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冰花男孩在网络上被刷屏,引起了多方关注。
这个来自云南昭通的小男孩,头顶冰霜、满手冻疮,还能做出鬼脸,很坚强却令人看了心酸。
对此,有人说,读书是穷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有人说从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坚强勇敢的精神,有人自我代入,说生活实苦,但谁都不容易……甚至还有外媒也加入了讨论。
这其中,最鸡汤的一句话是说:你吃过的苦将照亮你未来的路。这句话还有个更古老的版本,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似乎也是千百年来许许多多国人所信奉的,似乎今天吃的苦,都是为将来出人头地,做“人上人”打铺垫、添砖加瓦一般,今天越苦,未来越甜。
小时候,类似的话父母和老师也对我们说过很多遍,那时候深信不疑。但现在,我想说,苦难就是苦难,并不值得赞美。
2.
几个月前我回老家,经过村子里的小学时,恰逢遇到放学,学校门口停了好多三轮车和电动车,都是来接孩子放学的家长。
旁边有人说,现在的孩子金贵,上下学都要大人接送,我们小的时候,都是自己走着去上学的。
的确,我们那时候的小学和中学,基本都是徒步走着去学校,走几公里去学校并不罕见。
小学的时候好一些,在自己村子里读书,不用走很远。三年级开始早读,早晨五点半左右到校,然后跑步做早操,六点钟开始早读。
冬天的时候,早起去上学,天完全是黑的。家里住得近的小伙伴就两三个约好一起去上学,谁起得早了就去别人家门口叫人。
七点钟早读放学回家吃饭,八点钟开始上午的上课。中间一个小时要吃完饭,往返一次学校。有时我早读放学后回到家,我妈早饭还没做好,我就急得不行。
冬天学校里没有任何取暖设施,实在太冷,每个人都带手套,妈妈织的那种可以露出手指的,要不影响写字。
即便如此,大部分孩子的手上、脸上、脚上还是常常长着冻疮,冻裂、冻烂都很常见。冷的时候红肿疼,暖和的时候钻心的痒。
冻疮还有个特点是一旦长了,很容易复发,几乎年年都要长。所以直到我二十几岁,在广东上班的那几年,冬天手上还是会长冻疮,只是不如小时候明显而已。
我们老家那里还不算特别贫困的农村,只能算是一般的乡村。
初中的时候,一个乡里只有两所初中,许多人就要走很远的路去上学。特别远的就骑自行车。
我们那所初中有三大特点:条件差、伙食差、成绩好,号称半军事化管理,俗话叫管得很严。这在许多人眼里,简直是培养人才的最理想摇篮。
记得初一刚开学的时候,一个宿舍住二十多个人,但只有十几张床位,没床睡的同学,就跟别人商量,睡在两张床中间。我就曾在两张床之间睡了将近两个月,悲催的是那两张床还是一高一低。
所以,每学期开学的时候,学校里还有一项特色活动叫“抢床位”。
至于冬天用冷水洗脸,天冷了自来水龙头冻住连水都没有;夏天的时候一间教室里面挤了七八十个学生,热得像蒸笼一样,还没有电风扇;学校里基本上半年水煮白菜萝卜,半年水煮冬瓜土豆之类,在那时候看来简直就不值一提。
3.
现在看来,那真的应该算很苦啊。但在当时,我们并不觉得有多苦,大家都是这样啊。都还觉得只有现在吃苦了,以后才能过得好。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上初一的时候人最多,每往上升一级,人就减少一些,等到初三快毕业的时候,一个班上可能还有不到五十人。
前阵子看了一组数据,说中国城市高中入学率达到93%,而贫困农村只有37%。乍一看有点难以置信,但或许,很多事跟我们想象中是有差距的。
那些吃过苦的孩子,有些早早辍学,去外地打工,有的幸运地读到大学,开始另一场大家熟悉的城市里的奋斗历程。
但最终,真的照亮了前路的又有几个?而那些光亮,很多与苦难本身也并无关系。
苦难和贫穷一样,都是人们极力想摆脱的,它并没有附加价值。苦难本身有什么可赞美的吗?并没有。相反,有许许多多的人,因为曾经的匮乏,而没有安全感,很多方面的缺失,后天要花大力气补上。
现在,老家的孩子生活、读书的条件,比我们当年好了很多,那所以苦著称的初中,据说条件也改善了很多,但还是很难招到学生了。因为稍微有点条件的家长,都会努力把孩子送到城里的中学去。
不是现在的孩子金贵了,而是条件允许了,可以不必让孩子去额外吃那么多苦了。
一代又一代人,都是在努力摆脱苦难,都是在向往更好的生活。
每一个“冰花男孩”的父母,每一个曾吃过苦的父母,我想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彻底摆脱这种苦难,让自己的下一代永远不用再经历这种苦难。
苦难,并不值得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