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的故事应该是广为流传的。我的母亲文化水平不高,不但报刊杂志几乎不看,便是戏剧之类也不特别喜欢。但我就从她嘴里听说过“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头”之类的话。不过,现在读这篇传记,并没有白头之说,被追捕,命悬一线却是真的。
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伍子胥的故事呢?大概他的故事很富戏剧性吧。仅仅过昭关这段就很有戏剧的冲突和反转。
到昭关,昭关欲执之。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邪!”不受。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
你可以想象:伍子胥与胜走到关口,发现人家正在逐个排查哪个是伍子胥(大概会画影图形吧),气氛陡然紧张起来。怎么办?伍子胥和胜马上决定分头逃跑,免得自己连累了胜。可子胥还是被人发现,他拼命各种逃,后面官兵拼命各种追。慌不择路,竟跑到了长江边。眼看追兵就到了,忽然一叶小舟驶来,一渔翁载他过江。追兵当然只能望江兴叹。观众也终于松了一口气。而后是子胥解下佩剑要报答老者,而老者却是不慕荣利,不求报答的义士。你看这情节多么紧张激烈,人物又多么让人喜爱!
更重要的伍子胥位悲剧英雄!他的悲剧人生令人慨叹,他的英雄气概令人钦佩!
他头脑清醒,又勇于反抗,绝不受命运的摆布。。当楚平王以父亲的生命为要挟要他束手就擒时,他马上意识到即使自己听了楚王的话,父亲也不能保全性命,不如逃出去谋求为父雪耻报仇。于是,“贯弓执矢”与使者对抗,逃出楚国。
他眼光敏锐、善于谋划又忍辱负重。不用说他初至吴国乞讨度日了,以攻楚游说王僚遭公子光反对后,他马上明白了公子光的野心。向光推荐王僚后就去躬耕于野。把复仇的烈焰压在心底,静待时机的到来。(对他帮公子光这件事,我有些意见:为了自己报仇不顾无辜的他人死活,毕竟不对)
他快意恩仇,不在意他人的评价。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攻破郢都,找不到楚昭王,就把楚平王的尸体挖出来鞭尸三百,以解心头之恨。申包胥的指责他做得太过分,鞭打死人,违背天道。他的回话是“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你不知道我曾经历过怎样的痛苦和绝望,我不这样做无法发泄我心头的仇恨,排解我心头的恐惧。
无论怎样总算为父亲讨回了公道。我以为伍子胥经过了这前半生的坎坷后,应该能从他父亲的遭遇中明白些道理。既然大仇已报,从此后在官场上要变得圆滑一些,不再走父亲的老路。可惜他竟还是像他的先祖一样“直谏”侍君王。对君王尚且如此,对同事估计也不会曲意逢迎。就像他父亲一样,命犯小人在所难免。自杀前说“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这话含着多少绝望、多少无奈、多少悲愤!死不瞑目啊!
所幸夫差死前终于明白了子胥的好,伯嚭也被自己亲之信之的勾践杀了。他的恶名,也仅仅因为伍子胥的英雄故事才流传到了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