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源远流长,纵贯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有着礼仪之邦、文明之邦的称号,相信每一个国人都能感受到,礼仪规范贯穿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除此之外还有诸如风水等来自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经验,它们都以谚语、俗语和歇后语等代代相传,至于是否有科学依据,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人生虽然短暂,但经历的积累自然导致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阶段形成的圈子也会相应变化。想要交到每个阶段都有用的朋友,离不开自己的德才修养。俗话说“物以类聚”,你的长相会吸引什么样的朋友,每个阶段都要如何培养自己。孔子做了更详细的阐述,就是我们在青年、中年、老年的时候,要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们的认知因经历而逐渐发生变化,来改变自己的修身方向。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坎,跨过每一个坎都意味着我们人生境界和体质的升华。
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少年是旺盛生长的时期,当然是血气为主体。这个阶段“损不足以奉有余”无疑会影响基础,为未来埋下潜在的危险。俗话说“食色性也”,年轻冲动,不仅容易沉迷专注力差,还容易冲动,情绪化。沉迷于美色,伤害了精气损元神,消磨了意志。另一方面,情绪问题容易导致过度悲伤、抑郁、消沉,甚至自杀。对美色要时刻防备,少年的时候尤为重要。
人到中年不能懈怠。人非圣贤,人生每个阶段都有一个需要克服的障碍。于是孔子接着说,“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人过30,家业相对稳定,无疑此刻心里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但是,大家都想这样,而且大家都干劲十足,你争我夺,往往两败俱伤。无论伤害自己还是伤害别人,我们都不愿意看到。戒斗不是放弃,而是反思自己的不足,让自己在本质上提升自己或者在斗斗之前消除矛盾,让自己触手可及,而不至于把自己置身于斗斗之中。就像老子说的,“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忙活半生,年纪大了,能不能忘乎所以,为所欲为?当然不行,孔子说:“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一点和青年时期特别相似。得和色都要时刻防备,但在不同时期,两者兼顾至关重要。这是年轻的问题,一切都是加法计算,这是建立在朝气蓬勃的基础上的。当你老了,你的血气会衰退,你的能量会消失。如果此刻还执着于“得到”,显然是做不到自己想做的,只会徒增悲伤。此时儿女成才,有着幸福的生活,但是当他们人生走到一半的时候,他们的余生还有多久呢?那些不带来生死的人有什么好执着的?只有当你如此快乐,知道生活无忧无虑,你才能永远活得无怨无悔。
人们常把快乐建立在欲望的满足上,但他们会因为欲望的不满足而黯然神伤,这样他们会白白多受些苦。不为私欲而活,可以不厌外物,饱览风景如画,阅尽人间繁华。就算你退而求其次,你也能克制自己膨胀的欲望,不管是生意还是自我修养,你会泰然自若逍遥一辈子的。
总结
我们传承俗语文化更应该坚持科学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民间说法。这些谚语可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关,也可能教会人们如何做人,说出生活的道理。总之,每一个谚语的诞生都有它的社会背景,都有它在当时的价值,但正是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事件,所以很多说法并不都是正确的。我们应该以科学作为基础,辩证的去分析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