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花游·秋声
宋代:王沂孙
商飙乍发,渐淅淅初闻,萧萧还住。顿惊倦旅。背青灯吊影,起吟愁赋。断续无凭,试立荒庭听取。在何许?但落叶满阶,惟有高树。
迢递归梦阻。正老耳难禁,病怀凄楚。故山院宇。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数点相和,更著芭蕉细雨。避无处。这闲愁,夜深尤苦。
此词为咏物词,却又不同常见的咏物,此物为虚物“秋声”,开篇直接点明所咏之物,这也是咏物词最常见的作法,也当如此,作为咏物词,若始终隔靴搔痒或开篇就顾左右而言他终究不免让人云里雾里。上片,先写“乍发”之秋声,此时声尚在外。秋声“乍发”而“初闻”,从而“顿惊倦旅”,是以从秋声转到倦旅自在情理之中,由此方有词人“起吟愁赋”形影相吊的孤苦情景,此“愁赋”亦是秋声也,此时空间已由外而转内。而后“断续”一拍再绕回室外,而后见“落叶高树”。
过片远合“顿惊”句,写秋声惊断归梦之悲。由上片可见,其欲归不得,又孤苦无依,归梦犹被阻断,故此时秋声,在“病怀”“老耳”的词人听来,更是“难禁”“凄楚”。“故山院宇”至结,再次转换空间,想象迢迢故乡此时之声,以鸿雁凄厉的孤唳,砌蛩哀哀的私语,更兼如泣如诉的芭蕉雨,将故山秋声烘染得亦是悲苦不堪听。由此可见王沂孙咏物之意象形态,往往是物,人,景,情思,典故的多重整合,其结构脉络往往是物理,情理,事理错综穿贯。故层深而径曲。其意象形态的时空往往超越一事一物一时,而把现实,自然,想象的广袤时空纳于一词。因而具有多层次幽远深邃的象征意蕴,具有由物及人,由浅而深,由近而远的艺术张力,此乃碧山思笔之绝。结以“避无处”“夜深尤苦”之愁,贯串并点明上述层层渲染的情境与愁怀。
羁旅情怀之作,多以两地风物不同作比,尤以故里之乐比此地之悲常见。而碧山此作,在叙写羁旅之悲的同时,又渲染故国之凄凉,实为不得归亦悲,归梦阻亦悲,纵归家亦悲,欲避无处的凄苦情境和意绪。可见其所传达的并非是单纯的的羁旅愁思,而是刻意展示其当下的凄苦。
《蕙风词话》中言其为:“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