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下个人是如何选择GitHub CI工具并进行相关配置,目录如下,
0. Overview
1. CI选择
2. 配置AppVeyor
3. 编写配置文件
4. 遇到的问题
5. Reference
Overview
CI的好处之一就是能够在每一次push的时候,检测新提交的code是否能够通过test case乃至是否能够顺利打包。
"持续集成并不能消除Bug,而是让它们非常容易发现和改正。" ---- Martin Fowler
1. CI选择
GitHub上面默认推荐了7种CI供应商,
- CircleCI,个人首先选择的是CircleCI 2.0,但由于其Scala使用的是sbt来build,与个人当前项目所用Maven不一致,所以弃了
- Travis,接着看到了Travis CI,点进去之后一看默认跑到收费试用栏,当然它可以选到FLOSS(Free/ Libre Open Source Software)免费版
- AppVeyor,最终选择了AppVeyor作为个人项目的CI工具,第一点是自定义语义丰富,第二点是免费,第三点是Spark用的也是它🙂
2. 配置AppVeyor
AppVeyor提供了两种方式来进行配置,
- UI的SETTINGS栏
- 上传配置文件appveyor.yml到GitHub项目的根目录(推荐)
3. 编写配置文件
配置文件appveyor.yml可自定义,具体可以参考Spark的写法。
4. 遇到的问题
在整个配置AppVeyor的过程中,遇到了下面两个问题,
- AppVeyor默认安装了Maven,可以不用像Spark那样每次都安装一遍
- 配置好了之后Build success了,但是发现没有覆盖到test case。原因是Maven的pom文件没有配置plugins,配置了相关plugins之后,出现了
No sources to compile
,排查后发现原来是自己在pom里多写了pluginManagement tag,导致root的plugin不起作用😳
至此,完成了基本的GitHub CI配置,而更深入的CI功能还待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