,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往往是自己有能力做好的事情,而且能越做越好。

如果一件事自己觉得没有兴趣(比如学英语),那么就要问自己,自己是真的没有兴趣还是没有做好(或者是害怕自己做不好)?若是害怕自己做不好,那么就要想想这件事情对自己究竟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么就去努力做好他,没有别的选择。把这件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变成自己擅长的事情,兴趣就来了。

【也有极低的可能自己依然很讨厌这件事,但你会学到两件事:一是学会了这件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二是知道了学会某样事情不是依靠“兴趣”来完成的。】

培养兴趣的流程:寻找自己可能擅长的事情,想方设法去做好他,至少做到比大多数人好,然后进行持续的练习,然后越做越好,“兴趣”就来了。

【“兴趣”其实是自己练习出来的,并不是某时某刻灵感的迸发,忽然自己喜欢编程了,然后自己就可以“啪啪啪”一屏一屏的敲代码。而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自己就练出了比较强的逻辑思考能力,让后又学习了代码,发现自己很擅长这个,于是这个编程就成了你的“兴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逻辑思考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天生的。】

2. 方法

勤能补拙,“方法”不能补拙。相对于勤奋和坚持,方法的功效其实可以忽略不计。不可否认有些方法确实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比如说记读书笔记,可是这个方法在高效,也是在大量阅读的前提下,你拥有了大量的笔记后才显示出效果。当然,还有些方法可以让我们快速的入门,可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啊~

别浪费时间找“方法”了,赶紧的开始行动吧。

3. 痛苦

**你永远不会是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那个人,比你痛苦的人有都是。**

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会让我们遗忘痛苦,如果是外在原因导致的痛苦,忘就忘吧。如果是由于自己犯错导致尴尬的痛苦,需要记录下来,不然我们的大脑很快就会遗忘痛苦,下次还会掉进同一个陷阱里面。

不要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当成(准确的说应该是想象成)痛苦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大脑倾向遗忘痛苦,顺便把事情也忘记了。最好把自己在做的事情想象成快乐的事情,这样事半功倍成长快。

4. 比较

**通过比较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我们需要去关注那些无需比较即刻获得的快乐和幸福。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

> 我做完这件事之后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

想清楚后,标记并优先实施那些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快乐和幸福的行动方案。

5. 运气

运气是客观纯在的,概率因为人的意志而改变。我们能做的只是平静的接收这个事实。

> 所谓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机会来了。——塞内卡

6. 人脉

朋友的基础是“公平交换”,没有“公平交换”作为基础的人脉不可能是优质的人脉。既然需要公平交换是人脉的基础,那么让自己拥有更多更优质的可交换资源才是上策。当自己有了更优质的资源的时候,就可以去找同样优秀的人去交换。高智商人都喜欢“公平交换”和“共赢协作”。

>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添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7. 自卑

每个人都有一个“愿望之中的自己”和一个“感觉中的自己”,同时还存在一个“真实的自己”。由于我们的“感觉”并不准确,所以这三者直接肯定会或多或少的存在偏差。当“愿望中的自己”严重大于“感觉中的自己”时,自卑就出现了;当“感觉中的自己”严重大于“真实的自己”时,自负就出现了;当“感觉中的自己”差不多等于“真实的自己”时,就是自信的状态。

“自卑”被我们的社会赋予了过的负面意义,可是每个人都会自卑,因为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个人都有不擅长的事情。一个人如果面对一件他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时自信满满,那是自负,肯定是个悲剧。越是优秀的人越有可能自卑,因为他所擅长的事情和它所不擅长的事情之间的差距比普通人要大得多,而这有可能导致他承受更多痛苦。

【其实,优秀的人往往全方面的优秀,即便是他自己认为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做出来往往也比绝大多数普通人要好。自卑的元凶是“比较”,无论是和自己比还是和他人比。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 第一个解决自卑的方法感觉不像是真的:**停止嘲弄**。

我们的自卑其实是社会扭曲了我们的感觉,让“感觉中的自己”严重的小于了“真实的自己”,更不用说“愿望中的自己”了。【说白了就是:我们的自卑几乎全部都来至他人的嘲弄!】

首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去嘲弄他人?因为他们靠嘲弄他人的“弱”来证明自己的“强”,而事实上别人的“弱”和自己的“强”没有半毛钱关系。需要靠嘲弄他人“弱”获得自己“强”的感觉本身就是扭曲的感觉。

> 嘲弄他人最终收获的只能是对自己的伤害——常常是来至各个角度的全方位的伤害。

【在嘲弄他人的人的世界里,所有人都是嘲弄者,所有人都会嘲弄别人的“弱”,所以他会更加在意自己的“弱”,对自己的“弱”更加的自卑。】

- 第二个解决自卑的方法是:**忘记自己的优点**。

一个人“尽量漠视自己的优点”带来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他会被赞誉淹没,因为他太“谦虚”、太“低调”了。同时,如果一个人可以可以做到“尽量漠视自己的优点”,那么他的优点于缺点之间落差就被他人为且自然的地减少了,这种落差的减小必然会减缓他的不必要的痛苦。比较好用的操作方法是:**把“优点”和“缺点”这两个词替换成“特点”。**

