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深受一段美好诗句的影响: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
但你永远也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是啊,坐在床前,妈妈拥着孩子一起亲子读书,那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
但是,《阅读手册》这本书却告诉我们:
亲子共读被推上孩子阅读的神坛,其实潜藏着未曾被关注的恶果,亲子共读反而让孩子变得不会阅读,最终南辕北辙。
-1-为什么?
大部分的父母都知道,不要陪孩子写作业,因为陪孩子写作业不仅不能培养孩子学习能力,还会损害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
在方式和结果层面,亲子共读和陪写作业没有任何不同。
首先亲子共读会造成孩子的阅读依赖。孩子必须父母陪着才看、父母选书才看,读时依赖父母的输出,自己懒得提问懒得思考,即使自己讲述也是被迫的,阅读变成了任务没有趣味。
其次亲子共读就像阅读填鸭。父母把自己理解的内容强行、单向灌输给孩子,不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经常揠苗助长。
还有亲子共读造成父母阅读替代。父母变成阅读的导演和主角,父母讲书过程中,孩子必须专心致志,不能自由思考“跑神”。就这样粗暴地打断了孩子自由思考的过程,孩子变成了一个与阅读无关的听众,根本不是阅读的主角。亲子共读最后变成了父母的执迷,执迷共读、热衷打卡。
因此亲子共读的孩子,长大后阅读意愿为零、阅读能力为零、选书能力为零。就这样那些亲子共读的书真的都白读了,那些阅读的时间也都白花了。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阅读呢?
-2-阅读是孩子自己的事
阅读是孩子自主阅读,是孩子独立思考、享受阅读的主动探索过程。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把书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惊喜,哪怕只是从一堆文字认出一个“一”,或者发现一只隐藏的小兔子。
经常获得自己的小成就,会让孩子特别惊喜、特别开心。成就感带来的愉悦能一再重现,孩子自然会爱上自己看书。
那么如何让孩子自主阅读呢?
-3-不要“亲子”,不要“共”,不要“读”
首先不要“亲子”,要把亲子和阅读完全分开。
父母坚持做亲子共读是因为觉得这是特别美好的事,可以增进亲子关系。但其实亲子和阅读关系并不大。所以为了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父母一定不能把阅读和亲子关系这两件事关联起来。
比如父母讲睡前故事是亲子而不是阅读,因为孩子根本不在意听父母讲啥,所以要把睡前故事的亲子和阅读分开。
亲子也不限于阅读,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最重要的意义是陪伴,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对父母的信任、和父母的关系。除了阅读,亲子还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玩游戏、旅行、散步,充满爱意、不带任何功利目的陪伴本身才是孩子成长最有益的事。
当然分享阅读是阅读的一种形式,也包含亲子的意义,是阅读无缝融入家庭生活的极佳方式。
其次不要“共”,让孩子自主阅读。
父母要区分共读与自主阅读的界限。孩子发起、主动提问是自主阅读,父母不要主动提问解释;回答时,父母不要超过孩子的需要,做好阅读资源就好。
父母要为孩子做好自主阅读的过渡。设置场景让孩子独处;让孩子体验自己的惊喜和成就;培养孩子阅读能力,自己拿书来看,想看啥、就自己找到书、会自己看;阅读要求上降低、减少对孩子的指点;书目选择上让孩子自己选。
总之就是给孩子时间留白,让孩子有自由支配时间,不管这些时间是用来玩还是用来看书,都不干涉。
第三不要“读”,记住朗读并不是阅读。
朗读最早起源于教育不普及、印刷书籍不普及的时代,主要用于信息传播、教育、社交、亲情、娱乐等目的。因此朗读和阅读完全不同,是两种不同的能力。阅读时不需要听力,朗读时也不需要主动思考。因此孩子自主阅读时,不要给孩子朗读,也不要求孩子朗读。如果孩子不认字要求父母读,父母照本宣科就好了,记住朗读太多就是过犹不及。
所以阅读是孩子的私人活动,就像上厕所一样,根本不需要父母监督同行。
所以孩子阅读路上,千万不要亲子,不要共,不要读,亲子共读就不应该出现在孩子自主阅读的生活中。
【无戒学堂】日更第64天