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悟》八佾 第二十五、二十六章

前一篇《论语解悟》八佾 第二十三、二十四章

后一篇《论语解悟》里仁 第一、二章


[原文]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

先生评论《韶》乐:很美了,又好极了。评论《武》乐:很美了,但不够好。

谓:谈论,评论。

《韶》、《武》:自古以来,功成名就、盛德传世的帝王都会作乐,以歌颂当时的盛况。《韶》是歌颂舜的乐,《武》是歌颂周武王的乐。

尽美:音容形貌的外在表现,这里指乐的音调、节奏,舞蹈的阵列等。

尽善:音容形貌的内在含义,这里指乐舞的含义。

[愚悟]

本章夫子评论了《韶》和《武》两支乐曲,虽然两者在表现形式上都达到了尽美,但是内在含义上《武》乐稍逊《韶》乐,未能尽善,为什么呢?因为舜的天子之位,是由尧禅让得来的。而尧禅让给他,是因为他谦逊有德、德才兼备的缘故。成为天子之后,又使天下大治,他的功业可以说是完美无缺的,而《韶》乐根据舜的功业制作而成,在形式和含义上也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夫子评其为尽善尽美。武王伐纣,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尽管是正义之战,但终究是通过征伐才得到天下,而《武》乐根据武王的功业制作而成,或有征伐之音,虽然形式上也很完美,但含义上未能尽善,所以夫子评其为尽美而未尽善。

这里需要明确一点,虽然夫子评论《武》乐未能尽善,但没有贬低武王的意思,纯粹是从乐舞的角度而言。武王伐纣,儒家是赞扬肯定的。


[原文]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先生说:身居高位而不宽厚,行礼时不能敬肃,面临丧事时不能哀戚,我怎么看的下去呢?

居上不宽:在上位的人,主于爱人,所以以宽厚为本。

为礼不敬:为,行义,行礼以诚敬为本。

临丧不哀:临丧,一说是居丧的意思,一说是吊丧的意思,但不管是哪一种,都应当以哀戚为本。

[愚悟]

本章夫子说了三件事,直指本质。若是失掉本质,余皆不足观。

居上位之人,应该以宽厚爱人为本,倘若不能,则是苛刻自私的人,那么他的为人和政教又有何可观。为礼以诚敬为本,倘若不能,则是徒具形式,甚至有傲惰情绪,这样的为礼又有何可观。临丧以哀戚为本,倘若不能,就算是哭得呼天抢地,也只是装模作样的表演而已,没有一丝哀戚的哭喊又有何可观。所以说事有本末先后,我们应该抓住事物的本质,同时兼顾形式,只有这样才能神形兼备,如果两者缺一,则或失于野或失于史。本末、内外两者关系前面多有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也有人认为,这三件事都是针对上位之人的。可是,在下位的人如果也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同样不足观,所以不认同此观点。

本章是《八佾》篇的最后一章,本篇多论礼乐。在这里,夫子再一次指出礼乐的本质,颇有画龙点睛的意思。礼乐是发自内心的,以仁义诚敬为本,如果失掉了这些,就算礼节面面俱到,也只是空有形式而已,何足可观。所以当慎之,慎之。


前一篇《论语解悟》八佾 第二十三、二十四章

后一篇《论语解悟》里仁 第一、二章

图片源自网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