- 最后一个方法是**适当的放纵一下自己**。

对于自己的缺点之中那些有可能会给别人造成伤害的,尽量想办法克服和改变;对于一些“无伤大雅的缺点”,适当地在这方面放纵一下吧,这种“适当的放纵”对我们克服那些“有可能会给别人造成伤害的缺点”会有巨大的帮助。

8. 灵感

灵感的出现,只不过是“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之花。

只要在一个领域投入足够多的“注意力”,进行足够多的“刻意练习”。当时间陪伴你足够久的时候,他自然汇给你的耐心相应的回报。

9. 鼓励

**永远鼓励他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

【既然需要控制自己不去嘲弄别人,何不直接去鼓励别人呢?嘲弄只会给双方带来负能量,而鼓励恰恰是散播满满的正能量呢~】

10. 效率

没有人可以做到满分,更不可能事事都做到满分。在重要的事情上去无限的像满分逼近,在一般的事情上及格就可以了。作为一个正常人,我们时间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要做一个事事必须达到满分的计划表,肯定执行不下去。执行不下去,效率自然就没有了。

作为一个正常人,不太可能连续长时间的专注做一件事情(进入心流),一定会出现大量的“毛时间”。这些“毛时间”是必然存在的,一直以100%功率运转的机器一定很容易就坏掉了。

每天专注自己的工作上2小时基本已经住够了?如果能做到3小时更好?如果每天居然可以专注自己的工作4小时以上居然就是很牛逼的事情了!?

【我每天确实很难在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上坚持2小时以上……我记录时间的那段时间,每天的专注时间也就两小时左右。可是想想,每天工作中的8小时,只要有一半的时间可以专注的干活居然就是很牛逼的事情了,想想就兴奋。然而经过我实践的一天,工作中的八小时中,保持专注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的时间真的不多。】

11. 节奏

我们应该把我们的生活节奏调整的慢一点。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不要一开始就冲刺,然后就累得不行而放弃。

所以,定制计划的时候需要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短期实现的,那些事情是需要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合理的定制自己的短期目标(或者说尽量把自己的短期目标定得低一点)会更有利于我们的坚持。

**最后剩下的往往是坚持到最后的人,而不是"跑"的最快的人。**

【我们往往经常看到一些人(别人家的小孩)通过很短时间的努力就达到的非凡的效果,这件事往往会对我们产生很大的打击。可能是你没有注意到以下几点。

- “别人家的小孩”很可能是已经有了相关方面的能力储备,而你不知道。做一个不是很恰当的类比:一个不懂程序的人和程序员花费同样的时间来学习一门他们都从未接触过的编程语言,他们谁有可能学得更快呢?

- 还有就是时间的计算方法:甲和乙同样花了三个月时间学习编程,甲每天投入的“纯时间”是 4 个小时,乙每天投入的“纯时间”不到 2 小时,他们谁又可能学习的效果更好呢?他们是花了同样的时间进行学习的么?

- 最后是一个人是否在“真努力”。甲做编程作业时,努力保持自己的代码冗余率保持在最低,不断尝试新主意(尝试几种不同的方案实现相同的功能);乙只是想着如何把作业做完,出问题就打补丁,功能实现就万事大吉(半小时写出的代码甚至需要好几个小时去调试BUG)。经过360个小时的“纯时间”后,他们的进步程度能一样么?

忘记别人家的小孩吧,每个人的起点是不一样的,可是起点就是起点。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个比较低的短期目标】

12. 物极必反

凡事有度,切莫用力过猛。

- 绝对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

- 尽量不要减少与家人的交流时间。

- 最好不要放弃你的社交时间。

13. 自我证明

“证明自己给别人看”是一种浪费生命的行为。

别人对我们能力的客观判断其实并不会因为我们的“自我证明”而产生什么改变。一个人的能力是通过做事体现出来的,而不是通过“证明”而得来的(更不是通过比较得来的)。绝大多自我证明的心理动机是:“我觉得自己比周围的人强,可是周围的人居然都无法发现。”可是这里面更多的其实是一种错觉,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的某项能力处于中上水平,这其实是“自利性偏差”。你能力本来就很强,还去不断的刻意自我证明,很有可证招来小人的嫉妒。你的能力平庸,去刻意的自我证明时,别人会认为你是个小丑。

所以说,让别人认可自己的方法是让自己的能力达到很高很高后,别人自然就会发现,根本就无需去自我证明。【需要“证明”的能力往往是自己没有的能力。】

#### 只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相信复利的作用,我们最终会通过自己的能力自然的赢得尊重。

---

### End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948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71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49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21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2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42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97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4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03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34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73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39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55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0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94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62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