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行路,先锋不止步。
3月7日,2018普利兹克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颁给了“印度建筑之父”巴克里希纳·多西(BalkrishnaDoshi)。虽然现在才3月初,但我相信,这将会是2018建筑界最大的新闻之一。
走过40个春秋的普利兹克奖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全球顶级建筑师同场竞技,通过严苛的评审,最终确定一名获奖人。无论你承认与否,普利兹克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建筑行业的风向标。
上海的普利兹克
上海也有一座由普利兹克奖得主设计的建筑——凌空SOHO,而这座经典建筑的缔造者,就是普利兹克奖第一位女性获奖者,也是该奖项最年轻的获奖者——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回顾扎哈·哈迪德短暂的一生,传奇中充满挫折。作为一名女性,她是一位勇者,一位先锋。特立独行、不按常理出牌的她不断寻求自我突破,这样的特征也同样深深烙印在了她的建筑作品上,创新而不妥协。
先锋降临
1950年,扎哈出生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父亲曾是商人和伊拉克民主党领袖,从小就鼓励她和两个哥哥独立思考,发展自己的爱好。她说自己不是天才,只不过是非常努力罢了。
母亲从小教她画画。虽然她什么都画,但对地图却有强烈的兴趣。7岁那年,扎哈就设计出了自己的房间,父母稍作修改完善后,就找木匠做了出来。多年之后回忆起此事,扎哈坦言,这是她设计生涯的开端。
此后,扎哈考取了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rchitectural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师从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就是库哈斯的作品之一。
“纸上建筑师”
伦敦建筑联盟学院号称是全世界的建筑实验中心,收割了一大批普利兹克奖和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斯特林奖。
1970年代,英国的建筑领域几乎被灰黑色风潮笼罩,色彩斑斓的伦敦建筑联盟学院却遗世独立,是当时向往艺术的年轻人的建筑殿堂。扎哈正是就读于学院的这段黄金时期。
从1972年进入伦敦建筑联盟学院开始的此后20年,扎哈的足迹遍布世界,然而频频获奖的建筑方案却因种种原因,只停留在纸上。
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威尔士卡的夫湾歌剧院项目最终因资金短缺而搁浅。有舆论传出,是当地人的反对,扼杀了扎哈的方案。他们不相信一个有浓重口音、深色皮肤的外籍女建筑师。
Diva女神,创新而不妥协
不断受挫的扎哈从未放弃。就像她自己所说,她不是天才,但她很努力。她是位勇者,是位先锋,对艺术,她有自己的执着。
1993年,扎哈的成名作——德国维特拉消防站(Vitra Fire Station)横空出世。有评论称:“维特拉消防站如同高速运动中的碎片,刹那交汇而成。瞬间的动感凝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不安全的建筑体验。”
这间前卫的消防站在落成的瞬间,就成为了当代建筑中的经典。它不仅宣告了一代巨星的降临,也让扎哈的先锋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球各地。
她不再被称为“纸上设计师”,而被誉为“Diva女神”。
美国辛辛那提罗森塔尔现代艺术中心是一幢八层高的建筑,一层一层搭建在玻璃底座上。它被《纽约时报》誉为“田园绿洲”。
2004年,扎哈获得了普利兹克奖,获奖评语是:“她极具创造力,突破了已有的类型学、高技派等的限制,革新了建筑几何学。她的每一件新作品,都和以往的作品大不相同,但其核心特征,却任然保持一致。”
2010年建成的广州大剧院,是扎哈进入中国的处女座和成名作。为了实现歌剧院圆润双砾的最好效果,当时扎哈冒着巨大风险,坚持采用石材,甚至用曲面的石材来建造,结果施工队一筹莫展。有人就建议用金属板替代,但是被扎哈拒绝了。这就是扎哈,创新而不妥协。
2014年上海凌空SOHO建成,这是SOHO中国与扎哈在继银河SOHO和望京SOHO后的第三个建筑精品。
扎哈给这个“枯燥”的世界带来了太多惊喜,而仅在中国就有许多“地标”,北京新机场T1航站楼、南京青奥中心、成都当代艺术中心、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台湾淡江大桥、香港香奈儿流动艺术展览厅……
上帝想住先锋建筑了
不幸的是,2016年3月31日,距离愚人节半小时,上帝带走了扎哈·哈迪德,仅为世人留下了Diva女神传奇的建筑与人生。
让我们在祝贺巴克里希纳·多西的同时,也缅怀一下逝去的扎哈·哈迪德。她特立独行,创新而不妥协,并且不断突破自我。她是勇者、更是先锋,在这个充满教条的世界。逆风行路,先锋不止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