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一个事实,所有的动物和人只要活着就在努力的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远离痛苦,得到幸福,因为我们觉得快乐和幸福太好了,于是就想尽办法的想把它带给我们的孩子。
孩子们是在真真切切地渴望着幸福,孩子的幸福其实就像能够调出所有颜色的三原色,但是成人只给了他们一种或者两种,他们调不出幸福的颜色,他们的幸福被人拿走了。
那么,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
有很多爸爸妈妈都认为,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物质条件丰厚,肯定很幸福,但事实上,孩子们并不觉得幸福:
现在的孩子在玩具堆、零食堆、书堆里长大,身边还有6、7个随从(爸爸、妈妈、奶奶、爷爷、外公、外婆)时时保护着、伺候着,生活就像城堡里的王子公主一样,难道不应该做梦都是吃着棒棒糖,拿着小汽车骑在爸爸后背上嘎嘎的乐吗?可是他们怎么每天挂在嘴边的都是“没意思“、太无聊了”呢?你要是问大一点的孩子,“你觉得自己幸福吗?”孩子肯定白你一眼,然后说:“我就想玩,不想每天上课、写作业,有什么可幸福的。”
虽然物质条件跟上了,但孩子们最期望的,还是周末能睡懒觉、爸妈少点唠叨、老师能少布置点作业……
18年一个学校对全校1—5年级1600多名学生进行了有关“幸福感”的问卷调查,成绩好”位列“幸福的事”第一,低年级250人中有233人,中高年级350人中有325人;而“成绩不好”位列“不幸福的事”第一,低年级250人中有226人,中高年级400人中有346人。
孩子们总结说:幸福的事就是“考试考得好”,不幸福的事儿就是“考试考得差”。
这说明,家长的态度对孩子是否幸福关系很大!
一位女生在“不幸福的事儿”中写道:“家长经常在我耳边唠叨升中学的事,年老的外公外婆也经常拿成绩说事儿或拿我和别人对比。”
于是,她又写道“我觉得:幸福并不是像家长脑海中的每门功课都考得很好,而是我们渴望的自由。我不想变成笼中的小鸟,我想要独立地决定我的私人时间,现在时间已被课外班和作业占满,我真的不希望这样。
并且我不想让家长把成绩放在第一位,而是快乐占最大的空间,如果每次家长都把我和别人对比,我真的会很郁闷。”
孩子的幸福感去哪了呢?为什么现在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孩子却越来越难以教育了呢?
有一天,一位妈妈满脸惊恐地跑来找大李老师说:“李老师,昨晚真是把我吓坏了,我儿子居然对我说:‘妈妈,我现在还小,打不过你,等我长大了,我会打你的,我还会把你杀了,剁成肉馅做包子吃’。”可怕的不仅是这些话,儿子说这话时,眼里迸发出的那种光,使得这位母亲真实地感受到了儿子的恨意。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位母亲是把儿子当成自己的一切的那种人,事事要求儿子做得最好,不能忍受一点点瑕疵,孩子说出那番话就是,妈妈帮孩子洗脚,孩子把水踩翻,这位妈妈扬手就打,孩子充满恨意说出来的话!这个孩子十岁了,还帮着洗脚,就已经有问题了!
这位妈妈为了管好儿子,不惜辞职在家做起了全职太太,由于太望子成龙,她的眼里只看得到儿子的缺点,稍有不顺意,非打即骂⋯
就在这个过程中,儿子的幸福被夺走了,留下的只有恨。
孩子在试误中成长
不知从何时开始,成年人不允许孩子们有错误。
就像上面说到的那位母亲,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在学校里,也有很多和这位母亲观念相同的老师。
然而,学校与家庭应该是一个允许孩子犯错的地方,你只要考察那些成功者的经历,差不多都是在大量的失败、错误当中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即便是这样,那些成功者随时都会出错,甚至会失败。只要是人,一生都会和错误与失败相伴相随。
但有些家长们却以为自己孩子是电脑,发生了一点点问题,要是不及时改正,错误会越积越多,必须让孩子对错误刻骨铭心才能保证永不再犯。
结果,孩子们收敛幻想、自我捆绑、缩手缩脚,有些家长还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总会问怎么样才能让他们的孩子大胆一些、有探索精神一些,实际上,完全是他们对错误的恐惧毁掉了孩子对错误的正确态度。
我们大人也会常常出错,为什么要求孩子绝对正确呢?人的优点总是伴随着对于缺点的克服而生长出来的,一个缺点也没有的人是不存在的。
课堂上,老师不允许孩子出错,在家里,父母不允许孩子出错,结果,孩子也就只能尽力不出错了。
为了不致出错,他们只好收敛幻想,自我绑束,缩手缩脚。成人在禁止孩子出错的同时,也使孩子失去了通向正确、成功的机会。
当孩子一旦形成这样的人格,父母就不愿意了,就会说:你看你看,你怎么一点想象力都没有?一点探索精神都没有?
