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章敬平先生的《欧阳修传:世俗的圣贤》,是因为欧阳修是苏轼的伯乐,欧阳修曾经对儿子感叹:更三十年,无人道着我也。当时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也是当时的副宰相,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穷学生,能够有如此大的胸襟,发现人才,爱惜人才,也成就了苏轼这一流传千古的巨人。看完《苏轼传》就特别想了解欧阳修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什么让他有如此的胸襟,于是偶然发现了《世俗的圣贤》。
这是一本有别于大多数传记的书,作者章敬平先生象一个说书人一样,用当下最平实的语言,给世人讲述了欧阳修的一生,读来轻松愉悦,只用了两天就读完了,读完之后,感受颇深,章敬平先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凡人,而不是圣人,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世人眼里是圣贤,但章先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缺点有个性的欧阳修,一个爱说段子的欧阳修,一个喜欢喝酒写诗却不够检点的欧阳修,一个深陷绯闻被贬谪的欧阳修,一个才华横溢却又饱受争议的欧阳修,一个知进退而激流勇退的欧阳修。
书中详细描述了欧阳修与当时北宋著名人物之间的故事,欧阳修与狄青、包拯、范仲淹、晏殊,每一个故事都会让你印象深刻,狄青是如何当上大将军,又是如何被流放的,在欧阳修眼里,狄青就是一个“不知进退”的武夫,他上书皇帝罢免狄青是为了保全狄青的名节,当然也是为大宋的江山着想。包拯本是欧阳修一手提拔的重臣,但由于包拯弹劾欧阳修推荐的财政部长,自己却要当财政部长,欧阳修这下不干了,“逐其人而代其位”这是不知廉耻的下作行为,欧阳修坚决不同意,因为欧阳修重名节,不能让后人有这样的坏榜样。欧阳修与范仲淹是一生的好朋友,也是范仲淹的小弟,和范仲淹共进退,一生追随范大哥,为范仲淹写下流传后世的墓志铭。
欧阳修之于苏东坡,是前辈与后生的关系,苏轼当年贡试的作文实在是太棒了,欧阳修看后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杰作,如果判了第一名,有关系之嫌,于是判成第二名,结果发现是苏轼的作文,从此苏轼在北宋文坛一鸣惊人,21岁就成了皇帝眼中的宰相之才。这大部分的功劳要归结为欧阳修的提携与赞美,苏轼之于欧阳修,一直是仰视且感恩戴德的,因为没有欧阳修的“改考风”,苏轼的一生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模样,也看不到他高开低走的传奇人生了。
其实这本书里让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关于欧阳修的妈妈,欧妈妈是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她的故事是“欧母画荻”,欧阳修自幼丧父,家贫无依,更谈不上上学,欧母自己读过书,就用芦苇在地上写字,教欧阳修写字读书,后世与“孟母三迁”“陶母退鱼”“岳母刺字”一起荣登中国古代四大母教经典。但我并不是看重这个名号,我看见了在欧阳修成长过程中,母亲的鼓励和爱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欧阳修并不像苏轼一样一鸣惊人,而是在科举之路上屡考屡败,17岁参加乡试,名落孙山,20岁好不容易通过了乡试,赴首都开封参加进士考试,结果再次榜上无名,自己的同学包拯等人个个中进士,只有他打道回府,在那时,欧阳修心中充满了孤独、悲愤、失意和落魄。但欧妈妈劝慰儿子,不要沮丧,好好干,三年后重新再来。从这里可以看出,欧母对于欧阳修,做到了无条件接纳和支持,儿子考得不好,没有埋怨,没有指责,没有情感绑架,没有说我辛辛苦苦养你长大,你却给了我这样一个高考成绩。在欧母的眼里,欧阳修永远是那个值得信任的人,她相信是金子一定会发光。
再后来,欧阳修在高干胥偃的栽培下,以殿试第十四名考取进士,并成了胥偃的女婿,从此走上了北宋官场。但欧阳修的仕途也是一波三折,由于自身直言谏言,多次被贬出首都,到边远地方去任职,欧母从来没有一句报怨,认为儿子的行为是合乎情理的,既然被贬,为母的就陪着你一起吃苦,还说,我们本来就是穷苦出生,这点苦不算啥,给予欧阳修极大的精神支持。我认为,这样的母亲才是真正的慈母,她永远是儿子最大的安全港,无论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儿子,她心中的那份相信一直都在,这给了欧阳修东山再起的信心和底气。
伟人的一生都是伴随着苦难同行的,欧阳修也是如此,求学之路坎坷不平,仕途也是几上几下,三任妻子两任早逝,不满四十三次为夭折的孩子哭泣,这些生活的打击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巨大的,欧阳修也不例外,在此书还记载了欧阳修二十九岁时,三年内死了两任妻子,得了抑郁症,但欧阳修通过自己的努力疗愈了自己,他是如何疗愈自己的,欧阳修曾写过一篇文章叫《送杨寘序》,详细记载了自己是如何通过学习古琴治愈抑郁症的,读来特别亲切,看来得抑郁症的人都不一般啊,所以,得了抑郁症不要慌张,都有办法治愈,一千年之前就有方法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