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说“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千万年来,这天道的规律从未变过。尽管新闻里说地球在变暖,尽管今年夏天热得时间格外长,可秋风一吹,夏天还是收起暑气,头也不回地退场了。气温从之前的屡创新高,直接掉头而下,甚至打破了历年来的降温纪录。或许是人类适应温差的能力本就弱,前几天穿背心短裤的日子还历历在目,现在却已裹上了毛衣毛裤。
植物也不比人类适应得快。昨天还绿意盎然的树木,经秋风一吹,枯黄的叶子便簌簌而落。我驾车行驶在通勤路上,曾经像地毯一样黄绿相间的玉米地,如今已变成了灰褐色。枯槁的玉米秆歪歪斜斜地立着,像一场鏖战过后残存的兵卒;风一吹,叶片摩擦出干燥的“沙沙” 声,细碎得像没完没了的絮语,悄悄添了心头的烦乱。
不过朋友眼中的秋,却和我截然不同。他总爱盯着颜色“成熟” 的田野,轻易就能发现秋天的金黄 ——“你看!那颗柿子树,只剩金黄的柿子挂在枝头,像一个个小灯笼!”“再看村庄的屋顶,晒着的玉米铺成一片金,倒像给农舍装了金顶!” 还有那片苹果园,红彤彤的果子藏在绿叶里,看得人垂涎欲滴。
我们明明生活在同一个客观世界,可每个人体会到的“世界”,却有着天差地别。原来,我们眼中的世界,从不是纯粹的客观存在,而是客观风景在内心的 “镜像”。它会随着个人的文化认知、道德观念、生活风俗,还有当下的心境,折射出不同的模样。你看见的是枯落与烦乱,他看见的是金黄与喜悦;没有谁对谁错,只是我们的 “内心滤镜” 不同。
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不同的世界,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独属于自己的世界。不必因我眼中的“枯落” 而羡慕朋友眼中的 “金黄”,也不必因他人的 “喜悦” 而否定自己的 “烦乱”—— 这份因秋景而生的烦乱,是我与这个秋天对话的独特印记;那些残兵般的玉米秆、絮语似的叶声,都是我世界里不可复制的细节。
我们要珍惜、尊重的,从来不是“和别人一样的世界”,而是 “独属于自己的真实”。接纳自己眼中的风景,倾听自己内心的感受,不刻意迎合他人的视角,不轻易否定自己的体验,才能让自己的世界,因 “真实” 而鲜活,因 “独特” 而有了无可替代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