为什么胆子这么小?父母不去反思自身,却毫无道理地责怪孩子。他们费了好大劲终于把孩子折磨成了胆小如鼠的人,现在,为了让他们胆大,又开始新一轮折磨。
关于错误,还有一个儿童心理成长机制与成人对错误的看法是否正确的问题,就是说,我们成人认为的错误在孩子的精神成长机制中这个观点是不是也是错误?有时候,在成人看来是错误的,在孩子来说是成长中的一种形态。孩子不是一个没有长大的人,而是一个内在机制与成人完全不同的人。
孩子真的错了,最好的办法是先不要剥夺他“错”的机会,而让他亲身感觉到自己的错误,这要比你直接告诉他不能这样做效果更好。当然,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我们可以告诉他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给孩子建立一个关于正确和错误的概念。
孩子的心智需要用“错误”作为养料以促进成长,他们只有在“错误”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正确”。这就像粮食是人吃的,但它的生长非得靠粪便喂养一样。
所以,大李老师芭学园的口号是:在错误中成长!不光对孩子,对老师、对管理人员,都是这样要求的。新来的孩子不敢下笔,老师就会说:某某同学,往错画,给老师犯个错误看看!画成狗屎蛋都行!听了这句话,孩子便一下子轻松起来,对技术的恐惧就烟消云散。孩子的教育,重要的不是得出正确的结果,而在于走向正确的那个过程。这个过程最有价值,也最能使人幸福。
常有家长问大李老师:我的孩子个性太强了,你说该怎么办呢?老师说:那是因为你盯他盯得太紧了,要求太高了,能不能放松一下呢?她说我没有像你说的那样盯他呀。老师说如果没有盯你怎么知道他的个性那么强呢?他的个性是针对谁的?是针对你的,是你认为他的个性不合标准,所以个性也“就”强了。
这种情形非常可怕,家长眼睛一刻不离地盯着孩子,家长自己还不知道。这样盯下去,就会发现孩子身上全是毛病,孩子做的全是错事。
现在的家长活得真累啊,孩子本来没有那么多的缺点,或者缺点本来很小,天天盯着,天天暗示,那些缺点就像上了化肥,迅速生长,直到缺点大得覆盖了所有的优点。
大李老师的父亲在退休后,在院子里开辟了一块地,种上菜,天天盯着那些菜苗,拔来拔去,结果,长势很好的菜都给扒拉得奄头奄脑了。
要做一个合格的菜农,首先,要给菜苗生长空间,其次,在菜苗需要他的时候一定要出现在的它的面前。在关注与放手之间把握分寸,这就是种菜的秘密,也是教育的秘密。
大人把孩子盯得越紧,越想让他优秀,孩子就会越朝着大人不愿看见的方向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所言 “生活即教育” 。现在的生活与我们童年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小时候买酱油得去小卖部,衣服得自己手洗、出门玩,得走着。现在呢,手指一点,电视、衣服、玩具、飞机票统统都能送到家,衣服有洗衣机、出门两步就上车,私家车、出租车、地铁,偶尔走10000步就有人给你点赞。从生活即教育的角度理解,当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再也不用为此付出巨大努力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
我们的孩子们出生在这样便利的生活环境中,他们远离了真实的生活,所以他们也丢失了生活的快乐。
而我们没有读懂孩子的行为和迷茫的内心,教育也没有给孩子适合的指引。
我们小时候的快乐是跟一群小伙伴出门疯玩没人管;有一种自豪是帮忙洗碗、扫地妈妈说你真能干;有一种幸福是攒了半年的零花钱买了一个洋娃娃。幸福来自于内在的体验,是丰富的生活历练的产物,脱离生活的孩子没有幸福!
现在城市的楼房越来越高,机动车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复杂,可是孩子们自由的活动空间却越来越少。孩子们连跟小伙伴不必在父母监视下享受游戏时光的机会也失去了。不能“尝试小淘气”,不能“倾诉小秘密”,不能“有些小破坏”我们体会到孩子内心世界的感受吗?他内心里面的苦闷我们知道吗?
我们总说现在的孩子“学习不主动”、“没有时间观念”,可是孩子每天像一个小木偶一样,被我们放在这个课上、摆在那个班里,完全不需要自己去思考、规划生活。我们用无微不至的保护为孩子筑起了防护墙,可我们把孩子的心也关在了墙里面。小鸟需要自由飞翔、经历风雨,才能有一天变成大鹏鸟,冲向我们未知的天空。
社会发展进入指数性的变化阶段,我们应该在教育中,给孩子传递什么技能和知识呢?传递的知识,孩子们在未来二三十年后使用,这些知识还正确吗?
除了知识与技能以外,我们应该让孩子体验生活中与环境的互动,师生的关系,同学竞争和协作。友谊的建立,对于信任他人的那一份坚定信念。
最重要的是孩子在不断的尝试和交互中感受失败也获得成功,形成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认知。拥有了自信,才是独立生活的开始。
有些家长跟孩子说“不好好学习,将来会没有发展,过苦日子”。他会说 “不可能的,如果到那天我会去死的。”
人家连死都不怕还会怕什么?他还需要什么未来?
网络上充斥着大量孩子自杀的信息。悲剧每天都在上演,孩子的血还不足以警醒这个社会!成人永远理解不了孩子,理解不了一个每天都应该快快乐乐的孩子,他的快乐究竟跑去了哪里?
孩子们一旦脱离生活,现实感就必然很弱。实际的生活中缺乏正常的信息刺激,大脑会自然增强获取刺激的需求。
这就导致孩子越来越多的寻求刺激,过度体验危险,甚至过激行为频繁。这也是校园暴力、校园霸凌屡禁不止,现在孩子们之间传阅情色动漫书籍也很普遍!而且呈愈演愈烈的趋势!
仅仅靠教育机构提供的模拟法庭,模拟超市,模拟社区……是远远不够的。
补偿自然有必要,可治标不治本,追本需溯源。
孩子们远离的是真实的生活,那补偿何不还原生活本来的样子?让孩子自己面对自己的生活呢?这将省却了多少的教育投入?
孩子的成绩上去了还是下去了,不一定决定孩子的未来。真正决定他是否快乐而积极的是生活本身。
让我们慢下来,蹲下来,静下来,走进孩子的世界,耐心去倾听,每天和孩子拥抱一下,慢慢去了解,那里充满了鲜花,纯净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